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沣雷  仝保军 《山西建筑》2004,30(20):34-35
介绍了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主要工作性能及其优缺点,着重分析了这种组合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状态,受力分析和破坏机理,提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崔宁  王贯明  吴冰  曾新霞 《市政技术》2007,25(6):442-446,460
研究了LC45高强轻集料混凝土掺加磨细矿渣和粉煤灰后,在强度、收缩、抗冻、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以及弹性模量方面的影响。综合其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矿粉和粉煤灰复合应用于高强轻集料混凝土中的合理方法和配比范围。  相似文献   

3.
4.
郑勇  胡大琳 《山西建筑》2005,31(10):214-215
通过主跨120m的连续刚构桥分别采用普通混凝土和轻质高强混凝土进行试设计,对上部结构几何尺寸、预应力筋配束等进行优化,并对结构优化与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石东升 《山西建筑》2005,31(10):20-21
介绍了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过程,从钢骨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等方面讨论了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组合结构的应用将会很广泛。  相似文献   

6.
通过三组6个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在高轴压比下的低周反复水平加载试验及对比分析,研究了该类构件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7.
改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四片高强度混凝土剪力墙试件)有整体墙和墙板中开竖缝墙)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开竖缝数量及长度(即墙板柱的剪跨比)对剪力墙的刚度、载力、延性、能耗、破坏形态等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剪力墙板中合理地设置竖缝,可使其弹性刚度、承载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它的延性,塑性变形和耗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超高强混凝土柱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结果.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不同剪跨比,不同配箍率的超高强混凝土柱的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在不同轴压比条件下低周反复荷载全过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将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介绍美国、日本等国家关于轻质高强混凝土材料特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对进一步发展我国轻质高强混凝土提出了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轻质高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承重墙的可行性,测试了A7.5B07轻质高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7.5B07轻质高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在破坏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强度(强度利用系数为0.7-0.8),比灶土实心砖砌体(强度利用系数为0.2-0.3)明显地好;且该砌块强度高、密度小,导热系数低,有效地利用工业废料制作,是多层(5-7层)混合结构建筑的理想承重墙材料。  相似文献   

11.
完成了4个1/3缩尺比例的不同核心区配箍率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框架中节点在不同轴压比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系统研究了节点的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刚度与强度退化、延性耗能、箍筋应变等,深入分析了该类构件破坏时的自身特性、承载力及与普通混凝土节点的区别。研究表明:与普通混凝土节点类似,试件破坏过程均经历了初裂、通裂、极限和破坏四个阶段,滞回曲线形态、节点区变形规律与普通混凝土无异;节点耗能和延性与普通混凝土接近;节点区混凝土的破坏在骨料和骨料与水泥浆界面处均有发生,破坏时混凝土剥落范围较大,部分保护层骨料被切掉,出现整体脱落;适当提高轴压比和配箍率能够改善节点区的抗剪强度,提高节点的延性和耗能,且因骨料强度的提高,节点区纵向钢筋与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较以往研究结果有所改善;节点区箍筋仅部分屈服,建议采用复合配箍或采用约束混凝土,增强约束效果。同时,通过计算表明:在未对轻骨料混凝土强度进行折减的情况下,各模型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建议适当提高各个模型对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的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12.
曹永民  宋宏伟  王立久 《混凝土》2002,(11):36-38,63
本文介绍了国内高性能轻集料的生产状况,指出应加强轻集料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应拓宽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应用的领域;通过试验指出配制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可行性,指出开发新掺合料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高强轻质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结合桥梁加固旧桥面改造的工程实例,通过对高强轻质混凝土自身特性的研究与应用,证实了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可行性,解决了桥梁跨中位置线形与自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高强混凝土加芯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高轴压比下7根高强混凝土加芯柱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阐述了其主要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对各试件的滞回性能、延性、承载力、强度及刚度退化、耗能性能等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核心区面积、纵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箍率,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在普通高强混凝土柱中部配置纵向钢筋及复合箍筋,所形成的加芯柱具有良好的滞回延性和稳定的后期强度,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符合弯曲破坏混凝土柱0.1~0.2的范围。在设计轴压比高达0.85时极限位移角仍不小于1/50;核心区面积较大、核心纵筋配筋率高、箍筋间距小的柱承载力高、延性好;核心纵筋配筋率高、核心区面积小、箍筋间距小的柱耗能能力强;各试件在加载初期刚度退化较快,后期较慢。  相似文献   

15.
孙秋荣 《混凝土》2020,(3):77-80
以轻骨料混凝土梁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试验了梁体在震源下的受力情况、破坏机制、滞回曲线、刚度退化、骨架曲线等能力,同时利用有限元ABAQUS建立模型,并模拟计算出上述各个机制的模拟结果,通过结果计算对比得出试验计算得到的滞回曲线、破坏形态等和有限元分析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同时也证明了轻骨料混凝土梁体结构可以在低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燕  吴从亮  谢菲琳  赵星 《砖瓦》2013,(11):9-12
在坍落度保持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玻璃微珠和陶粒制备轻质高强混凝土,研究了陶粒、玻璃微珠、减水剂的掺量对混凝土水灰比、表观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陶粒、玻璃微珠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水灰比提高,表观密度和强度降低;随减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水灰比降低,表观密度和强度先提高后降低,减水剂最佳掺量为1.5%;玻璃微珠与陶粒在混凝土内部分布均匀,无离析分层现象。通过试验确定配制轻质高强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方法,制备出强度63.4MPa,表观密度1770kg/m^3,比强度1.328的轻质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短柱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采用建研式加载装置,通过14根高强混凝土短柱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短柱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变形和延性、耗能能力以及高强箍筋的应力发挥水平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等,分析了轴压比、剪跨比、箍筋强度、箍筋间距、箍筋形式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对短柱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和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柱破坏形态受设计参数的影响有剪切破坏和剪切黏结破坏两类;与普通强度箍筋混凝土短柱相比,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短柱在节约材料的同时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能力;达到极限荷载后,箍筋的应变发展较快,高强箍筋的强度发挥充分,短柱的抗震性能明显改善;通过对高强箍筋应力取值进行适当修正,采用GB 50010-2010规范公式计算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短柱的受剪承载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强度等级在CL40以上的高强轻质混凝土(HSLWC)应用于大跨度桥梁结构,具有减轻自重,有效降低结构内力,增大跨度,减少桥墩数量等优点。以云南安宁至楚雄高速公路14号达连坝段公路桥为原型,按照1/4比例设计了一个3跨预应力高强轻骨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其桥面结构采用CL50混凝土,进行了多种荷载工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高强轻骨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1倍和1.5倍等效车队荷载通过时,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2倍等效车队荷载通过时,部分指标不满足使用要求,但桥梁表现出了较好的延性;在严重超载情况下,桥梁虽破坏严重,但仍可保持较好的承载力水平且不会发生跨塌。  相似文献   

19.
基于轻骨料混凝土对普通混凝土框架结构作等截面代换的研究,提出了结构底部弹性层间位移放大系数及地震力放大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当采用的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密度等级足够高时,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不会降低,且结构自重的降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以及地震力的减小将使工程造价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研究了轻骨料不预湿、浸水预湿、加压预湿、真空预湿等施工预处理方法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与各龄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目前国内常用的浸水预湿法,采用真空预湿法、加压预湿法可更为有效地提高所拌制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流动性,对混凝土施工有利;采用加压预湿法会显著降低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各龄期强度;采用不预湿轻骨料拌制的混凝土28d强度最高;采用真空预湿法、浸水预湿法对轻骨料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发展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