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Planning》2018,(11):96-97
我国《刑法》中,构成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均明确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所列情形的恶意透支信用卡的行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对于办理此类金融诈骗犯罪案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校园贷原本目的在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以及创业方面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却被一些不法分子违法利用,被当成了赚钱以及骗钱的手段;校园应该是安全美好且充满书香的地方,却逐渐成为校园贷乱象频发的区域。从定义上进行分析,校园贷主要是指金融公司或者网络贷款的平台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的专有服务,为其提供贷款,当大学生的借款以及贷款平台中的相关信息匹配之后,再对身份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等进行具体审查。然而,因银行贷款的审核要求比较严格,且程序也相对复杂,最终的贷款额度也相对较低,难以充分满足消费欲望日益高涨的大学生相关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额度高、程序简单但是利率高的大量贷款平台不断占领大学校园市场,是目前我们常见的校园性质借贷平台。本文就校园贷的成因及法律思考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5)
现在社会中"套路贷"、"校园贷"等非法放贷行为,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严格来说,这些非法放贷行为有的放贷以盈利为目的,有的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都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金融监管部门现有的一些监管举措很难解决根本问题,为了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秩序、金融秩序,我们非常有必要将非法放贷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内,非法放贷入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用卡功能的不断发展以及信用卡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不断渗透,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也不断产生,惩治和预防信用卡犯罪是规范金融管理秩序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罪,“冒用他人信用卡”就是其中诈骗方式之一.所谓冒用他人信用卡,就是指非持卡人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骗取财物或服务的行为.文章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以求有益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5)
校园贷款现在已经是大学生特别熟悉的词汇,随着学生对生活品质的提高的迫切要求,很多学生从校园贷款里面借贷,虽然用途不同,但是无一例外必须偿还高额利息,又由于学生身份的限制,怎样获得贷款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裸贷""高利贷"情况层出不求,因此校园贷款的法律问题研究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3)
"校园网贷"是指在校学生通过各类互联网借贷平台进行借款的行为,由于其申请流程简单、审核通过率高、放款速度快的特点,在大学生校园中迅速蔓延,目前已经是我国P2P金融中规模扩大最快的业务板块。本文以"校园网贷"这一现象为对象,简要论述了高职学生"校园网贷"的现状,总结了几点使用"校园网贷"的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网贷行为的进行心理分析,为减少高职学生"校园网贷"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4)
在司法实践中,关于犯罪嫌疑人成立经济咨询公司,接受客户委托收取保证金,之后用于自己消费的行为的定性存在不同的意见。要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考察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要区别不同的行为,对不同的犯罪嫌疑人认定相应的罪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7)
很多校园贷广告打着"低门槛、低利率"的口号吸引了很多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在网络贷款平台借款。但由于网贷这一新兴行业鱼龙混杂,很多大学生被其"低门槛、低利率"的表面所蒙蔽,各地大学生深陷"校园贷"危机的事件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9)
近几年我国校园贷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大学生因无力还款而跳楼自杀等社会悲剧。通过构建校园贷平台与大学生、平台与各高校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对不诚信平台和不监管高校的惩罚力度可以在短期和长期影响平台和高校的行为策略选择。在此基础上,从短期、长期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规制校园贷平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7)
票据诈骗罪属于诈骗罪的特别规定,其主观方面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需要以主客观相一致为标准,按照客观→主观的进程进行推定。实务中,对票据活动中的欺骗行为的认定应持审慎态度,避免刑罚过度干预经济活动。在实施票据诈骗罪过程中触犯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时,不宜一概按照牵连犯理论择一重罪处罚,应依据罪责刑相一致原则,对两罪进行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