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种烹饪方式对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烹饪方式对8种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种常见蔬菜,分别采用较新型烹饪方式(不锈钢炒锅加盖密闭式)、模拟传统烹饪方式(不锈钢炒锅不加盖)与传统烹饪方式(铁锅急火快炒不加盖)进行烹调,不添加食盐仅添加烹调油,严格控制其它烹饪条件。采用GB/T 5009.86—2003 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烹饪前后8种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相同条件下,采用3种不同烹饪方式对同种蔬菜进行烹调的结果显示,不同烹调方式都会造成蔬菜中维生素C损失,且维生素C含量与烹饪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烹饪方式与传统烹饪方式相比,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且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型烹饪方式组蔬菜中维生素C保存率最高(8种蔬菜分别为58.52%、73.21%、85.14%、68.66%、87.17%、82.78%、44.54%、74.91%);传统烹饪方式组蔬菜中维生素C保存率最低(对应上述8种蔬菜分别为29.26%、61.91%、52.58%、38.53%、43.58%、59.60%、24.66%、40.62%)。结论:不同烹饪方式对蔬菜中维生素C损失影响不同,新型烹饪方式对蔬菜中维生素C损失最小,保存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分离测定军用食品中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B_6和尼克酸四种B族维生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酸、碱、过氧化氢、维生素C、光线、温度、热处理时间对牛奶中维生素B2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牛奶中维生素B2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易分解;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其含量略有下降;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增大;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随着温度的增高,含量略有下降;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含量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婴幼儿配方粉中影响维生素B2稳定性的因素。方法本实验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光照、温度、p H、金属离子、氧化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和糖类对维生素B2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光照对维生素B2的影响最大,1 h损失率达到40%;金属离子中Mg2+5 h后会对B2造成约10%的损失;Fe3+和Cu2+可与维生素B2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使B2造成破坏;维生素C在5 h后对维生素B2造成约13.8%的损失;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以及氧化剂双氧水对维生素B2的影响有限;葡萄糖不能造成维生素B2的损失,蔗糖可以造成20%的损失。结论维生素B2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光照,某些金属离子、维生素C和蔗糖也会影响维生素B2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同时测定食品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简单快速的方法,在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缓冲介质中,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与维生素B。发生偶氮反应,维生素B2不发生反应,采用电感耦合二极管阵列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用偏最小二乘法解析重叠光谱,从而实现了对食品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同时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维生素B。和维生素B2分别为0~0.050mg/mL和0~0.10mg/mL;检出限分别为0.0072mg/mL和0.0085mg/mL。平均加标回收率维生素B1为87.3%~105.4%,维生素B2为90.0%~104.9%;相对标准偏差维生素B1为3.6%~9.1%,维生素B2为4.7~8.0%。该方法简单、快速、测定干扰小,结果与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差异无显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易于西兰花消化吸收健康烹饪方式,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技术,探究了6种不同烹饪方式(蒸烤微一体机蒸制、烤制、微波、组合模式、电磁灶蒸制和电磁灶煮制)对西兰花中维生素C和硝酸盐保留率及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达到相同成熟度时,电磁灶煮制时间(1~3 min)最短,烤制时间(6~11 min)最长。另外,微波模式和蒸制(一体机蒸制和电磁灶蒸制)模式在维生素C的保留及消化方面较优,而烤制、组合模式及电磁灶蒸制的样品硝酸盐保留率及吸收率最好。因此,电磁灶蒸制模式(中高档蒸制)是最易于人体维生素C和硝酸盐消化吸收的西兰花烹饪方式。  相似文献   

7.
加工是指从食品原料一直到被食用这一全过程中的每一步处理。很多加工方法如氧化、加热、金属的催化作用、pH值、酶的作用、水分、辐射作用等都会造成维生素含量的损失,损失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各种维生素对所受作用的易感性。 一、食品中的维生素种类 (一)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VA、β-胡萝卜素、VD、VE和VK。 除VK外这类维生素对空气、氧化剂和紫外线都很敏感,高温和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都能加速其分解。而VK对加热和空气相当稳定,但对光和碱极为敏感。 (二)水溶性维生素  相似文献   

