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出现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造成,运用景观学理论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分析和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植物区系特征、区域风格特色、历史文化背景,提出城乡结合部整体布局及特色景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早期,西方国家的大型城市周边开始出现具有城乡过渡特征的结合部地区,并逛渐引起了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大量综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受规模、性质以及规划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城乡结合部表现出的特征略有差异,但在动态变化性强、景观与经济活动等较为混杂,以及空间结构较为松散等方面共性显著。郊区化、城市功能外溢、土地市场分配机制与土地所有者行为机制等对城乡结合部的形成与演化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城乡结合部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的功能,以及在经济、生态、美学、历史等领域表现出的多功能性得到广泛认识。西方国家对城乡结合部规划与管理方面一直比较重视,但经历了不断更新与提升的过程。现阶段,综合性更强的空间规划逐渐代替了起初单纯的土地利用模式控制,而且更加突出多功能性与协调作用的影响,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工作之中,景观管理、农业多功能规划等理论与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旬,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产业结构、工作性质、人口构成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线性公共空间作为城乡结合部主要公共空间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功能定位中,应注重体现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商贸办公职能。  相似文献   

4.
孔德智  张沫杰  郎显源 《规划师》2006,22(Z2):55-57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产业结构、工作性质、人口构成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线性公共空间作为城乡结合部主要公共空间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功能定位中,应注重体现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商贸办公职能.  相似文献   

5.
城乡结合部不仅仅是介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在长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景观与发展特征.尽管都是问题、矛盾较为集中的区域,中国和西方较发达国家城乡结合部在空间分布与变动、发展特征和功能定位、形成与发展机制以及问题表现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概括而言,中国城乡结合部发展动因及态势更复杂,问题影响面更广,规划管理欠账更多,治理难度也更大.本文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对城乡结合部改造与调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理论指引相对偏弱。根据太原市城乡结合部的现状,针对太原市城乡结合部发展与建设的需求,提出太原市城乡统筹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生态、空间、产业、配套等方面对城乡结合部发展与建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4)
<正>城乡结合部区域受到城市和农村双重效应的辐射作用,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征,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普遍面临生源起点低、整体素质不高、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境不富裕、人口杂乱无序、校园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先天不足的问题,难以构建高质量而完整的教育体制。所以必须重视城乡教育,积极解决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乡结合部是新时期规划管理的重点,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完善机制、科学编制规划及有效监管等手段,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文化透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锐波  阎小培 《规划师》2004,20(5):22-24
“城中村”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转变,而是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等多元的转变。应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引进市场机制、重视公众参与、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等方法,推动“城中村”走内涵式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最为快速,城市规模在扩大,处于城市边缘区及城乡结合部一带的小城镇和村落建设突飞猛进,导致村落和城市的界限模糊,村落景观逐渐丧失特色。本文通过对海淀区村落景观的调研分析,制定村落分级标准并判断村落的分级类型,从而科学合理地对村落的文化与景观进行保护与建设,以保留北京市村落景观和文化的根性记忆,促进北京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Landscapes at the edge of the city comprise vast areas that ‘lie fallow’, awaiting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time new landscape values evolve.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fringe landscapes is not adequately considered either within landscape research or in the practice of spatial planning. A key to understanding landscapes at the inner urban fringe is to focus on landscape dynamics, and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patial plans and everyday activities.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bout landscape dynamics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inner urban fringe are presented. Thereaf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planning and everyday places is analysed in a case-study area at the edge of the city of Malmö in southernmost Sweden. 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landscape dynamics at the inner urban fringe, as well as problems regarding the handling of ephemeral and transitory aspects within spatial planning.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importance of studies of landscape dynamics within landscap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恒  谷延霞 《山西建筑》2010,36(14):28-30
由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要素入手,从城市景观要素和乡村景观要素两方面研究分析,归纳了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方面,以期解决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孟琪  康健 《城市规划》2018,(4):94-99
如何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升城市边缘区的人居声环境,是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声景观的视角出发,通过声环境的变化、声音的感知和声舒适度评价三个层面,对一个典型城市边缘区的规划改造案例进行调查分析,介绍了区域内规划改造前和规划改造后声环境以及居民声音感知和声舒适度的变迁。研究发现,城市边缘区的声景观变迁与区域的城市形态、建筑布局、景观规划、居民社会特征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在进行城市边缘区规划及设计时,应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  相似文献   

14.
Dispersed urbanisation promotes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the urban fringe, with emerging new functions for peri-urban agriculture (PUA). Although PUA is a type of productive farming of interest for urban planning due to its recognised functions, comparative analyses are needed to relate farm dynamics to fringe landscape modifications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ontexts. Given the current limitation of specific methodologies to analyse PUA dynamic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profiling farm types and the related landscape structure in an expanding urban regio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Barcelona, is propos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PUA is based on five typologies with different territorial values, as a consequence of diverse economic relevance, socio-environmental weight and landscape prominenc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aimed at preserving the residual PUA landscape is propose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a polycentric functional network of farming with natural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转型是大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人口、用地、交通、景观等方面特征的具体转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嘉禾组团为例,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现状发展特征。结合大城市主城区空间和功能拓展等趋势,分析边缘区城市化的普遍趋势:产业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用地从城乡交错向布局有序转型,交通功能从对外通道向内外网络转型,景观环境从杂乱污染向山水融城转型。进而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在边缘区城市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应科学合理划定发展范围、培育具有功能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城市功能、构建与主城区紧密联系的城市快速交通设施和构建满足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需求的景观设施。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中国城市化的大课题,以山地景观格局下的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从打造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的目标出发,秉承区域协调的理念,综合考虑了基地风水、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探讨从宏观区域、中观市域,以及城市边缘地带3个尺度定位的城市发展模式,从风景园林的学科角度出发,合理保护和开发山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引导土地利用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转型,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宜居山水城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北京香山多云亭景区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应用生态恢复的原理,以乡土地被植物和多年生宿根花卉对林下植被群落进行重建的工程。通过3年多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实践,营造出了多云亭景区丰富多变,具有乡土风格的林缘景观。为人工干扰较严重的风景林、城市防护林等绿地恢复和建植低维护的林下生态植被群落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高峻 《中国园林》2000,16(1):53-56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上海绿化景观地理信息系统,将不同大小面积的绿色缀块划分出四种景观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上海市区的绿化景观格局。上海市区的绿化景观以面积在500m^2以下双块为主,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9.
杜嵘  陈洁萍 《中国园林》2022,38(4):68-73
中国国土空间发展正经历着一系列变革。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空间体系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过渡地带的自然资源要素,不仅承担着区域居民日常休闲的功能,还具有连续城乡生态系统、调控环境韧性能力等多重功能。以南京主城边缘带绿色空间景观系统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南京绿色空间系统进行评估。系统评价从个体、局部和整体3个空间尺度展开。个体对每个景观斑块的中心性进行计算得到整个系统的核心要素,局部考察景观系统的层级结构,整体则从系统完备性和结构稳定性出发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系统3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分析与评估,探索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冯一民 《规划师》2010,26(4):36-41
城市山水边缘地区是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地区。新余市仰天岗南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在秉承山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中边缘效应,以格局、结构、要素和手法为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山水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