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10kV高压输电线路相互并行时电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压输电线路并行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内江市两条110 kV高压输电线路并行走线为例,分析了电磁产生机理及周围工频电磁场的叠加原理,并预测了周围电磁环境,提出了改善电磁环境影响措施.结果表明,110 kV高压线路并行时周围产生的电磁明显低于标准.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距离电缆线路的电容电流分析和计算及由此引起的沿线电压升高问题在电缆线路设计和维护的处理中复杂、繁琐,基于传统的电缆线路电容电流的分析计算并结合仿真数据,提出了电缆线路电压升高计算的经验公式.仿真计算和实测数据均表明该经验公式计算快捷简便,精度能达到电缆线路工程设计和维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受750 kV输电线路电磁感应影响,35 kV配电线路并行接近共用走廊的750 kV输电线路时,35 kV配电线路会出现三相电压不平衡问题,严重时会引起35 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影响该线路的运行可靠性,目前国内外针对该问题的治理措施报道较少。分析了并行段内不同电压等级导线间的距离、高度、并行长度等参数对35 kV线路三相电压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降低35 kV配电线路对地高度并加装屏蔽地线,在35 kV配电线路上加装并联电容器,在35 kV配电线路上加装并联电抗器等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措施可有效改善35 kV配电线路三相电压不平衡问题,提升了配电线路运行可靠性和抵御电磁影响的能力,为750 kV和35 kV线路共用走廊段线路的设计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4.
多回电力线路同走廊架设可以避免对土地资源的分割,降低对地方规划和发展的影响,但是同走廊内先期运行的线路会在后建线路导地线架设时产生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影响施工安全。本文针对同走廊内多回交流线路在一在建的直流线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电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对影响因素包括系统运行方式、线间距离、放线长度等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同走廊内的交流线路由于线间距离较远,感应电压电流不显著,但当在建线路放线长度较长时,需注意放线过程中沿线的感应电压影响。研究成果对电力线路邻近带电线路施工架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简支梁理论与“等线长法”模型,提供了一种求解架空线路单端覆冰下不平衡张力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提出了连续档单端覆冰下档距变化量Δlk的计算公式。通过与ANSYS软件数值仿真结果对比,该文方法能准确计算出电线单端覆冰情况下的不平衡张力及形态分布。文章还分析了覆冰故障实例,运用该文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现场情况基本吻合,且导线脱冰、地线单端覆冰下导地线最小接近距离小于现有规范要求值,在大高差的线路设计中,应校验此种情况下的间距。该文计算方法既能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又能形成简便实用的计算程序,适用于工程实际计算,用于指导塔头的设计,提高线路抗冰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城市架空线路通道资源,提升配电网投资经济性,采用了多回架空线路、不同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的同杆架设方式,但在实际配电网运维时,已出现110、35 kV线路检修或故障时,多回10 kV线路陪停,造成停电范围及时户数的扩大情况,对供电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梳理配电网架空线路同杆架设现状情况,开展了同杆架设对供电可靠性影响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配电网同杆架设优化改造方式,提升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网的不断建设,交直流输电线路同走廊并行架设已在多处出现。目前,交直流混合电磁环境监测多以单点离散测量为主,无法实现横向分布的连续实时测量。通过建立工频电场、无线电干扰、合成电场等测量设备沿同一路径的分布式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交直流并行线路电磁环境移动式横向分布测量及数据的动态管理,并以典型合成电场数据为例,研究了垂直于线路走廊155m的横向断面合成电场分布趋势。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趋势较吻合,为交直流并行线路合成电场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多回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平行架设区域的无线电干扰分布特征,建立500kV单回与同塔双回超高压交流线路平行架设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激发函数法分析不同线路间距、对地高度以及相序排列下平行架设区域无线电干扰分布特征,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线路间距减小会使无线电干扰高场强区域减小,但幅值会有一定提高;增大对地高度会使无线电干扰场强幅值减小,但衰减速度会变慢,边相外20m处的场强值也有所增加;改变导线相序排列对输电走廊中部区域场强分布有一定影响;模型可较准确反映实际无线电干扰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安全性、可靠性及便捷性需求基础上,设计一种适用于架空线路作业的智能防坠器。该装置不仅具备速差自锁保护,还增加了无线遥控方式控制防坠钢绳的自动升降功能,每次使用完毕之后手动遥控即可进行升降操作,方便查看使用次数以及记录升降长度,完美解决了传统工具操作复杂、难以固定等问题,实用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架空线路常规预绞丝缠绕作业存在的作业时间长、缠绕间隙大、外形不美观、压接紧固不足等诸多问题,介绍了一种采用哈呋结构的新型预绞丝缠绕工具的研发方案、结构优化和操作特点。现场应用表明,该新型缠绕工具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工艺可靠,通用性强,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优。  相似文献   

11.
