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层建筑地基沉降量推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高层建筑结构地基沉降预测的指数曲线三点法、Asaoka法、双曲线法和Logistic曲线法。工程实例计算和实测结果表明,双曲线法计算收敛慢,结果偏大;Asaoka法的结果与实测值接近;Logistic法能较好地反映线性加载或近线性加载的沉降时间关系;指数曲线法的计算收敛快,但计算结果偏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模型的软土路基沉降预测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断面的工后沉降预测问题,系统介绍了R.Usher灰色模型预测方法,并探讨了计算起始时间和恒载时间的长短对推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较长的恒载期的观测数据,且起始时间点越接近恒载阶段的末端,预测误差越小。以某高速公路21个软基处理断面的实测沉降资料为基础,应用R.Usher灰色模型进行了工后沉降预测误差分析,探讨了该方法对于不同处理方式软土路基的适用性和推测精度。研究表明,R.Usher灰色模型预测方法的推算结果与实测值相比偏大,该方法较适用于塑料排水板欠载预压处理断面的工后沉降推算,而对于搅拌桩处理断面而言,其推算结果可能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3.
郭永红 《山西建筑》2005,31(11):59-60
介绍了软土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中产生误差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开展现场试验是确定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级加载条件下提早预测地基沉降的沉降差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分级加载条件下提早预测地基沉降的新方法--沉降差法。该方法将各级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沉降发展规律统一了起来,能同时利用各级荷载下的实测数据来进行线性拟合和预测,可在工程填土施工过程中提早预测在设计总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总沉降量,以指导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5.
陈鹏飞 《建筑施工》2021,43(4):559-560,563
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高填方区域在不采取任何措施下的堆土变形量,继而提出分级加载和预制桩加固2种地基处理方案.在2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下,对典型区域的变形量进行估算分析与比较,并总结了2种地基处理方案的优缺点,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桩—网复合地基工后沉降量的三点推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合在天然软土地基上快速建造路堤类构筑物的需要,可采用桩-网复合地基这种新型地基处理方式,但目前国内外均没有适合的计算其工后沉降量的方法。路基沉降观测曲线包含了“网-桩-土”体系共同作用的丰富而全面的信息,以此为基础,考虑桩-网复合地基的具体情况,推导了三点法计算工后沉降量的公式。分析表明,该公式计算过程简单,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要求,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李鑫  巢斯 《四川建材》2014,(2):83-84,86
在超高层建筑中,基础变形对于结构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变形包括沉降值和差异沉降,对基础乃至其上部结构有很大的影响。某超高层结构的主楼下大底板在施工过程的沉降值及差异变形的控制十分重要,本文利用分级加载曲线拟合法预测其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后基础的沉降值及差异变形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计算得出,L形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的地基反力分布与变形特征为:以L形主楼拐角附近为反力和沉降中心向四周扩散,高层部分反力分布比较均匀,两翼之间的裙房部位反力变化较大。主楼部分沉降比较均匀,具有刚性建筑特征,裙房部分沉降逐渐变小。实测表明,相邻跨间局部挠曲约在1‰以内。基于叠加原理的组合分析方法可用于平面形状具有L形特征的高层建筑的筏板基础反力与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9.
考虑沉积作用的成层地基自重应力与沉降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沉积作用对成层地基自重应力与沉降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对几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考虑沉积作用后自重应力将沿深度呈非线性变化,沉积作用对地基沉降的影响随荷载和土压缩性以及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成层地基一维大应变固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小兵 《山西建筑》2014,(24):148-149
为提高路基工后沉降预测精度,引入组合预测的理念,基于沉降实测曲线不同阶段变化规律分析,通过调整权重将几种推算模型有效组合在一起预测工后沉降,实践证明该方法可操作性强,有效的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张蓓 《山西建筑》2012,38(29):99-100
利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通过实测沉降与计算沉降的拟合分析,对港区软土土层参数进行反演,对软土地基工后沉降量进行了预测分析,计算结果可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庆伟 《山西建筑》2012,(23):236-237
对地铁施工中引起的地面沉降的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车站施工中最合适的地面沉降预测方法,并论证了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索网结构特点,提出了串联拉索沿导索空中累积滑移安装方法,即将串联的结构索通过吊杆或倒链葫芦挂在导索下,利用牵引索将结构索由下至上沿导索累积牵引就位。该方法充分发挥了导索既导向又承重的作用,构成简单,施工措施费用低。牵引过程中存在包括悬垂拉索、机构大位移和在导索上的滚动滑移。其过程分析,基于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法找形,根据导索单元组总无应力长度(原长)不变的原则,采用调整导索各单元原长的方法来模拟滑轮在导索上的移动,并提出了一致初应变、模型长度倍增、逐单元递推和逐单元递推倍增等4种策略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逐单元递推倍增策略具有更高分析效率。分别设定导索原长为主索原长、端点直线距离和中间值,通过对比指出了关键施工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导索线形在起始工况是最不利的,导索原长不宜过长且不应超过主索原长;导索和牵引索的索力变化受导索原长影响大,且较为敏感;合理的导索原长应介于主索原长和两端直线距离之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青冈山长公路隧道西口穿越古滑坡堆积层的工程条件,提出了有效的加固措施,通过分析监控量测的数据,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确保了隧道安全通过古滑坡堆积层.  相似文献   

15.
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工程中软土地基沉降的四种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从预测曲线和实测曲线以及误差曲线的比较可以看出,每种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预测方法的选用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本文为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的选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曹雾  徐卫平  赵松琴 《山西建筑》2014,(28):158-160
以沪昆客专湖南段路基沉降监测资料为基础,提出基于指数函数的一种新的沉降预测方法:修正BiDoesResop模型,然后运用两类曲线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修正BiDoesResop模型具有拟合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对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预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房屋沉降监测精度,系统地分析了沉降监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极限值,并提出了减少误差的方法,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方法进行沉降监测的精度能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8.
袁辉明  戴少平 《山西建筑》2010,36(30):292-293,358
在研究双曲线法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某高速公路软基沉降实测数据,介绍了双曲线法在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表明:双曲线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曲线法和星野法对某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典型断面进行工后沉降推算,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推算误差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双曲线法的起始时间点的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prediction of embankment settlement i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serviceability of subgrade projects,especially th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A number of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edict embankment settlement;however,all of these methods are based on a parameter,i.e.the initial time point.The difference of the initial time point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designers can de?nitely induce errors in prediction of embankment settlement.This paper proposed a concept named"potential settlement"and a simpli?ed method based on the in situ data.The key parameter"b"in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eri?ed using theoretical method and?eld data.Finally,an example wa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by comparing with other methods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