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溶剂萃取法,结合柱层析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提取条件与柱洗脱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三氯甲烷与二氯甲烷混合体积比2∶1,料液比1∶2.5(g:mL),提取时间75 s。在此最佳条件下,蜡质提取量为(56.4±0.3) mg/100 g。蜡质成分以极性馏分和非极性馏分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65.30%和25.90%,弱极性馏分最少为8.80%。蜡质成分中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22种脂肪酸,17种酯类,16种烷烃及4种烯烃。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库尔勒香梨表皮蜡质成分与贮藏特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比较了亚临界丁烷/二甲醚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乙醇浸提法所得到的小茴香籽提取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方法得到的净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经研究发现,小茴香籽所含挥发油占总提取物的3%~6%,其中含量最高的2种化合物是草蒿脑和反式茴香脑,都属于醚类。亚临界萃取对弱极性物质有较好的提取效果,所得净油中有机酸含量较高;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极性混合物提取效果较好,得到的净油种类最多;有机溶剂萃取对极性物质提取效果较好。通过比较不同萃取方法所得小茴香籽净油的成分,以期为以后有针对性的提取小茴香籽的特定成分、进一步对其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五味子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油脂和挥发油成分组成,确定主要成分。采用压榨法制备五味子油,应用GC/MS联用法和HPLC法测定油脂中脂肪酸和木脂素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法测定成分组成。结果表明五味子油得率为24.03%,含有10种脂肪酸,其中含量高的是亚油酸和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86%,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分别为0.755%、0.125%和0.952%。五味子种子挥发油得率为2.34%,鉴定了52种化合物,主要成分属于倍半萜类和单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衣兰烯、β-雪松烯和双-表-α-雪松烯。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获取了3种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HNB)和2种传统卷烟(TC)的极性和弱极性溶剂提取化学成分的指纹数据。对所获得的化学指纹数据进行相似度计算、主成分分析、化学结构鉴定和化合物含量比较,结果发现,HNB与TC化学指纹的相似度较低(0.32~0.45),在所建立的两种主成分分析模型中,传统卷烟TC-A和TC-B的距离很接近,而HNB-C则都与其他测试样品距离较远。在所获取的化学指纹中共鉴定出101个化合物,其中HNB相对TC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主要为挥发性较好的醇类物质和小分子有机酸,而TC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主要为挥发性弱的糖类物质。HNB的化学组成特点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在较低温度下迅速释放吸食所需化学成分的要求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5.
以小米为材料,采用传统发酵法生产小米黄酒,用液液萃取法提取其芳香化合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在小米黄酒中共检测到40种芳香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种类最多,有11种,构成了该酒的主要呈香成分;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相对含量占总成分的78.27%.  相似文献   