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初伸长的预测方法及处理措施,得出了各种计算结果不同的原因。国际大电网预测公式考虑了应力和永久伸长之间的互相循环影响,预测结果和蠕变试验结果接近,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由于规范考虑初伸长求架线应力时,应变值剔除了架线过程中已拉出的塑性伸长,因此规程规范对初伸长的规定均较小。架线时间4~48 h内,架线过程释放的伸长量在14%~24%之间,为提高初伸长预估值的准确性,需根据架线时间调整初伸长或安装降温值。  相似文献   

12.
同杆平行双回线的故障测距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快速准确地确定故障地点并排除故障,对及时恢复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平行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的研究状况,根据测距所需信息来源、测距原理及采用线路模型的不同对平行双回线的测距算法进行了分类,并详细介绍了六序故障分量法的基本原理,最后结合近几年的研究现状对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架空线—电缆混合线路的故障测距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故障测距方法,在混合线路各连接点及母线处安装三相故障电流检测装置,根据检测到的故障电流极性判断故障支路,再根据故障支路两端检测到故障电流行波的时间进行初步定位并进一步修正。该方法可在线计算出行波波速,并可分析出离故障点较近的检测点所检测到的第二个故障行波的来源。PSCAD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过渡电阻、故障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误差一般在100 m以内。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参数不对称同塔四回线跨线故障计算中零序耦合带来的复杂性问题,提出了改进的12序分量法,在零序中引入带修正系数的e、f、g、h四个分量用以解耦,并根据故障边界条件的区别,提出基于改进的12序分量法的综合序网法和解方程组法两种跨线故障计算方法,通过PSCAD仿真结果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EMTP的同塔并架多回线路防雷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10 kV和220 kV单条输电线和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的仿真和计算,分析研究在多种雷击方式下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采用国际通用的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的仿真软件Elector-Magnetic Transient Program(EMTP),对雷电侵入波在输电线路上所产生的过电压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过电压分布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限制雷电侵入波过电压。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电感较大,将面临更加严苛的防雷保护问题,所以为了降低输电线路的跳闸率,有必要对输电线路雷电反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ATP-EMTP建立了反击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雷电流幅值下的绝缘子两端的电压变化情况。利用规程法计算出不同冲击接地电阻、不同杆塔高度及不同波阻抗下的线路的耐雷水平和反击跳闸率。计算结果表明:降低接地电阻或杆塔高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反击跳闸率;当波阻抗独立地变化10%时,输电线路的反击跳闸率将相应地变化约2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输电线路的舞动会引发线路跳闸、金具磨损、绝缘子串破碎、塔臂损坏等事故,严重时可能出现倒塔事故,因此建立输电线的舞动模型并对其进行舞动分析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经典、前沿的文献,全面地总结了输电线路弯曲刚度、气动力系数、数值仿真、舞动方程的解析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优点、缺点,并总结了有关输电线路舞动课题的发展趋势。 结果  文章的相关成果将对我国的覆冰输电线路舞动发展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结论  现阶段对架空覆冰输电线路舞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结论,但仍有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输电线路的弧垂检测对线路的设计、运行和维护等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有的输电线路弧垂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缺陷,为使用者选择方法或进行改进提供了依据。此外在现有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微波测距的弧垂检测方法,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