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6,(9)
为了探讨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采用层次界面分析及"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构型表征方法对长轴缓坡背景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不同级次的构型进行精细解剖,得出在不同构造背景下三角洲储层构型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分流水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构型要素,其中6级、7级、8级及9级界面限定的构型单元分别为单层微相复合体、单一微相复合体、单一微相、微相内部增生体。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具有不同的叠置样式和识别依据。在对多级构型要素定性定量识别基础上,建立了以分流水道与河口坝为主体的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不断的深入开发,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储层构型已经成为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掌控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明确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关系尤为重要。本文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及储层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钻井岩芯、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以河南双河油田437区块核三段Ⅱ油组1、2层为例,对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构型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段扇三角洲前缘构型可划分为7级,并且复合砂体存在4种平面组合方式;基于3种砂体边界识别方法,得出单一辫状河道砂体在垂向上的3种叠置方式,即叠加式、切叠式和独立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可知复合砂体平面组合样式和单一砂体内部韵律性以及单一砂体之间垂向叠置样式是造成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指导研究区部署剩余油挖潜方案,以及类似沉积环境下构型解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2)
利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进行储层构型研究。研究中识别出三种单一构型单元:单河口坝、单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泥;构型单元的空间位置存在两种平面接触类型、三类垂向叠置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飞  刘国文  廖宇斌 《矿产勘查》2019,(5):1054-1060
文章选取长6油层组这一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作为例案,分析该地区发育的微相类型:水上分流河道、分流间沼泽、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其中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研究表明了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1)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弯度大的分流河道与平原相近,分流河道许多向外延展;(2)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短,由于水体浅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堆积物沉积,河口处冲击力变大,水携带者冲积物缓慢运移,多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两侧堆积成指状;(3)受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影响,在其末端垂向沉积上,上粗下细在沉积粘土沉积之上,形成河口坝等厚度的砂体富集体。在沉积相砂体展布中体现了砂体长61发育最强,对于长6油层的开发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5)
针对不完善的冲积扇沉积模式,通过研究提出了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构型要素和沉积模式。在野外露头及区域背景资料的条件下,利用岩石相与层次界面分析的方法,结合沉积学及储层理论,建立了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露头区可以识别5类典型的岩石相类型,组合成3类关键构型要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冲积扇顺流方向依次发育成片流、辫流和径流3类砂砾岩体,其中以辫流水道为主体沉积单元。在洪水涌出山口后,水流强烈片状堆积,然后逐渐分散形成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多条辫流水道,最后,水流进一步发散,形成更多条不稳定的径流水道。多期次的山洪暴发后,辫流水道在不同位置迁移交错叠置,形成了平面连片状扇形砂砾岩体。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3)
为了通过粒度来明确搬运介质的性质和能量,厘定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为沉积微相的划分提供证据,基于岩心观察和沉积相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房庄地区长7油层组的三角洲前缘及滑塌浊积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沉积环境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主要为典型两段式、三段式、两段夹过渡式及多段式的组合;水下天然堤微相有一段式和细粒高悬式;河口沙坝微相为高斜一跳一悬夹过渡式及两跳一悬夹过渡式;沙席微相主要为两段式;滑塌浊积岩主要为上拱弧形、低斜多段式、一段式和低斜两段式。C-M图以QR段(递变悬浮沉积)为主,整体反映河流(三角洲)及浊积岩的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98-100
高含水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分布进一步复杂化,随着油气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分散,相关地质研究越来越细。剩余油分布不但受储层物性、砂体分布、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受注采井网与砂体配置关系的影响,因此注采井网与砂体如何进行配置的研究成为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冀东高深南某断块为例,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模型,在搞清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储层物源方向对注采井网、井位的影响,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类型的注采井网部署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
普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根据岩石特征及测井相对该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特征以及影响储层的因素等分析表明,家河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等微相;储层主要表现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孔隙空间为粒内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裂缝-孔隙型是主要的储集类型;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研究区内前期勘查工作铀矿成矿条件研究尚不深入的问题,为实现区内铀矿找矿突破,本文通过对乌里雅斯太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蚀源区铀源条件、含矿目的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后生蚀变特征、铀矿化特征及白垩系沉积建造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研究区钻孔、连井剖面等资料,综合探讨了乌里雅斯太凹陷砂岩型铀成矿环境及条件,认为盆缘的富铀花岗岩体为沉积盆地提供了丰富的铀源,中生代后期构造反转形成的剥蚀天窗为含铀含氧水的渗入、渗出提供了通道,凹陷北缘陡坡带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发育部位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下白垩统赛汉组为主要找矿目标层位,找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为主,次为潜水氧化带型。研究区各种成矿要素匹配良好,具备形成中型以上的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临兴地区山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褶带重要的含气层位,以低孔、低渗致密砂岩为特点。通过运用岩芯与测井综合解释、统计及逻辑推理、优势相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临兴地区山西组单井沉积相模式,分析了山西组砂岩储层的展布及物性特征。研究表明:山西组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沉积相,包括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三角洲平原进一步可分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和泥炭沼泽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该地区砂体发育的优势相与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关系密切,有效地控制了优质砂体形成与展布;砂岩展布及物性的变化受沉积相的控制,砂体的特征又对本区气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优选出了赵家坪乡-LX10-罗峪口镇、孟家坪乡-贺家会乡一线和雷家碛乡-清凉寺乡区域3个储层发育有利区。本研究对临兴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的识别及优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鄂尔多斯盆地及相邻区域的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珂 《规划师》2001,17(3):50-53
介绍重庆合川市草街镇风貌规划设计,探索如何保护与延续传统文化,创造体现地方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城市文态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监理工作的规范性是开展监理工作的基础必要条件。通过检查、指导、总结、改进等措施,加强监理工作的规范性,以提升监理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当其建成,建筑必然"可见"且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与行动相关者往往非视觉可见,而是以其他方式"可辨".通过简要考察机器的异化,及其与有机体在概念上的同源、分叉、嬗变,探讨技术形态之变更对建筑"可见"性的影响.进而以二者同机能的类比为起点,从建造、环境、居用等方面对建筑之行动展开分析,指出当这些行动因设计而"可辨",建筑将不再孤立,而是被嵌入与环境的多重关联;也正是这种可辨的与世界的缠绕,持久地贡献于建筑之意义的生发与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5.
16.
魏春雨  齐靖 《时代建筑》2013,(1):128-133
文章意在探讨在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域内如何谨慎开展建筑活动,通过回顾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分析书院“藏”与“纳”之思想精髓,提炼书院建筑空间的形态特质,将其引入到中国书院博物馆设计中.以“天井”、“片段”作为过渡来消解建筑体量,并辅以细部的材料建构,以取得“异质同构”与“和而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卫 《新建筑》1999,(1):59-61
罗马2000年教堂所揭示出的独到的时空观,全新的并置观,以及引人入胜的空间架构观,使我们领悟到新时期宗教建筑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解放阁不仅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也已成为济南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本方案的设计是对历史街区场所精神重塑的必要性的展现,同时将解放阁与周围规划的现代建筑场所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ofit-maximizing locat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emand on the optimum location decision of a firm in the Weberian triangle. It will be shown that:(1) When the distance of the firm's location from the product market is held constant, the optimum location for the firm w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demand function if and only if the expansion path in input space is linear through the origin as demand varies;(2) When the distance of the firm's location from the product market is a decision variable, the optimum location for the firm w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demand function if and only i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s linearly homogeneous.I am grateful to Professor Bob Logan for helpful discussions, and especially Professor T.R. Lakshmanan for very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This work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a 1987 Summer grant from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