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紫苏属籽粒含油率及其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对来自日本、美国四川和广东、等国家和地区共18份紫苏属籽粒含油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籽粒直径、千粒重与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属籽粒出油率为16.33%~35.28%,其籽油脂肪酸主要包括亚麻酸(70.94%~78.86%)、亚油酸(9.70%~14.57%)、油酸(0.68%~2.20%)、棕榈酸(6.69%~11.03%)和硬脂酸(2.23%~3.76%).其中,以来自日本的P06-37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试验结果还表明,紫苏属籽粒含油率与千粒重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亚麻酸含量与籽粒直径和千粒重间呈显著负相关,油酸含量与千粒重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亚麻酸与亚油酸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白苏籽千粒重、含油量和亚油酸含量均相对较高,而其他各脂肪酸含量在紫苏属各原(变)种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遏蓝菜种子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遏蓝菜种子油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酸成分,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遏蓝菜种子油,对遏蓝菜种子油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及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种子含油率为43.93%;常温下估测密度为0.88 g/mL;酸值为2.27 mgKOH/g;碘值为124.27 gI2/100 g;皂化值为198.33 mgKOH/g;种子油中主要含有芥酸(31.06%),亚油酸(24.83%),油酸(14.55%),亚麻酸(11.33%),11-二十碳烯酸(4.88%),棕榈酸(5.18%),15-十四碳烯酸(3.23%),硬脂酸(0.57%)9种脂肪酸。为遏蓝菜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植物油脂水解工艺及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碱性水解小桐子油脂制备脂肪酸的较佳工艺条件:油水比(g/g)为2:1,乙醇-水比(v/v)为2:1,皂化时间1.5h、温度70℃,在该条件下脂肪酸得率、酸值和碘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8.25%、203.67mgKOH/g和109.89g/100g。采用桐油、光皮油、棕榈油和大豆油等植物油脂考察了该工艺的原料适用程度,该水解工艺条件下各种油脂制备所得的脂肪酸得率和酸值都接近98%和199mgKOH/g。采用GC-MS分析五种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桐油(94.88%)〉大豆油(84.07%)〉光皮油(81.90%)〉小桐子油(77.84%)〉棕榈油(77.19%);其中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次序为桐油(85.36%)〉大豆油(58.01%)〉棕榈油(56.81%)〉光皮油(55.31%)〉小桐子油(42.16%)。大豆油、棕榈油、光皮油和小桐子油四种植物油脂脂肪酸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是亚油酸、7,10-十八碳二烯酸、油酸。桐油中脂肪酸组成与其他植物油脂有较大区别,含大量三价不饱和脂肪酸,其主要成分有油酸(9-十八烯酸)13.83%、8,11-十八碳二烯酸24.37%、亚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6,9,15-十八碳三烯酸)60.01%。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碱性水解小桐子油脂制备脂肪酸的较佳工艺条件:油水比(g/g)为2:1,乙醇-水比(v/v)为2:1,皂化时间1.5h、温度70℃,在该条件下脂肪酸得率、酸值和碘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8.25%、203.67mgKOH/g和109.89g/100g。采用桐油、光皮油、棕榈油和大豆油等植物油脂考察了该工艺的原料适用程度,该水解工艺条件下各种油脂制备所得的脂肪酸得率和酸值都接近98%和199mgKOH/g。采用GC-MS分析五种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桐油(94.88%)>大豆油(84.07%)>光皮油(81.90%)>小桐子油(77.84%)>棕榈油(77.19%);其中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次序为桐油(85.36%)>大豆油(58.01%)>棕榈油(56.81%)>光皮油(55.31%)>小桐子油(42.16%)。大豆油、棕榈油、光皮油和小桐子油四种植物油脂脂肪酸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是亚油酸、7,10-十八碳二烯酸、油酸。桐油中脂肪酸组成与其他植物油脂有较大区别,含大量三价不饱和脂肪酸,其主要成分有油酸(9-十八烯酸)13.83%、8,11-十八碳二烯酸24.37%、亚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6,9,15-十八碳三烯酸)60.01%。   相似文献   

