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延寿县的自然条件,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地面蒸发的计算来评价延寿县地表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2.
3.
地表水资源量分为降水量资源和河川径流两部分。经统计分析,长江流域降水总量为19303亿m^3,占全国总降水量的30%多,属于降水相对丰沛地区。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513亿m^3,占全国27114亿m^3的35%多。对长江流域主要江河的年降水量、河川径流量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利用通化地区45年水文贵料,对通化地区及各分区不同时期的地表水资源量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7.
8.
9.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通常情况下,有水文站点控制的区域,天然河川径流量等于实测径流量与还原水量之和;无水文站点控制区域,天然河川径流量需要采用水文方法计算。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水文比拟法、降水径流关系法和等值线法以及水文模型法等。本文利用多元回归法和实测水文资料,在EXCEL平台上创建了不同时段降水量与地表径流量计算模型,并在不同下垫面条件水文站点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创建方法简单,操作简便,计算地表水资源量有一定精度,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1水资源概况长春市西部面积7 481 km2。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3.7 mm,多年评价水面蒸发量为900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94亿m3,人均占有量为125 m3。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长期超采、水土保持以及煤矿开采等多项人类活动,同时还有年径流计算中具有普通性、代表性的问题,都影响到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影响平原区产流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即降水和下垫面条件.流域下垫面情况包括流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表层土壤的性质及地下水埋深,其中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是地下水埋深.河北省在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工作中,针对北方平原区地下水埋深逐年下降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平原区水资源量进行计算.笔者现对这两种方法略述如下,并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4.
1概况苏州市行政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中部,东邻上海,南接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市相连,北枕长江。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一般高程为海拔3.5~5m。地势总体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沿江高,腹部低。境内有大小河道两万多条,大小湖泊323个,其中千亩以上湖泊87个。全市总面积为8488.42km^2,其中水域面积为3609km^2,占总面积的42.5%。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大泥河流域地理、地貌、水文气象背景入手,分析计算了大泥河流域水文统计参数以及不同频率下的大泥河径流量,通过分析大泥河流域目前在水质、水量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护大泥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若干对策和措施,对其他小流域地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地面分类法和等值线图法两种不同方法计算汕头市地表水资源量,并通过计算成果的比较分析,探讨平原地区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哈尔滨市向阳垃圾处理厂地下水资源勘察,确定计算分区及相关计算参数,利用开采系数法、平均布井法等对厂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利用计算结果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富县及邻区水文站的径流资料,采用相关雨量站的降雨资料对其进行插补延长,运用水文学原理知识,如水文频率计算适线法、还原计算对该区地表水资源进行了概化和计算,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概述了富县地区的水资源总量。通过分析计算,可以查明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依据,对确保富县地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一般采用排泄量法,即以总排泄量表征地下水资源量。排泄量的计算主要考虑以下几项:一、河川基流量;二、山前侧向流出量;三、未记入河川径流中的泉水出露量;四、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五、潜水蒸发量。考虑到山丘区的水文地质特点,在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时,一般把潜水蒸发量忽略了,据研究计算,这样做欠妥。下面以鲁中南部分山丘区潜水蒸发量的计算为例说明。2 计算 (1)计算区域概况:本次研究范围包括泗水县山丘区、苍山县北部山丘区、山亭山丘区、临朐县南部山丘区、总面积3374.66Km~2。研究区属于中低山到低山丘陵地形,包括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岩溶裂隙含水层等三种类型含水层,其中 相似文献
20.
采用地面分类计算法计算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平原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基本上没有径流实测资料,评价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成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难点,通过采用地面分类计算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