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勘探程度较低的乌什凹陷在乌参1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那么该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勘探前景如何呢?综合多种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泥盆-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白垩纪、早第三纪-晚第三纪中新世、晚第三纪中上新世-第四纪等5个阶段;区内发育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等3 套主要优质烃源岩,是该区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资源基础和保障;下第三系、白垩系储层发育,与上覆盖层组成多套储盖组合,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场所;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成藏表现为晚期供气、晚期运聚、晚期成藏及再聚集的特征。最后得出结论:乌什凹陷具有非常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最为重要和现实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柴窝堡构造是柴窝堡凹陷实现勘探突破的首选目标,近年在该构造主体部位钻探的达1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勘探意义。首先,进一步证实柴窝堡构造含油气性良好,有望发现较大规模的油气藏;第二,表明柴窝堡构造油气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的由多个含油气单砂体叠置形成的岩性凝析油气藏,物性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第三,展示了柴窝堡凹陷油气勘探潜力较大,西疙瘩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带,阿克苏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最后启示我们,形成一套有效的油气层压裂改造技术,是实现柴窝堡凹陷油气勘探突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乌参1井、神木1井和神木2井的相继突破,揭示了该区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饱和烃和轻烃气相色谱对乌什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与塔里木盆地典型的陆相原油和湖(海)相原油进行了对比。神木2井和乌参1井原油Pr/Ph值分别为2.35和3.53,表现出典型的煤成烃特征。乌什凹陷原油具有相对较高的芳烃(苯和甲苯)、甲基环己烷和环己烷含量,而环戊烷和无环烃类相对含量较低,说明陆源有机质贡献较大。乌什凹陷原油庚烷指数介于25.0%~27.6%之间,异庚烷指数介于2.5%~2.7%之间,处在高成熟早期阶段。乌什凹陷原油未经历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但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导致轻烃组分中芳烃含量增加,而正构烷烃含量减少。通过OCSD—C7轻烃星状图和C7轻烃系统三角图分析,乌什凹陷原油和迪那2气田凝析油同属于陆相原油,来源于腐殖型有机质,和克拉苏构造带及塔中1气田来源于腐泥型有机质的湖(海)相原油存在明显差别。综合上述分析,乌什凹陷原油主要为来自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煤成油。  相似文献   

4.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5):575-575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的莫17井,在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取岩心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该井钻探的目的是了解莫12井西三工河组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性,扩大盆1井西凹陷地区油气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5.
台北凹陷东部是吐哈盆地富油气凹陷中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单元,油气的生、排、运、聚、散有其内在规律性和特殊性。研究认为,台北凹陷东部浅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浅层储层物性普遍偏差,浅层油气聚集的主要方式为垂向运聚,因此保存条件固然重要,但一定规模的油源断裂也是天然气富集所必须的;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砂体横向变化快,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发育,油气成藏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立足天然气勘探,积极开展精细气藏描述是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和小草湖地区中侏罗统发现气藏的有效途径;依靠技术进步,开发应用测井储层评价技术,是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必要手段。下步钻探目标主要集中在台北凹陷东部浅层圈闭和小草湖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性圈闭。丘东、米登北斜坡构造岩性复合性气藏勘探是台北凹陷东部天然气勘探领域接替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路井凹陷(又称麻木鸟苏凹陷)开始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1995年,在额1井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该凹陷具备油气生成聚集条件。随后钻探额2井、额3井,均遭失败。为了探索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本文从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着手,重点研究了该区的生油层、储层的沉积相带特征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中下侏罗统大山口群和白垩系麻木鸟苏组为该区主要生油岩系;下白垩统额济纳组为良好储层;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期形成的各类局部构造圈闭,均可能成为油气聚集场所;桃西低凸起、麻二号和麻三号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本文认为该区展示了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8.
