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褶皱变形系数的探讨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6,(10):119-120
针对陷落柱的形成和发育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其发育程度除了受地下动力水和岩层自身性质影响外,关键受褶皱构造控制;通过对阳泉矿区的陷落柱发育规律研究发现,无论是个数发育密度还是面积发育面积密度,都与褶皱的发育程度成线性关系;阳泉矿区的陷落柱普遍发育在褶皱的复合部位、转向部位和背斜的轴部,总体体现为构造形态的变化区位。  相似文献   

4.
依据地质力学及多期构造运动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构造体系形成的应力场特征,并利用褶皱构造伴生,派生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及构造体系的演化规律预测了采掘生产中揭露的褶皱构造及井田褶皱构造总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复杂褶皱分析,合理布置探煤巷,查明了301采区段内褶皱构造形态及煤层可采性,对进一步扩大矿井地质储量与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位于表层的单层褶皱理论和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Biot和Ramberg提出的“主波长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主单层位于表层褶皱的“主波长理论“;此外,运用弹性材料的褶皱实验对此改进理论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康继武 《中州煤炭》1993,(1):11-13,16
褶皱构造控制煤层瓦斯的储集为多数研究者所承认,但从目前所报道的材料分析,背斜和向斜特别是它们的轴部及其附近,既有煤层瓦斯含量较高、发生瓦斯涌出或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现象,也有煤层瓦斯含量较低或不发生瓦斯涌出及瓦斯突出(以下简称突出)的现象。就其具体的实例,研究者都有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但应用这些经验去预测瓦斯,二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属于何种却不得是从。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仅仅停留在构造几何学的研究,而没有考虑煤层与褶皱中和面的相对位置关系,更没有运用构造运动学和构造动力学的观点去分析,这是造成瓦斯与构造的研究一直处于描述而未能深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贝尔凹陷褶皱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华  刘俊  刘建党 《中国矿业》2005,14(3):79-82,85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成藏条件最优越的凹陷之一,发育的构造样式以伸展断块为主,存在部分褶皱构造,研究褶皱构造不仅可以发现褶皱类圈闭,正确分析褶皱构造成因还有助于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分析。贝尔凹陷中褶皱构造油气富集情况差异很大,通过对褶皱构造成因进行分析,指出聚集油气最有力的褶皱构造是反向断层遮挡的断鼻构造和滑塌型背斜构造,值得继续探索的是塌陷背斜构造。  相似文献   

9.
褶皱区工作面开采布置与冲击地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褶皱区冲击地压的防治水平,在总结褶皱区冲击地压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对褶皱区巷道掘进方向和工作面开采布置对冲击地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冲击地压的战略防御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沿最小水平应力开挖巷道、自褶皱背斜轴部起工作面俯采推进和先开采位于褶皱翼部的工作面,再开采位于向斜附近的工作面都易于在煤体中积聚更多的弹性能,冲击危险性会越大.研究认为,在褶皱区巷道应与最大水平构造应力成平行或小角度掘进;褶皱区工作面合理的开采方向应是从向斜起往背斜方向逐渐推进;工作面布置上,应先开采位于向斜附近的工作面,然后往背斜方向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10.
西伯利亚地台与边缘褶皱的接触关系米特罗法诺塔斯金最近的10~15年里在南西伯利亚地台和它周围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详细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本文仅就西伯利亚地台与招皱带边缘连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探资料提出新的解释,另外这些资料还表明了地台与边缘格皱带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11.
李源 《煤矿开采》1997,(4):53-56
针对矿井紧闭 Z 型褶皱的展布规律和不稳定煤层开采特点,就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问题从几个角度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褶皱作为地壳岩层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之一,其附近岩层分布较大的残余不均匀构造应力,是诱发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以义马煤田千秋煤矿21221工作面为工程地质背景,建立了褶皱构造赋存条件下的数值模型,施加了不均匀构造应力,分析了工作面开采时褶皱构造区域应力场的演化特征,研究了采动影响下褶皱构造不同区域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褶皱构造的原岩应力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区域性,即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在向斜和背斜轴部表现出不同的分区特性,向斜轴部处出现了应力集中。随着工作面推进过向斜和背斜,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在采空区顶板和底板均形成了椭圆形卸压区,垂直应力卸压区演化沿褶皱向斜或背斜法线方向逐渐扩大,垂直应力在工作面超前区域出现了一定范围的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区远离轴部扩大;水平应力在工作面垂直方向上较远处区域出现了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区逐步向顶板和底板远处发育,水平应力在卸压区内顶板应力的释放程度要明显高于底板。在工作面过褶皱轴部和翼部阶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峰值随开采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应力集中系数则先增大后减小。工作面自背斜轴部俯采时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较大,自向斜轴部仰采时较小。当工作面过褶皱轴部时,直接顶受压状态的应力集中程度逐渐减小,减小的过程伴随着能量释放激增的现象,此时极易诱发冲击地压。  相似文献   

