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锰氧化细菌的生物除锰作用,依托于新型滤料生物滤池,提出了简单曝气+一级生物过滤的饮用水生物处理工艺,实现了锰的高效生物去除效果;同时,对新型滤料生物滤池除锰的长期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饮用水生物除锰工艺是一种经济高效、运行稳定的处理方法,适合应用于受锰污染的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处理中。  相似文献   

2.
膜生物反应器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高效污水处理工艺。文章重点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除磷工艺:单一反应器间歇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和A/O形式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工艺特点、技术参数和处理效果,分析了技术参数、运行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另外论述了膜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技术,指出了MBR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城市花园是城市风景园林的重要空间类型,虽在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体系之外,但在人们生活中却扮演重要角色的绿色空间。增加城市花园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提高城市花园景观质量和城市空间效能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们通过花园生物多样性感知进一步认知、体验关注更大尺度环境多样性性与生物多样性,并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的有力切入点。通过分析美国纽约都市农场、法国巴黎花卉公园、法国明日之花园等多个国外城市花园生物多样性设计经典案例,总结出直接提高场地生物多样性、寓意表达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历史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结合和市民文化参与生物多样性设计4类不同的城市花园生物多样性设计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花园生物多样性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4.
通过生产试验考察了生物增效法和生物铁法强化炼油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废水的能力.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增效法后生化装置对COD的去除率最多提高了16.7%,而采用生物铁法的生化装置对COD的去除率最多提高了9.8%;生物增效法和生物铁法都能提高炼油废水处理装置的抗冲击性能,且生物增效法在抗水力负荷冲击方面效果更好;生物增效法和生物铁法都能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采用生物增效法的污泥SVI值为70~74 mL/g,采用生物铁法的污泥SVI值为96~105 mL/g,采用生物增效法的污泥沉降性能更好,生物相也更丰富.虽然生物增效法在提高炼油废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但其运行成本高,在生物增效法实施的基础上再实施生物铁法则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5.
吉雪红  赵建芳 《山西建筑》2010,36(16):158-159
结合长期工作实践,阐述了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时应注意的内容,包括活性污泥的结构,生物活动的状态,同一生物数量增减的情况,生物种类的变化等,并介绍了判断活性污泥性能的指标性生物,从而科学指导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具有处理负荷高、停留时间短、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省等优点.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工作原理、历史沿革、各种池型和应用工艺,并以广东新会东郊污水处理厂为例,对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设计、调试、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污水厂生物除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除臭技术因其工艺简单、基建费用低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目前污水厂生物除臭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臭气的收集系统,臭气成分、浓度、风量的设定,生物除臭的动力学模型以及生物处理装置的选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可为污水厂的除臭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108-113
在对欧盟生物经济概念演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欧盟与成员国两个层面对欧盟生物经济的政策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分析并归纳出欧盟生物经济政策的特点,包括:与产业绿色转型结合,多方位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多功能性结合,促进地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重视生物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技术双平台系统建设。在相关讨论中,进一步阐明生物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农业在生物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生物经济的平台价值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及前质、臭氧化副产物等,提高了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另一方面能明显降低水中的AOC浓度,提高了生物稳定性,进而增加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但是在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饮用水安全性的因素,例如出水的细菌数问题以及生成的新化学物质毒性问题。随着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更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病微生物将会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如何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仍将是今后生物活性炭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高碳氮比下生物污泥增脂制取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污水生物污泥在不同碳氮比(70、140和210)基质条件下的连续培养,研究生物污泥增脂的历程及其对后续制取生物柴油的影响,并考察在此过程中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C/N值条件下培养的生物污泥制取生物柴油过程中,生物柴油产量均在培养5 d时达到最大,且碳氮比值越高则生物柴油产量越大,碳氮比值为70、140和210条件下培养的生物污泥原位酯化制取的生物柴油产率分别为4.65%、5.53%、6.59%,为原始污泥制取生物柴油产率的3.58、4.25和5.07倍;且此时污泥中各脂肪酸含量均发生了变化,其中油酸含量明显增加,大约占脂肪酸总量的40%。与此同时,与原始污泥相比,高碳氮比基质培养后的污泥中主导微生物倾向于酵母菌,且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从第5天开始迅速升高。综上所述,C/N值为210条件下培养5 d时的生物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产率最大、脱水预处理最易实现。  相似文献   

11.
赵强  崔磊 《山西建筑》2008,34(13):42-43
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工艺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现代化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中应当遵循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同时提出生物安全实验室工艺设计应当注意的环节,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走生态之路--现代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当前我国小城镇生态建设的现状问题谈起,导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再提出生态建设的原则及保障措施,并着重强调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田永英  张玉坤 《新建筑》2011,(2):100-103
生物学通过在不同层次上研究生物体功能、结构、发展规律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释生命的本质。同样的,生命的本质也存在于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城市。,从生物进化、系统层次、种间关系三方面论述大城市多中心发展借鉴生物学研究的可行性。通过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提出新城与中心城区空间距离的理论值,以指导多中心城市科学合理地选择交通联系方式和发展时序。  相似文献   

14.
高晓娟 《山西建筑》2006,32(5):231-231,245
通过对目前建筑设计中生态技术的研究、应用分析,阐明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引出适宜技术的概念,提倡一种适宜的技术于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暴发的"SARS"和2004年发生的禽流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影响,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结合对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布置及BSL-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实例,简要介绍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具体做法,可为今后新建、改建此类项目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沈丽虹 《山西建筑》2006,32(22):45-46
研究了生物千姿百态的规律,分别从建筑的形态、功能、结构、材料等四方面介绍了仿生原理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指出未来的建筑将是仿生与生态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Certain confusion may be observed in the field of biomimetic architecture, as it emerges at the crossroad of two disciplinary domain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If biomimetics is defined as a science, once it is applied to architecture, biomimetic architecture should logically be defined as a science too. This assertion collides with the na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hich may rather be defined as a technology: its aim is to transform the world, not to explain it.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ife scien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biomimetic approach tends to redefine the concept of science itself by seeking to avoid the excesses of scientism. Moreover, existing applications of biomimetic design show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a genuine biomimetic architecture; most cases are closer to engineering component or urban planning and sometimes they involve little or no life scienc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is conceptual confusion through two movements called “forcings”, occurring between design and science. These forcings are conceptualised as shifts between constructed scientific objects and given empirical objects. Models, used in biology as in architecture, allow these shifts by virtue of their double function. They are both tools for knowledge and for design, thus they may be conceptually forced into what they are not supposed to be,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biomimetic architecture where desig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said to meet.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公路隧道衬砌腐蚀的危害性以及目前防腐蚀技术的研究现状,从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几方面分析了公路隧道衬砌腐蚀机理,在查明隧道衬砌腐蚀病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建筑结构仿生的形体建构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仿生研究模型的分析,指出仿生结构的形体建构必须因循力学原理和形体类比的原则,并归纳出生长模式、编织模式、运动模式、胀压模式和表面模式等5种基本形体建构模式,最后就建筑结构仿生的发展和误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more than just human intelligence out there, and we must now get to grips with the end of human uniqueness. Our accelerating dexterity with biology of all sorts, digital software and hardware, pharmacology and a myriad other interventionist or evolutionary technologies is leading to the design of architectures/bodies/ systems that are fundamentally intelligently entangle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s Andrew Witt explains this ongoing synthesis and its cultural and social ramifications for today and deeper into tomorr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