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世军 《水力发电》2005,31(8):78-78
经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同意,2005年6月28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在呼和浩特市主持召开了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技术审查会。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抽水蓄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代表参加了审查会.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尚未建立完善的规划理论和规范,我国已建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多受区域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示范内容单一,不能满足新时期水土保持的要求。以宁夏唐徕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提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方法,以期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陕西水利》2012,(2):3-4
张利民1952年出生,规划设计专业,高级工程师,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陕西省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防洪抗旱指挥部抢险专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先后参与完成了陕西省黄河北干流梯级开发规划、黄河中游和长江上中游陕西段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新疆喀什噶尔河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规划、西藏拉萨市次角林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4.
黄河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是黄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站网建设采集水土保持信息,对各类调查统计数据进行科学、规范化处理;建立水土保持综合数据库;开发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规划设计、效益评价、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实现水土保持信息的快速集成处理、网络化传输、为水土保持决策、管理、科研等提供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5.
李杰  周全  李丹 《人民长江》2010,41(11):89-92
为提高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成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在规划设计中引入GIS技术,利用ArcView等软件对规划区域的各项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提出水土保持规划主要方向及措施布局,能更精确地确定项目区建设规模。介绍了GIS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并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湖北省郧西县某项目区为实例,简述规划过程。应用结果表明:引入GIS技术后,规划设计成果的直观性及关联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GIS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电子地图系统建设,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作为研究区域,以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工作流程(包括规划设计、计划管理、综合治理、预防监督和淤地坝管理等)为主线,依托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网络、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数据库,建立覆盖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向不同水土保持管理层的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我国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体系建设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理念、技术方法、资质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规范等内容的我国新时期水土保持规划体系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8.
《浙江水利科技》2009,(6):F0004-F0004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水土保持研究所具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主要承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竣工验收技术评估、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以及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等科研咨询业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经济的大力扶持,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但在规划设计中以传统手段进行基础资料的获取居多,文中结合承德市艾峪口小流域设计进行探究,运用GIS技术及Arc View软件对流域水土流失各影响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取更精准的数据,运用所构建起的工程区水土保持规划数据库进行了流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定量分析,并针对流域水土流失地块单元进行措施布置,从而实现工程区水土保持规划的总体布局,有效提升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成果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近日,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黄委天水、西峰、娞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黄河河口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正式加挂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牌子,其揭牌仪式分别在郑州、西安、山东东营举行。这些科研机构将实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关系到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当前我国各流域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土保持工程是关系民生的工程,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来规划设计,详细介绍了阿恰渠首枢纽工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3,(10):127-130
规划主要技术指标的论证与确定是规划的重要技术环节。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研究,旨在指导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使其规范化。在充分协商和论证的基础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修编)补充了黄河上游和下游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界定了全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区分了上、中、下游和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核实了现状治理面积,更新了现状水土保持减沙量,确定了新增治理和巩固提高治理面积,突出重点区域的治理措施和治理规模。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与黄河流域面上的各种信息密切相关,水土保持数字化是水土保持工作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数字黄河”的重要内容;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已经开展了部分水土保持数字化方面的工作;水土保持数字化工作是长期的事业,任务很重,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专业人员抓紧实施。  相似文献   

14.
苏丽群 《水力发电》2005,31(12):92-92
经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同意,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于2005年10月14日在长沙市组织召开了湖南沅水托口水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技术评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湖南省水利厅、贵州省水利厅、湖南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中南院勘测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代表们听取了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对该报告书编制内容的详细汇报。经认真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报告书编制依据充分,内容全面,基础资料丰富,防治目标明确,防治措施基本可行,总体上达到了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深度,基本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该报告书经适当完善报批后,可以作为下阶段水土保持工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4年5月22日,水利部在京主持召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审查会。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出席会议并讲话,水利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周学文主持会议。会议成立了由院士、专家和有关部委代表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规划编制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汇报,对规划成果进行了深入讨论、认真审查。与会专家认为,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作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开展的首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对于未来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宏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冉大川 《人民黄河》2006,28(11):39-41
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结果分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利措施减沙昔、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保法”计算的水土保持综合减沙超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等5个层次:结果表明,1970~1996年: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2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5亿t,“水保法”计算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年均综合减沙量为4.2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5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8亿t;②若扣除1970年以前的减沙量,则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1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6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1.7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2亿t.  相似文献   

17.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40年──为黄委会设计院建院40周年而作席家治(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州450003)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其前身是水利部黄河勘测设计院,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经40年了。回首40年的历程,黄委会设计院已从初创、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经过40年来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处在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期。国家加大了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投入。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要明确工作重点,整体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应随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和水土保持的建设要因地制宜,走集约高效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水利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一)水利科技机构与科技队伍。我省省级水利科技机构有: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两个独立科研单位;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副厅级)、省水利工程学校、省水利工程技工学校等3个科技教育单位;省水利水电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厅级)、省水文局等2个科技生产单位;省水利厅所属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省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