冀中坳陷潜山油田勘探成效显著,而第三系油气勘探初步成果说明:在东部凹陷带南北长260千米,东西宽30—40千米的范围内工业油流井广布。今后的后备油气主要靠第三系的油气资源来接替。为了提高第三系勘探的效益,在重点区块的选择上首先应考虑:(1)生油条件好,生油层次多,生油层厚度大的开阔凹陷;(2)目的层埋藏浅,可探层系多,紧邻生油凹陷的构造带和构造;(3)储层条件相对较好的层系构造圈闭;(4)生油层系中的砾岩体和特殊岩性体圈闭。据此应对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的大兴水下扇群、饶阳凹陷的河问洼槽周围、霸县凹陷的鄚州和白洋淀地区以及各生油凹陷陡侧的构造带及岩性圈闭进行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乌什凹陷重磁非地震资料和新老地震剖面的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了解释,确定了乌什凹陷的盆地结构和断裂构造格架,分析了中生界的地层分布特征,对乌什凹陷的构造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表明,乌什凹陷构造样式在东、西向有一定差异,可分西、中、东3个次级凹陷以及西、东2个低梁带,中生界主要分布在乌什凹陷东部。对乌参1井及邻区沉积储层研究表明,乌什凹陷白垩系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物源来自温宿凸起,与北部和东部沉积体系有较大差别。凹陷内白垩系砂岩储层发育,总厚度约为200~300m,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阿瓦特河剖面的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新发现了一套更好的湖相灰黑色泥质泥晶云岩源岩。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母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生油潜力巨大;西部石炭二叠系海相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丰度低,综合评价其生油潜力相对较差。乌参1井油气源对比和成藏研究表明,其油气不同源,天然气来自侏罗系陆相腐殖型源岩;原油来自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腐泥型母质。乌参1井为常温超高压层状富含油凝析气藏,其成藏机制为:异常压力封存箱内,侧向运移供气,沿断裂或不整合面充注,择优富集,晚期成藏。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乌什凹陷东部低梁及其南翼陡断阶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区带,它们具有类似于却勒地区的有利成藏条件,是目前石油勘探的最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为中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群,是一个重要的油气生产区,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油藏为主要对象,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构造油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油产量迅速下降。为了寻找新的油气勘探与储量接替新领域,重新认识了二连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区内具有湖盆范围小、多物源、快速沉积及相带变化快的地质特点,具备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因此,提出了将勘探重点由构造油藏转变为地层岩性油藏的新思路,并结合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了"资源评价定潜力—构造研究找背景—沉积研究寻砂体—综合研究建模式—滚动评价定规模"的地层岩性油藏的研究与勘探新方法。以新的方法为指导,在勘探多年仍未取得突破的巴音都兰凹陷等含油凹陷实现了油气勘探的新突破;同时,在新发现的阿尔凹陷,借鉴以往富油凹陷勘探的成功经验,注重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高效、快速地发现了亿吨级的阿尔油田。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的成功勘探,不仅开辟了该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且对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西前陆盆地勘探思路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受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影响,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形变、沉积充填、圈闭类型在平面分布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靠近龙门山前构造形变较强烈,地层倾角较陡,远离龙门山构造较为平缓;盆地中充填的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为主,龙门山的多期推覆活动以及推覆作用的向盆内推进,造成盆内地层以向上变粗的反粒序为主和沉积中心的有序迁移;靠近龙门山前主要以发育构造圈闭为主,进入盆内则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地层水矿化度也表现为自龙门山向盆内增高.由此看来,川西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必然具有不同的成藏条件,当然也应采取不同的勘探战略:龙门山前应中浅层兼顾,以构造圈闭为主要对象进行立体勘探;前陆深坳区,地层异常压力高,具有形成深盆气的条件,是深盆气的有利勘探场所;前陆隆起区应特别注意须家河组二段的尖灭区,以构造-岩性型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燕山期古隆起是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指向区,应以浅层侏罗系天然气勘探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赛中洼槽岩性油藏勘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赛汉塔拉凹陷是典型的单断断槽式凹陷,在构造油藏勘探步入低谷的情况下,提出转变勘探思路"下洼寻找岩性油藏"的大胆设想,通过重新处理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层序划分和体系域研究、精细地震资料解释和精细储层地震反演等技术攻关,选准有利目标取得成功;其洼槽带的油气成藏条件仍然受控于构造背景、油气资源和沉积砂体分布;其岩性油藏主要分布于洼槽带具有构造背景的部位;油藏类型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和透镜体岩性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岩性油气藏物理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砂岩透镜体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增储上产的重要岩性油气藏类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其成藏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充足且有效的油气源条件、充注方式、砂岩透镜体自身物性变化及沟通源岩与砂体的断层与砂体的相对构造位置是决定岩性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其中是否有沟通有效烃源岩的通道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砂体物性变化及断层与砂体相对位置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砂岩透镜体中心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上盘砂体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  相似文献   

15.