6.
玉屏不同油茶种质含油率及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油茶优良无性系,利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了玉屏38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种子和种仁含油率,采用GC-MS/MS方法检测了索氏提取的油茶种仁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MZ-3、YP-1、6-57、6-48和GY的种子和种仁含油率分别在41%和56%以上。油茶种仁油中检测出6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油酸含量高于83%的品系有5-35、5-37、6-49、XL-210和YP-1。这不仅为玉屏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可为油茶籽油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桦  田光辉  宫海明 《食品科学》2009,30(10):162-165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和密楝果实的脂溶性成分,对其极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吴茱萸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45 种脂肪酸,其中有14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13.626%),亚油酸(13.992%),α- 亚麻酸(10.153%),十四碳三烯酸(4.603%),反式- 油酸(2.207%);饱和脂肪酸31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5.506%),壬二酸(5.363%),异- 十七酸(3.82%),硬脂酸(3.306%),阿魏酸(2.909%)等。从密楝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35 种脂肪酸,占其极性脂溶性成分的90%,其中有11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29.818%),亚油酸(9.25%),α- 亚麻酸(6.699%),反- 十六碳-9- 烯酸(2.736%),顺- 十六碳-9- 烯酸(2.717%)等;饱和脂肪酸24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6.411%),阿魏酸(2.139%),硬脂酸(2.134%), m- 香豆酸(1.567%),香草酸(1.475%)等。结果表明,吴茱萸和密楝果实中含有多种重要的脂肪酸,在人体营养、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一定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紫苏油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食植物,是卫生部首批颁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60种“药食同源”品种之一。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种植范围。近年来研究发现,紫苏籽油是最富含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α-亚麻酸的植物油之一,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油脂。一、紫苏油的成分紫苏油是由紫苏籽制得,一般常用的方法有压榨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近年来采用的超临界CO2液体萃取法,大大提高了紫苏油的产量和纯度。紫苏籽含油率一般为30%~45%。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系列,紫苏油脂肪酸组成以α-亚麻酸最高,含量达到50%~60%左右,其余为亚油酸、油酸…  相似文献   

9.
采用核磁共振法测定21个种质文冠果种子和种仁含油量,利用GC-MS/MS检测分析索氏法提取的种子油和种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种子含油量在35%以上的种质有09-12(37.18%)和09-09(35.36%),种仁含油量在65%以上的种质有赤峰巴林右旗(65.78%)和09-09(65.74%);种子油和种仁油中均检测出10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花生二烯酸、花生五烯酸、芥酸和神经酸;索氏法提取的种仁油脂肪酸中神经酸含量高于3%的种质有7个,最高的为12-09(3.77%)。这不仅为文冠果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文冠果油加工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琳  李荣  刘韬  姜子涛 《食品科学》2014,35(8):279-282
通过碱水解,将紫苏油甘油三酸酯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采 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测定冷、热榨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脂肪酸 的含量差异较大。冷榨紫苏油中亚麻酸、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热榨紫苏油,而油酸、棕榈酸含量略低。冷榨紫苏油 中5 种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5.09%,而热榨油含量仅为87.89%。5 种脂肪酸的回收率为99.70%~101.11%,相对标准 偏差介于0.44%~3.66%之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文冠果种子特性及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方法 从全国11个省(区)收集21份文冠果材料, 对其形态特征和种仁含油率等指标进行测定, 进一步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文冠果籽油,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检测其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 不同产地文冠果种子的横径和纵径差异不大, 但千粒重、种仁重和种仁出油率有显著差异。其中, 山东省临沂市所产的文冠果种仁含油量为最高, 达50.49%。文冠果籽油中共检测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一烯酸、芥酸和神经酸等7种脂肪酸。不同产地籽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35.06%~55.96%之间,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32.60%~64.64%之间,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文冠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还含有少见的功能性神经酸, 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木本油料作物。综合分析种子形态和脂肪酸组成, 发现内蒙古赤峰和山东临沂地区的文冠果种子千粒重、种仁出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地区, 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2.
探索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的最佳条件,并对枳椇籽脂肪酸提取物进行了理化检测。研究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5℃、压力36MPa、时间120min、分离釜Ⅰ压力10MPa,此条件下提取脂肪酸得率为8.1%,α-亚麻酸相对含量为37.90%。GC-MS分析显示超临界CO2萃取的枳椇籽油主要脂肪酸组分为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74.76%。  相似文献   

