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急需加快新工科建设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供人才保障。在分析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问题和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制定、导师队伍发展、课程设置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通过本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化工技术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化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刘娟  谢亚京 《塑料工业》2024,(1):171-172
<正>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是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高校。高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融合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可以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促进科学技术攻关,整合双方优质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化工专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化工专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路径,以推动培养高层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化工行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各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都强调应加快培养高水平化 工安全人才。文章在分析化工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介 绍了该校在国内率先提出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完善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 才培养体系,并创新化工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该校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政 府部门的高度认可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为其他高校相关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连续两次通过专业认证,在此背景下化工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挑战。依靠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及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对新时期化工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满足专业认证要求,关键是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试行弹性学制;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实施科技创新;鼓励学术交流;建设文化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化工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化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期为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是实现新时代国家绿色发展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分析了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为培养合格的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引起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本文提出“五步实践法”培养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以期为高校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化工相关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化工硕士课程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开展校内教学平台建设,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工程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化工人才,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指导下,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化学工程专业的特点,重点从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化学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重庆大学绿色化学化工中心为例,探索出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专业学生联合指导与培养的模式。从学生知识体系完善程度、就业范围等方面,分析了单一专业培养研究生的弊端;从学生和导师两个角度分析了双专业联合培养的优势,对双专业联合培养的实践情况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双专业联合指导模式进行探索,希望能促进多专业联合指导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矿冶领域的人才培养现状与中西部冶金人才短缺突出问题,郑州大学调整现有学科专业体系,开设以"选-冶-材"为特色的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及学科方向。本专业以"化工过程"通识教育为基础,深度融合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亟需的"选矿-冶金-材料"复合型人才。本文结合中西部区域特别是河南省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了冶金工程专业在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与特色,以及专业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存在的实践操作能力弱、科研敏感性不强以及创新思维缺乏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顶尖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成功改革经验,提出打破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方案,研究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传统课程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化工为主导并结合林业科学的交叉融合式创新教学新体系,力求突出地方农林院校鲜明的“林”字特色,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化创新能力的高端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2.
面向新经济和新产业革命发展需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化工高等教育应该主动应变,主动求变,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维度打破原有思维的桎梏,以创新驱动自身内涵式发展。化工高等教育应秉承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工程实践训练等方面构建化工人才培养新体系;同时需要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教师养成工程实践素养,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理念引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改革逻辑迎接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英杰  巩冠群 《广州化工》2013,41(1):166-167,196
以中国矿业大学应用型本科化工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化工人才培养的特点,围绕化工原理的课程特质,探讨了化工原理课程兴趣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并研究了"兴趣引导式教学法"的创新思路及实践细节,为化工原理课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实现我国化学工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文章梳理了当前我国化工人才培养中的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科教产教融合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并以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石化联合设立的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为例,介绍了基于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路径,总结了培养成效和经验,以期为高校化工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经典创新理论TRIZ指导下,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内容、方式等进行研究与探索,将TRIZ创新理论的多种方法运用于化工专业各个方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助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化工专业创新人才。本文面向绿色智慧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剖析当前化工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州化工》2021,49(7)
以新时代党中央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针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创新型研究生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重塑"创新培养目标",增设"特色课程",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构建了纵横联体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凝炼出"一体系、三层次、五结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新体系,更好地培养多层次多维度创新型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含教材)"课题的启动和进展情况,以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化工类研究生教学用书的出版工作.描述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化工类研究生教学用书的特点: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跟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方向;理论水平高,由专业内的高水平教师编写,反映了化工领域的新知识、新成就;内容广泛,加入了多层次的内容,将学科发展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等知识点融入教材中,博采众长,以开阔研究生视野.  相似文献   

19.
河南工业大学依托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了与行业全方位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培养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工程人才的机制,创建了以科技合作为纽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完成科研实践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从能源结构及能源发展战略看,中国石油炼制与化工行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为满足新时代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优化整合学位点课程,构建“四性凸显”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搭建“五位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六元协同”的培养模式和建立“全员育人”的培养机制的实践。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研究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