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抗生素能抑制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建立了用乳酸菌发酵检测鲜乳及乳粉中青霉素和头孢噻呋残留的方法。通过向无抗乳中添加抗生素,接种乳酸菌,测定发酵过程中的pH,得出两种抗生素的检测限。结果表明:以鲜乳为本底时,青霉素和头孢噻呋的检测限分别为0.08U/mL、0.08μg/mL;以乳粉为本底时,青霉素和头孢噻呋的检测限分别为0.1 U/mL、0.08μg/mL。该方法简单、快速、价格低廉,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根据当牛乳不含抗生素或抗生素浓度很低时,乳酸菌能发酵牛乳生成酸奶的原理,建立了乳酸菌抑制法来检测牛乳中抗生素残留。具体步骤为:称取约100 g纯牛乳/复原乳,90℃、10 min杀菌,冷却至(43±1)℃,接检测菌种3%~4%,并加入1m L溴甲酚紫指示剂,搅拌均匀,(43±1)℃下发酵。若发酵2.5 h发酵液仍为紫色,可初步判定为有抗奶;若发酵4 h仍未凝乳,则确定为有抗奶,反之,则为无抗奶。该方法操作简单、乳酸菌剂购买方便且易保存,适于在企业推广。  相似文献   

3.
牛乳中抗生素残留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首先说明了牛乳中抗生素残留危害性 ,其次阐述了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及残留现状 ,最后介绍了牛乳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牛乳中抗生素的残留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品中残留抗生素不仅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也会对经济贸易造成影响。本文对牛乳中抗生素的残留来源、种类、危害、残留现状、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就控制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对策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农药污染的严重情况以及牛乳中农药检测的必要性的描述,进一步阐述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对牛乳中农药残留检测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今后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1986年6~7月对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徐州、淮阴、泰州、盐城等市的10个乳牛场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和乳与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量及其持续时间进行了探讨。結果:各乳牛场均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治疗乳牛的各种疾病。应用TTC法检测乳与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量的检出率时,生奶3.6%,消毒牛奶11.48%、奶粉39.58%;青链霉素水剂在常量下不论给药途径如何,奶中残留持续时间都不超过48小时。病侧乳室灌注抗生素后,在邻室分泌出的乳中不存在抗生素残留;肌肉注射抗生素,奶中残留经24小时就呈阴性,而乳室灌注法奶中的残留要经48小时才转阴性,因此提倡肌注法给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农药污染的严重情况以及牛乳中农药检测的必要性的描述,进一步阐述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对牛乳中农药残留检测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今后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制备牛乳抗生素检测微孔板,对牛乳中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研制出的抗生素检测微孔板稳定性良好,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结果容易判断。具有广谱性,可检测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多类牛乳中常见的抗生素残留。检测76份未知原料乳样,检测结果与国外的试剂盒(如ECLIPSE50)一致。说明该抗生素检测微孔板可应用于牛乳样品的检测并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制备牛乳抗生素检测微孔板,对牛乳中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研制出的抗生素检测微孔板稳定性良好,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结果容易判断。具有广谱性,可检测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多类牛乳中常见的抗生素残留。检测76份未知原料乳样,检测结果与国外的试剂盒(如ECLIPSE50)一致。说明该抗生素检测微孔板可应用于牛乳样品的检测并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抑制法快速检测鲜牛乳中红霉素残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微生物抑制法快速检测鲜牛乳中红霉素残留。方法将待测的牛奶样品和空白样品经杀菌后接入乳酸菌,经过相同时间发酵后,计算待测牛奶样品发酵前后的pH变化差值与空白样品发酵前后的pH变化差值,从而判断鲜牛奶中红霉素残留的含量。结果经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乳酸菌发酵产酸条件如下:接种量0.15 U/L、发酵温度40℃、菌粉溶解时间25 min、发酵时间3.5 h,利用乳酸菌发酵产酸建立了检测鲜牛奶中红霉素残留的标准曲线Y=0.024X-0.013(其中,Y为△pH,X为鲜牛乳样品中的红霉素浓度),线性相关系数R~2=0.9949,检测的灵敏度IC_(50)为29.71μg/L,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50μg/L,加标回收率为103.54%~124.58%,同一批次内检测的变异系数为4.39%~16.46%。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可用于筛选鲜牛乳中是否有抗生素残留并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甘肃藏区牦牛酸乳中5株性状优良乳酸菌间进行组合发酵筛选,得出最佳发酵组合,并进一步对其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Q4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G4为最佳组合,且其发酵性能优于单菌,即在冷藏期间,组合菌株Q4-G4所发酵的酸奶的抗后酸化能力增强,活菌数(大于109 CFU/m L)、黏度(7.48.61 Pa·s)均大于单菌株且变化幅度小,产香能力增强、风味更佳,胞外多糖含量(129.28 mg/m L)显著高于单菌株Q4、G4(p<0.05);与商业发酵剂YO-MIX300的发酵性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合菌株Q4-G4可以作为混合发酵剂投入到酸奶的工业化生产中。   相似文献   

12.