油气勘探新领域综合研究在2005年取得了丰富成果。在冀东滩海南堡1~2号构造带、松辽深层天然气、鄂尔多斯中生界岩性油藏、塔中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等地区与领域的勘探获得四项重大突破;在鄂尔多斯西峰两侧及白豹地区、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的岩性地层油气藏、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深层及连片等勘探研究中获得重要发现;在营尔等凹陷的勘探研究中获得六项有价值的发现。总结新领域研究成果发现,富油凹陷、前陆冲断带、碳酸盐岩、岩性油气藏和外围重点盆地是油气发现主要领域;重视基础和精细研究,强化主导技术是新领域不断发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与勘探方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二连盆地、冀中坳陷近几年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研究与实践表明,高勘探成熟区富油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寻找规模整装富集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要树立富油凹陷不同类型油气藏在“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不同沉积体系、不同沉积相带、不同储层类型三维空间复式连片分布”的新勘探理念。在勘探思路上实现“由正向构造带向负向构造区;由构造带高部位向构造带翼部;由构造带向岩相带、坡折带、超覆带、侵蚀带;由环洼到洼槽;由单一油气藏类型向多种油气藏类型”的五个转变。其勘探技术方法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有利区带优选评价技术方法;岩性地层圈闭落实评价技术方法;岩性地层油藏预探评价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海天然气藏地震预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先后发现了几个构造油气藏。随着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发现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藏成为我们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运用地震信息识别(或称预测)油气藏技术则是我们的首选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研究表明:亮点技术、AVO技术、道积分技术和四分量地震技术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识别的有效技术。综合运用上述技术,我们先后预测了储量可观的YC13-1、DF1-1、LD22-1、LD15-1等大型或中型气田(均已被钻井证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陆相盆地特有的构造,沉积及物源条件决定了岩性油气藏为中国祟相盆地中广泛而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随着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重要性日趋突出,同时,岩性油气藏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如何充分利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测试及分析化验资料,极大地发挥三维地震资料的空间预测能力,形成岩性油气藏描述与预测技术思路及技术体系,提高对岩性油气藏的综合描述与预测能力,是目前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技术之关键,文章以准噶尔盆地夏盐3井区岩性气藏描述与预测为具体研究实例,形成了以精细构造分析技术,相(微相)分析技术,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储层综合分析与评价技术,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多参数含油气检测技术,地震多元属性分析技术及综合分析与评价技术等手段为支撑的岩性气藏描述与预测技术体系,实际应用表明,该套技术体系对于勘探阶段岩性油气藏的描述与预测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张强凹陷长北地区石油地质与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强凹陷前辛断裂背斜构造带为凹陷的油气富集构造带,长北地区位于该带的北端,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该区具有两套烃 源岩系、多个储集体和多种构造类型;生储盖组合以“自生自储式”为主。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油气运移条件好;油藏类型可分断裂背斜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喷发岩潜山裂缝油藏等四类。文章从构造特征、沉积相类型、储集层条件、油藏类型等方面分析研究了长北地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含油气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旨在对其他凹陷及类似该构造带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岩性油藏勘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几年来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在不同类型凹陷中连续获得重大突破,吉尔嘎朗图凹陷是老油区下洼开展岩性油藏勘探成功的典范。文中简要介绍了该凹陷岩性油藏勘探、研究思路和突破历程。在层序地层学、坡折带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形成岩性油藏的圈闭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采用JASON、ISIS等储层反演软件精细预测、落实各种类型的圈闭,通过勘探实践发现了一个优质储量区块,进一步明确了该凹陷今后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