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十三五"期间,针对北京市食品监管现状,建议北京市政府开展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科技保障工程,研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备、便携技术、在线检测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据采集设备,建设京津冀一体化、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监督抽检的针对性,实现对问题样品全过程的信息溯源。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三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年度计划要求,推动京津冀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深度协作,进一步深化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执法调查、检验技术区域协同,促进京津冀食品安全一体化监管体系健全完善。”在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日前召开的2022年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和统计分析研讨会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做典型经验发言时如此说道。  相似文献   

3.
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实施的政策法规和科技计划进行梳理,对下一步立法及科技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尽快修订《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医疗单位在事故报告中的法律责任;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对科技支撑,研发多元危害物风险评估、非靶向筛查、快速识别与检测、智能化监管、追踪溯源等技术与装备,研究食品掺杂、蓄意攻击相关的检验检测技术和医疗救治方案,以及针对网络食品、跨境电商、合成生物学、干细胞培育等新兴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应对的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4.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需要发展和遵循食品安全监管科学,食品安全监管科学强调风险管理理念。当前情况下,科技创新支撑构建食品安全全过程的风险监测、预警、管治和共享技术体系,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论述了食品安全监管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当前创新技术手在食品安全监管科学中的应用。未来,科技创新手段的应用需从当前的局部试点试用,向全国统一、系统配置推进,对监管科学发挥更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十分重视科技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支撑作用,如在强调科学技术在强化食品安全、开发食品检测方法、确定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以及干预和处理食品污染事件方面的重要作用等,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相比而言,我国食品安全在监管体制、监管政策、监管人才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对此,可借鉴美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健全国家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技术协同工作网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法律法规建设和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期间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提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围绕应急管理等领域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而科学、完备、全链条联动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提升应急监管能力、构建高效应急体系的基础。本文研究了美国、欧盟与我国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特点,具体分析了美国召回机制、严惩机制、食品管理体系的研究应用,欧盟预警机制、应急预案机制、风险评估的研究应用的突出特点;对比了美国、欧盟和我国食品安全应急监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特点;从发展历史、应急法制、应急预案编制、监测与预警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应急体系的现状。研究得出现阶段对我国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注重应急预案的细化和整合,构建应急机制的智慧联动,建立突发事件长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数据来源渠道不畅、数据类型多样、数据价值难以挖掘等问题,在现行风险预警模式下,将大数据技术引入食品安全风险监管风险预警工作中,能有效提升预警效能。本文在阐述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优势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监管,须融入多种信息技术,建立智慧化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还能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效率。将各种社会化媒体融入到食品信息安全监测平台中,实现"线上线下"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互动模式,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相应的信息采集与预警方式,真正地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智慧化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食品监管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保障能力。方法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上各类文件和技术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系统地从多方面梳理了FDA食品监管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 FDA立足战略重点与目标,围绕食源性致病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多层次食品中危害物检测技术研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排序、食品真实性识别、食源性耐药性监测、总膳食研究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支撑监管的系列成果,结合我国实际,从6个方面对加强中国食品监管科学研究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结论为加强中国食品监管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食品安全的管理过程来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科学技术包括了风险评估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溯源技术、预警技术、全程控制技术等;而从整个食品产业链来看,分析化学技术、毒理学评价技术、微生物分析技术、食品卫生检验技术、同位素技术、信息学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都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食品真实性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食品安全战略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了在综合监管科学范畴的监管模式下,通过监督管理科学化、技术化和规范化并结合真实性识别技术的研究,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技术鉴别;通过供应链脆弱性评估和多种技术甄别手段的研究,建立典型高值动植物食品的同位素、基因、多态性识别及整体检测等技术和食品供应链特性的脆弱性平台体系,从而解决食品真实性中多样性差异、循因手段匮缺、行为确定难等问题,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随着各项鉴别技术的发展和真伪鉴别监管平台的建立,食品欺诈和真实性问题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实现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是一个历史性的世界难题。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着手,通过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存储、物流、销售等环节以及食品的检测、监管、法规、标准等多角度进行剖析,探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解决的途径;主张从科普教育着手,从安全生产、监管平台、检测体系到检测技术服务,构建一个以风险管理为主的食品安全生态体系,最终实现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全民共治”,为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国家食品安全科技计划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专项开展,以及"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形成了食品安全科技领域的研究方向、重点内容和学科构架,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体系;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风险评估体系经过十几年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形成了四级风险评估研究和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这2个分别由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管理实施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构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安全保障。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拓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功能风险评估研究方向的探索,满足老百姓对营养和健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由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公共健康事件屡见不鲜。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收集和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挖掘造成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重要途径,也是制定管理措施的前提条件。有效利用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开展有效预警,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食品抽检数据特征和食品安全预警模型原则,在此基础上从风险分析、趋势分析、关联挖掘、全息画像和效能评价等视角构建了基于食品抽检数据的风险预警智能分析模型。该模型旨在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消费、生产等各个环节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基于食品抽检数据的风险预警智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建立全链路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并应用于食品生产、经营、流通企业的监管。方法 基于多QoS约束服务选择优化算法构建全链路食品安全云监管平台,并依据不同使用场景和习惯,在固定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终端部署应用。结果 基于全链路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通过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将监管单位、食品生产经营(含食品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统一管理,使食品安全从源头到终点形成一个全链条闭环,实现对食品安全产销进行追溯查证、过程追踪、风险预警和远程有效监管。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全链路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有助于解决食品安全涉及供应链长、风险点多、数据信息碎片化、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提升监管效率和风控系数,切实强化食品安全全方面监督。  相似文献   

16.
科技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要素,在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对食品安全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强化。文章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与装备研发、全产业链安全控制等关键领域,全面阐述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剖析食品安全科技仍存在的问题,总结国际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经验,旨在为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