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梦清园是上海现代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活水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上具有独特性。在总体规划上以水体的净化再生为主题,对被污染的苏州河改造和生态恢复,把景观轴线和历史轴线用活的主题串联起来,为整个生态休闲公园赋予园林的外观、科普的实用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3.
4.
针对滨水地区环境改造与开发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六安市淠河总干渠市区段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为例,探讨和研究了新世纪的滨水地区规划建设的新趋势,以达到滨水地区建设的良性发展,并使之真正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部分地区滨水环境空间已相对落后,但这些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潜力。通过午潮港滨水空间景观改造项目实例,探讨了这一空间的改造策略和方法,并获得了河道周边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相似文献
6.
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项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曾经是-条宽度不及2m的湍急小河,20世纪20年代建设的帕塞欧·迪尔·里约(Paseo Del Rio)滨水步行带使圣安东尼奥河成为美国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河流防洪工程的建设,圣安东尼奥河逐渐丧失了自然属性,并对城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圣安东尼奥河改造规划成功地将河流恢复自然状态,并整合了周边城市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规划的回顾与总结,为今后我国城市中小河道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邦纳掌地区的旅游开发项目为基础,用滨水聚落研究的眼光去审视其现状,解析流域地理所赋予原生建筑群落的种种特质,而后用于指导开发项目的设计实践。在改造方案的设计中,“保留与尊重”的理念一直贯穿于整个过程,并为此实践活动赋予了更多的研究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迪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6):148-150
滨水公共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居民共享、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滨水公共建筑是指位于城市水域边缘的建筑物,与水体紧密相连,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空间,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并享受其服务和设施。这种共享性使得滨水公共建筑成为城市中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重要场所。该文以上海市静安区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项目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更新中,如何活化滨水建筑公共空间。首先对具体项目和设计理念进行概述,然后梳理苏州河静安段沿线滨水空间规划,而后分析苏州河静安段沿线既有滨水建筑的空间改造,最后总结滨水建筑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当前河流保护相关研究,提出了梁滩河、虎溪河生态系统修复与维持的空间与物质计划,据以划定生态保护用地,并据以确定流域建设中的相关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追求地域性文化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已被广泛接受的今天,如何在城建改造中科学合理的利用。对待城市中的旧构筑物已成为是许多人关注的一个话题。沙县沙溪北岸绿地景观改造工程设计通过重新审视发掘城市旧构筑物——防洪挡墙的多重价值,对其进行完整保留,并注入新的景观内涵,在旧构筑物的合理利用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归纳了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的特征,并详细分析了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具有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及经济功能,通过对其特征及功能的了解与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14.
通过对湖北江陵县内荆河滨河景观的改造设计,探讨了城市内河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景观规划策略,突出滨河景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生态性,把握城市规划目标控制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下,强调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特色塑造,发挥其名片效应,提升城市滨河景观与城市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生态
空间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途径。生态要素及廊道概念的界定、
研究对象及研究层级的梳理、生态廊道功能的定位是当前城市
生态廊道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梳理城市生态廊道相关概念演
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新概念——城市生态空间廊道、
城市绿地生态廊道及城市复合生态廊道,阐述概念产生的背
景、内涵和外延层面的差异性及概念衍生的必要性,聚焦概念
辨析、要素明晰、地类衔接、规划对接、管控实施等方面,为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市域层面的生态空间规划、功能分区和用
途分类衔接、复合生态空间管控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昆山地处江南水箱,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构想源于这片秀美多情的土地。昆曲和并蒂莲,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赋予建筑新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概念构思、规划布局、空间创意、形态塑造,绿色创新等方面解析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及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广州芳村区下市涌段的滨水工业区整治项目为例,以环境优先的原则,提出土地混用、空间重构和共享、以及整体规划、适度开发、弹性实施的规划思路。并认为以政府的强势干预、政府和开发商合力开发、整体更新方案与小规模弹性实施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符合都市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并强调环境整治必须为发展到可持续的城市结构性优化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