13.
霍宗保 《煤》2011,20(5):46-48
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地质因素之一,砚北煤矿基本构造形态为褶皱构造,由此引起的次级褶曲和底板隆起在井田内广泛发育,且无规律可循,使井田内构造更为复杂。为保证矿井安全高效快速发展,适应综合机械化采煤的要求,砚北煤矿通过加强地质工作,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采用较先进的物探和钻探方法,及时查清并较准确预测生产区域地质构造,科学合理的指导工作面布置和采掘生产,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在矿井安全生产、提高回采率和经济效益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查清祁南煤矿101采区煤层赋存情况,在对地质勘查和开采条件系统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对101采区地质构造断裂网络进行复杂程度评价,并讨论褶皱平面变形系数与断裂分形维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1采区西部中段及东北角断裂构造复杂程度以复杂到极复杂为主,采区的西北、东南角断裂构造复杂程度主要为简单到中等;对比研究了采区内褶皱平面变形系数与断裂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采区西部中段及东北部的褶皱平面变形系数大,断裂构造的分形维数同时增大,采区西北与东南部褶皱平面变形系数小,断裂构造的分形维数同时较小,二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胡家河煤矿402103工作面褶皱构造区开采期间煤岩应力异常和强矿震事件频发问题,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分析了褶皱构造区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煤层和底板的应力演化特征,探讨了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至褶皱构造不同区域时,褶皱构造区垂直、水平应力场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褶皱构造区工作面开采时,水平应力起主控作用,开采至背斜轴部区域时顶板围岩稳定性降低,开采至向斜轴部区域时底板围岩稳定性降低,开采至翼部区域时煤层稳定性降低;基于煤矿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制定了402103工作面巷道围岩系统的顶板、煤层定向爆破释能降载防治方案,卸压后日均微震总能量下降47.6%,日均微震总频次上升16.7%,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研究结果对煤矿褶皱构造区工作面开采动力灾害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金向兵  徐晟 《西部探矿工程》2013,25(3):128-130,133
通过对准南煤田西段夹皮沟一带地质特征、褶皱构造及煤层的分布规律研究,初步探讨本区褶皱构造对煤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德明 《云南煤炭》2005,(3):13-15,28
本文描述了煤系地层中褶皱构造在平面上,剖面上及三维空间的展布形态特征,阐述了褶皱构造对井下煤层开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值模拟试验,针对不同构造形态模式下的采空塌陷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构造形态不同,覆岩中应力集中程度不同,地面塌陷形式不同,其中背斜有抑制沉陷作用,向斜有加剧沉陷作用,此结论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指导采煤沉陷的预测及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赵玉新 《煤》2004,13(3):29-29,49
对阳泉新景矿不协调褶皱、挠曲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挠曲构造呈NE—NNE向斜列,在下部煤组密集、上部煤组少且为断层所代替,纵向上延伸不太远。这种结果是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利用褶曲、挠曲的分布特点预测其在上下煤组中出现的可能性,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褶皱构造对采煤沉陷控制作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Flac3D软件对采煤沉陷控制作用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开采背斜构造煤层可对地表移动变形起缓解作用,其最大下沉值的量值与背斜翼间角正相关,下沉盆地的影响范围与之负相关;开采向斜构造煤层可对地表移动起加剧作用,其最大下沉值的量值与向斜翼间角负相关,下沉盆地的影响范围与之正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