8.
9.
压力锅与普通锅烹饪食物对维生素B1,B2,C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对11种食物用压力锅和普通锅烹饪前后V_(B_1)、VB_2和Vc含量的测定,发现在食物热度一致的情况下,用压力锅烹饪时VB_2的损失要少,VB_1和Vc的损失程度相差不多;但烹饪时间相同时,前者对这3种维生素的破坏几乎均高于后者。实验表明,压力锅值得推广使用,但应掌握合理的烹饪时间。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分析了热加工、干燥、发酶、辐射、焙烤等各种食品加工方法对维生素的影响,并分别指出减少其损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离子对色谱法分析食品中的维生素B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人体一般不能合成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不多,但却不能缺少,否则会引起新陈代谢紊乱,影响机体的正常发育,甚至会产生相应的疾病,即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B(V.B)是一类水溶性物质,主要包括硫胺素(B_1),核黄素(B_2)和吡哆素(B_6)  相似文献   

13.
荧光光度法测定食品品中维生素C的总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前处理简单、仪器条件稳定、准确高效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中维生素C的检测方法。方法用含有三(2-羧乙基)膦(TCEP)的三氯乙酸(TCA)对样品中的维生素C进行提取,C18柱色谱分离,流动相为含TCEP与癸胺作为离子对试剂和pH 5.4的醋酸钠的混合水溶液,然后在紫外检测器265 nm处进行检测。结果本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0.36%~3.2%之间,平均回收率为88.5%~97.9%,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99。结论本方法实验前处理简单,干扰因素少;仪器条件稳定,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复杂基质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范玲  马森  朱晓路  靳艳军 《粮食与油脂》2022,35(2):153-156,162
以花生为原料,研究加热处理(水煮、蒸煮、油炸)对花生中维生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以湿基计,油炸处理后维生素E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他处理均使维生素E含量下降,花生中的烟酸在水煮处理之后保留率最低;以干基计,加热处理前后维生素E含量无显著变化,花生中的维生素B1在油炸处理之后保留率最低.不同加热处理后花生中烟酸、维生素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6种食用菌中维生素B1和B2的含量。方法 定点采集云南省6种常见新鲜食用菌, 按GB 5009.8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B1的测定》和GB 5009.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的维生素B1和B2的含量。结果 6种常见新鲜食用菌中维生素B1的含量平均值最高的是虎掌菌0.0812 mg/100 g, 最低的是干巴菌为0.0298 mg/100 g; 维生素B2含量平均值最高的是干巴菌为0.587 mg/100 g, 平均值最低的是人工种植的羊肚菌为0.0510 mg/100 g。 结论 人工种植和野生的食用菌均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1和B2, 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婴幼儿食品和乳制品中维生素B12测定方法(GB5413.14-2010),分析国标的实验关键点.虽然微生物测定方法不易掌握,但通过实验经验归纳总结和实验关键点控制,GB5413.14-2010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都可以得到理想结果.本研究对于质量分数甚微的维生素B12测定、低于仪器最低检出限的维生素测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的测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维生素C在食品中的用途作为食品的维生素C,按其使用目的,大约分以下3类:(1)维生素的营养强化剂;(2)抗氧化剂或还原剂;(3)氧化剂。以下分别加以详述。1.1 营养强化剂以往桔汁为取得JAS(日本农林规格)的商标许可,常用来调整制品维生素C的含量。此外,根据营养改善法所制定的JSD食品,也用它来强化  相似文献   

19.
20.
食物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的损失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良好的“色、香、味、形”刺激人们食欲,增加食物摄入,促进营养与健康。食物合理、正确的烹饪加工有利于人体对营养成分的摄入、消化与吸收。但不正确的烹调加工可能造成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维生素类微量营养素,由于其在食物中含量少,稳定性差,烹饪中非常容易流失、破坏。维生素长期摄入不足,易造成缺乏性疾病。研究食物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类微量营养素的损失途径和保护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