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是“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隐匿在网络空间中肆意口出恶言,践踏的却是现实中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目前对网络暴力的界定分为两种,一是网络舆论暴力,二是网络侵权行为,常见的网络暴力有言语暴力、人肉搜索和网络谣言。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发现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公众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会产生网络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权威发布驳斥虚假信息、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完善立法有效打击网络暴力、提高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和建立公安、平台、个人三方快速反应机制五个防范网络暴力的方法,以期为有效治理网络暴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是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网络世界的用户行为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对其法律规制尚未成熟。面对其特有扩散性和高度影响力,现有的法律规制表现出一定困难,存在立法缺位,亟待创新与完善。一、网络暴力的概念、特征与形式(一)网络暴力概念的界定网络暴力是现实暴力在网络层面的延伸演变,形式更复杂。本文探讨狭义层面的网络暴力,将其界定为利用信息网络,通过言语侮辱、人肉搜索、网络诽谤等形式攻击他人,侵害他人隐私权、名誉权及生活安宁权等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3.
《电脑迷》2008,(20):8-9
近来,"网络暴力"一词被频繁提起,恶搞、人肉搜索等新兴的网络行为似乎统统被扣上了网络暴力的帽子。在虚幻的网络上,暴力真的存在吗?它是否已经危害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这仅仅是危言耸听而已?这里让我们看看最具时代特质,站在风口浪尖的"人肉搜索"吧。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也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越来越泛滥的网络暴力,严重损害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通过对一系列中国互联网络暴力事件进行分析,试图找到网络暴力泛滥的原因,并建议政府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立法,逐步推动网络实名制,加强大中型网站的引导示范作用,呼唤负责任的网络言论,构建网络和现实的双重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频频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对网络舆论暴力的心理成因进行探讨,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扫黄的时候,人们不要忘记互联网上还有另一种暴力,在网络上失控的群体,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行走在很黄很暴力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许多举世震惊的青少年暴力犯罪背后,都能看到网络暴力文化的影子。如何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暴力,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9,(3):111-117
网络软暴力是软暴力的网络化表现形式。网络软暴力犯罪是以网络软暴力手段所实施的犯罪行为,通常以雇佣"网络水军"的方式非法操纵、控制网络言论,来威胁、滋扰被害者,从而强迫被害者屈服,严重地破坏了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治安。打击网络软暴力犯罪,要利用网络预警技术主动发现可疑线索,及时干预;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面获取犯罪证据,彻底摧毁犯罪组织;还要完善相应的网络监管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话语暴力本质是一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由于其具有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与破坏力大等特征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受网络空间特性以及文化、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影响,网络空间话语暴力现象面临着道德泛化、道德缺失、道德审判、话语霸权等诸多道德困境。要营造一个清朗、理性、和谐的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话语暴力发生的现象,法律制约手段是外在因素,更需要从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与约束。  相似文献   

10.
魏丹 《互联网天地》2023,(10):38-42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人们随时随地能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并发表评论,伴随而来的网络暴力事件愈发增多,给相关主体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导致严重的人身损害。互联网时代中的网络暴力具有侵权主体隐蔽性、传播速度快、传播后易失控的特点。网络暴力受害者权益的保障,不仅需要法律保障,更重要的是法律规定的落地,但是,目前实践中网络暴力行为的治理仍存在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19日,“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宣判,“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因曝光个人隐私被判侵权,而天涯社区因及时删帖则不构成侵权,此事以原告王菲获赔精神抚慰金8000元而告一段落。在《微型计算机》公开报道网络枪手的同时,网络暴力作为互联网的另一个毒瘤正在横行。  相似文献   

12.
语言暴力已成为我国网络发展的一大障碍。但遗憾的是,个别业内人士不仅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试图混淆视听、推卸责任。香港网民郭志伟在《语言暴力》中说,“有哲学家将语言暴力比喻做毒菌,因为它会腐蚀社会的礼仪、道德规范、精神和心灵准则,造成人际关系的仇恨和敌意。”可是,为什么中国还有人竭力延长网络语言暴力这个社会毒菌的潜伏期呢?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是伴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以开放、多元、虚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的产生而出现的,当前网络文化的“无政府状态”,色情、反动、暴力内容等网络垃圾泛滥,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就在大家流连网络、乐此不疲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暴力、色情等信息一直是网络无法回避的“痛”。因此,北京市那位十二岁的小女孩在CCTV发出了“很黄很暴力”的控诉,如同一记惊雷,唤醒社会各界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曾引为自豪的“互联网”。  相似文献   

15.
流行词汇     
很黄很暴力 “很黄很暴力”,这是2008年以来的第一句网络流行语可以说它的成名过程并不让人感到轻松,甚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黄很暴力”的,去年12月27日,央视在新闻节目中播出一则《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的报道报道中说,“截至目前,我国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已达6万多家,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阮娟 《福建电脑》2010,26(1):59-59,47
随着人肉搜索这些有可能深切影响社会认知的搜索领域不断衍生,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不断产生。如何正确对待人肉搜索,如何认识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成了当今网络社会中刻不容缓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理性认识“人肉搜索”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刑法的手不应该伸得太长,而现有的民法的很多条款,实际上能够解决大部分网络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反感的敏感内容,如恐怖暴力视频等,这些内容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一种有效的敏感视频识别算法成为网络过滤技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多示例学习被引入到恐怖暴力类敏感视频识别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由于该类视频中存在着很多冗余信息及部分非恐怖暴力帧的干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敏感视频的识别效果.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判别性特征投影的多示例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自表示字典学习的示例选择框架,将示例作为字典,学习示例之间的最优表达关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示例,并向代表示例进行投影构造了更具判别性的示例包特征.通过在恐怖暴力视频库以及VSD2014数据集上与现有多示例检测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_1指标的对比,验证了该算法在恐怖暴力视频识别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中计算机网络已经越来越普及,在人们享受网络科技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悄潜入了人们的生活,黑客病毒、网络诈骗以及色情暴力信息随着网络如潮水般涌来,对网络犯罪进行防控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网络犯罪的特点,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犯罪形成的原因,最后针对网络犯罪心理的成因,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传统欺凌尚存,作为欺凌新形式的网络欺凌也开始频发。为了从刑法视角规制青少年网络欺凌以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本研究首先通过区分网络欺凌与网络暴力的界限,明确了网络欺凌概念,其后对网络欺凌案件中涉及的相关罪名适用问题进行介绍并运用刑法理论对网络欺凌中的跟风、附和者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进行评价,力求完善网络欺凌的刑法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