13.
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及特征指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和化学滴定法等手段,对我国不同产地的10个南瓜籽油的特征指标(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指数、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特种木本油脂中的角鲨烯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瓜籽油相对密度范围为0.9188~0.9215;折光指数为1.4560~1.4669;碘值为108.4~116.2 g/100 g;皂化值为188.9~192.4 mg/g;共检出14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亚油酸含量在44.7%~55.5%,油酸含量在23.8%~33.1%,10个南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78.2%;南瓜籽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310~4446 mg/kg),与橄榄油相当,明显高于茶叶籽油、澳洲坚果油、核桃油、牛油果油等。综合考虑油脂色泽、角鲨烯含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猜测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和油脂的制取工艺有关,部分南瓜籽油在深加工过程中损失了角鲨烯。南瓜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该研究对进一步挖掘南瓜籽开发应用前景,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研究压榨、浸提与超临界CO2萃取3种工艺制得的紫苏油中脂肪酸组成、挥发物、不皂化物、维生素E的种类及含量差异,分析不同工艺对紫苏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制得的紫苏籽油中亚麻酸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通过脱壳处理能显著降低超临界CO2制备紫苏籽油的蜡质含量,提高紫苏油品质.脱壳紫苏籽超临界C...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广西油茶重点产区河池、百色和梧州的主要油茶品种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及大果红花油茶的种子为原料,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油茶种子的油脂及测定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油茶籽油试样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4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油茶种子出仁率为53.29%~68.91%;干籽含油率为47.05%~59.51%;GC-MS共鉴定出14种脂肪酸,单不饱和酸含量为72.91%~80.11%,其中河池巴马软枝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酸含量最高,为80.11%,主要成分是油酸;多不饱和酸含量为5.85%~9.14%,其中梧州岑溪软枝油茶籽油的多不饱和酸含量最高,为9.14%,主要成分是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3.62%~17.95%,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同时,广西油茶籽油中含有少量的9,10-环氧-十八碳烷酸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HPLC 法比较测定紫苏属植物种子维生素E含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 法测定来自中国四川和广东,以及日本和美国等地共29 份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的VE 含量。结果表明,紫苏属不同原(变)种种子均含丰富的VE。所有供试材料的δ -VE、γ -VE 和α -VE 含量及总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VE 总含量变幅在79.90~383.30μg/g 之间,平均值为199.76μg/g;δ -VE、γ -VE 和α -VE 平均含量分别为5.81、190.47μg/g 和3.48μg/g。以来自日本的P06-37 的VE 总含量最高,达383.30μg/g。比较不同原(变)种种子VE 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原(变)种间δ -VE、γ -VE 和α -VE 含量及总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总体上,以白苏的δ -VE、γ -VE 和α -VE 平均含量及总含量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以新陆早39号以及新陆早50号的棉籽为材料,利用索氏提取仪提取其总油脂,分别采用三种常用的脂肪酸甲酯化方法:KOH-甲醇法,H2SO4-甲醇,14% BF3-甲醇法进行甲酯化后,GC-MS上机分析;通过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制定标准曲线,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KOH-甲醇法甲酯化的脂肪酸GC-MS上机分析能检测到10种脂肪酸组分;H2SO4-甲醇与14% BF3-甲醇法只能检测到6种。用KOH-甲醇法甲酯化后GC-MS测定表明,棉籽油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为主,其次是饱和脂肪酸的棕榈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在新陆早39号以及新陆早50号中,每克棉籽中亚油酸的含量分别达147.29 mg与163.2 mg,分别占其油脂含量的60.12%与60.83%;棕榈酸含量分别为65.05 mg与62.28 mg,分别占其油脂含量的26.55%与23.24%。油酸含量分别为24.79 mg与22.19 mg,分别占其油脂含量的10.12%和8.28%。结论:三种常用的脂肪酸甲酯化方法中,KOH-甲醇法更方便,快速,检测种类多,适用于棉籽脂肪酸的甲酯化。  相似文献   

18.
赵玉红  邓娜  杨凯 《食品科学》2017,38(12):144-150
比较8种平欧榛子的差异性,利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油脂含量,气相色谱法和比色法进行油脂脂肪酸组成和α-VE含量分析,聚类分析用于区分其类别。结果表明:8种平欧榛子有显著差异,含油量平均为56.36%,范围为52.92%~59.24%;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72.54%、16.11%、7.85%;最丰富的脂肪酸是油酸,平均相对含量为72.29%,亚油酸与油酸总含量超过85%;α-VE含量为113.42~285.16μg/g。用3个主成分PC1(43.384%)、PC2(34.436%)、PC3(12.606%)作为合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4个类群:4#、5#、6#、7#为一类,8#为一类,2#、3#为一类,1#为一类。  相似文献   

19.
宁夏野西瓜苗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索氏提取法用石油醚提取宁夏野西瓜苗籽油,萃取物经干燥、皂化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一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野西瓜苗籽油中脂肪酸成分。提取率为15.9%,在测出12种化合物中,脂肪酸有7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占42.26%,其次是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分别占23.61%、14.03%和2.21%;不饱和脂肪酸有3种,占66.47%,饱和脂肪酸有4种,占16.88%,其它成分占16.65%。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野西瓜苗籽油富含亚油酸,可作为获取亚油酸油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以2016年不同发育期(7月8日、8月10日、9月6日、10月7日)的红松种子为原料,采用氯仿甲醇法测定种子含油率,GC-MS/MS测定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不同发育期红松种子含油率及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育初期红松种子的含油率较低(4. 4%),随后迅速增加,并在9月6日达峰值(71%),之后降低;红松种子油中共检测出13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皮诺敛酸为主要不饱和脂肪酸;红松种子不同发育期其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不断增加,但皮诺敛酸含量在8月10日达到峰值(16. 30%)后不断降低。研究可为红松种子采收期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红松种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