乳酸菌发酵柿汁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柿子汁为原料制备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流程,并对原材料和发酵产品的一些营养指标进行了测量。实验表明,乳酸菌发酵的最佳条件是发酵温度30℃、接种量6%、菌种AS1.1482∶6038=2∶1。产品既保留了部分柿子汁的原有风味,又具有乳酸发酵形成的特殊风味,营养价值较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共生作用,对牛乳进行了混合菌种的发酵研究。分析了共生作用对产品pH值、滴定酸度、乙醇含量和α-氨基酸态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的加入不仅可以提高酵母菌的生长速度,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风味,奶啤的酒精含量相对啤酒较低,是酒精度较低的健康型饮料。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利用传统培养法从自然发酵木薯渣中分离得到9株菌,通过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9株菌均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其中菌株Y5、Y13、M14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Y6、Y12、M1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Y7为丘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llinoides),菌株M9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菌株M11为类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产酸及耐酸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菌均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及耐酸性,发酵6 h后发酵液中pH值可达4.5以下,其中菌株Y12和M14的产酸能力最强,在15 h后其pH值均在3.6以下,可用于木薯渣或其他青贮饲料发酵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15.
蔬菜乳酸菌腌渍发酵过程亚硝酸盐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蔬菜腌渍发酵过程中添加乳酸菌纯培养液对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能降低蔬菜腌渍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4组乳酸菌腌渍发酵实验中,接种混合菌种(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1∶1∶1)对蔬菜湿腌发酵时菜料和菜汤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效果最佳,接种植物乳杆菌对蔬菜干腌发酵时菜料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谷物食品是人类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谷物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发酵是改善食品性质、功能及营养缺陷的重要方法,也是谷物加工的重要手段。乳酸菌能够利用碳水化合物进行生长代谢,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发酵制品,其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抗菌和抗肿瘤等。因此,乳酸菌发酵在谷物食品中的研究与应用,对提升食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乳酸菌发酵对谷物营养成分、生物功能和结构、理化性质的影响,总结了乳酸菌发酵谷物产品的优势以及乳酸菌发酵在多种谷物产品中的应用,分析了乳酸菌发酵谷物食品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拟为乳酸菌发酵在谷物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从商业乳酸菌发酵剂分离纯化的11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和11株嗜热链球菌在发酵羊乳中的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L.b-124菌株和L.b-346菌株、嗜热链球菌S.t-222菌株和S.t-346菌株具有较低的产粘能力,凝乳时间也较短;将L.b-346菌株与S.t-346菌株按杆菌和球菌1:1比例混合后在43℃下发酵羊乳时,可获得较低的发酵粘度。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Four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 KM, Enterococcus durans KH,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HM and Weissella confusa JY,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s and tested for their capabilities of converting isoflavone glucosides to aglycones in soymilk. Changes in growth, pH, and titratable acidity (T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fermentation at 37 °C for 12 h. After 6 to 9 h of fermentation, each population of 4 LAB reached 108 to 109 CFU/mL. The initial pH of 6.3 ± 0.1 decreased while the TA of 0.13%± 0.01% increased as fermentation proceeded, resulting in the final range between 4.1 ± 0.2 and 4.6 ± 0.1 for pH and between 0.51%± 0.02% and 0.67%± 0.06% for TA after the 12 h of fermentation. The glucoside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oymilks fermented with either L. paraplantarum KM, S. salivarius HM, or W. confusa JY with fermentation time ( P < 0.05). L. paraplantarum KM was the best in percent conversion of glucosides to corresponding aglycones, resulting in 100%, 90%, and 61% hydrolysis of genistin, daidzin, and glycitin, respectively, in 6 h. Consequently, the aglycone concentrations in soymilk fermented with L. paraplantarum KM were 6 and 7-fold higher than the initial levels of daidzein and genistein, respectively, after 6 h of fermentation. Changes in the daidzin and genistin level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soymilk fermented with E. durans KH. The rates of hydrolysis of glucoside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 of LAB. Especially, L. paraplantarum KM seems to be a promising starter for bioactive-fermented soymilk based on its growth, acid production, and isoflavone conversion within a short time.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乳酸菌和酵母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对乳酸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乳酸菌能促进酿酒酵母和马克思克鲁维酵母的生长。酿酒酵母和乳酸菌共同接种有利于保持产品冷藏期间活菌数的稳定,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共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魏冉冉  方伟  霍贵成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210-212,217
以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牧区采集的1份传统发酵酸牛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通过传统纯培养法分离出17株菌,并对17株菌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多位点pheS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鉴定的结果为11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1株格式乳球菌、1株粪肠球菌、2株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及2株弯曲乳杆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为优势菌(占总分离菌株的6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