6.
‘玉露香’梨果皮蜡质含量及成分是研究其在贮藏后期果皮油腻化的基础。通过溶剂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露香’梨的表皮蜡质提取方法及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剂配比类型为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体积比为2:1、提取时间为60 s、提取温度为40 ℃、料液比为1:2 g/mL。按照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测得平均蜡质提取量为59.03 mg/100 g。蜡质成分鉴定出68种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化合物有20种、脂肪酸有10种、烯酸类化合物有6种、萜烯类化合物有8种、醇类化合物有6种、其他化合物有7种,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合物为二十七烷、二十一烷、二十九烷、棕榈酸、二十九醇等。研究结果为‘玉露香’梨贮藏期出现的果皮油腻化及贮藏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武陵青花椒壳挥发油成分及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武陵青花椒壳中的挥发油成分,提取率分别为6.4%和8.5%。再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两种方法均鉴定出43种化合物,其中水蒸气蒸馏法以β-芳樟醇(66.91%)、反式-橙花叔醇(6.28%)、D-柠檬烯(5.24%)、4-萜烯醇(2.6%)为主,同时蒸馏萃取法以β-芳樟醇(64.32%)、D-柠檬烯(5.97%)、反式-橙花叔醇(4.17%)、反式-9-十八烯酸(3.09%)为主。同时对挥发油进行甲酯化,然后用GC-MS对挥发油中含有的脂肪酸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6种脂肪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挥发油中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水蒸气蒸馏法对无极性和弱极性的萜烯和萜醇类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好,而同时蒸馏萃取法适于各种极性化合物,对极性稍强的脂肪酸和酯类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8.
白成科  李鹏毛  王喆之 《食品科学》2007,28(11):493-496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山茱萸肉和种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茱萸肉中鉴定出3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0.91%,脂溶性成分以脂肪酸(61.46%)和烃类化合物(22.03%)为主,其中脂肪酸主要以油酸(18.73%)和亚油酸(27.23%)为主。从山茱萸种子中鉴定了30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8.61%,脂肪酸高达97.84%,其中以油酸(58.86%)、硬脂酸(21.00%)、棕榈酸(7.10%)和亚油酸(4.08%)为主,其余非脂肪酸成分含量不到1%。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加热过程中奶油主要成分和香气成分的变化机理,对加热前后奶油进行分析。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分别对奶油中的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加热前后奶油中的关键香气化合物进行鉴定。NMR分析表明,奶油中的极性组分主要为乳糖以及少量的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有机酸,非极性组分主要为甘油三酯以及少量的双甘酯和单甘酯。经加热后,极性组分含量大量减少,主要为乳糖和游离氨基酸,而非极性组分含量减少相对较小;GC-MS分析表明,短链脂肪酸和醛类含量增加相对较少,甲基酮、内酯和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增加显著,其中甲硫基丙醛、麦芽酚和呋喃酮仅在加热后奶油中检出。结果表明加热过程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形成和脂质来源化合物的增加分别造成了奶油中极性组分和脂肪酸的减少。该研究结果为奶油风味及产品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用液液萃取法分别提取桑葚米酒、红花米酒风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探讨其风味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在桑葚米酒中共检出11种芳香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有3种,含量最高,占总成分的46.811%,其中异戊醇为33.676%,构成了该酒的主要呈香成分;红花米酒中共检出10种芳香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有4种,含量占总成分的51.189%,其中3-甲基-1-丁醇含量为21.72%。两种米酒的香气物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汉源青花椒、金阳青花椒、汉源红花椒、武都红花椒的挥发性油,采用直接进样法分析花椒精油,采用溶剂辅助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 SAFE)分离花椒水提物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和气相-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对两者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精油和水提物中分别鉴定出99种和153种挥发性成分,仅水提物中含内酯类和酸类物质;青花椒精油及水提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为芳樟醇、D-柠檬烯、桧烯、萜品烯-4-醇;红花椒精油及水提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为芳樟醇、D-柠檬烯、乙酸芳樟酯、α-月桂烯;酯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红花椒与青花椒的精油和水提物香气差异的原因。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精油的青香、椒麻和油脂味比水提物更强,水提物的甜香、酸味和哈喇味比精油更突出。通过GC-O分析,在精油中和水提物中分别鉴定出57种和68种香气活性物质,经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进行香气属性和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对精油和水提物香气轮廓影响较大的29种物质。  相似文献   

12.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cured vanilla beans were extracted using organic solvents. Sensor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omatic extract obtained with a pentane/ether (1/1 v/v) solvent mixture provided the extract most representative of vanilla bean flavour. Sixty-five volatiles were identified in a pentane/ether extract by GC–MS analysis. Aromatic acids, aliphatic acid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were the major volatiles. By GC–O analysis of the pentane/ether extract, 26 odour-active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The compounds guaiacol, 4-methylguaiacol, acetovanillone and vanillyl alcohol, found at much lower concentrations in vanilla beans than vanillin, proved to be as intense as vanillin.  相似文献   

13.
张世奇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1,32(8):281-285
采用超声溶剂萃取、同时蒸馏萃取、固相微萃取3种方法对会东块菌香气进行提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溶剂萃取法的萃取物中共分离出80个峰,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3.59%;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的萃取物中共分离出了91个峰,鉴定出了67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0.45%;用固相微萃取法的萃取物中共分离出64个峰,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75.15%;综合比较,采用3种方法共分离鉴定出142种香气物质,其中主要香气物质23种,3种提取方法中同时蒸馏萃取法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的溶剂,通过液液萃取法结合气-质联机对景芝白干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NIST 11 谱库 检索和保留指数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极性的有机溶剂,其萃取出来的成分也不相同。采用正戊烷作为 萃取剂,共发现30 种物质,采用乙醚作为萃取剂,共发现29 种物质,采用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共发现35 种物质。 3 种溶剂一共萃取出65 种物质,其中醇类化合物9 种、酯类化合物19 种、酸类化合物11 种、烃类化合物14 种、芳香 族化合物3 种、呋喃类化合物3 种、醛类化合物3 种、酮类化合物1 种、含氮化合物1 种、含硫化合物1 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酵母浸膏辐照后的挥发成分。结果表明:未经辐照的酵母浸膏萃取得到13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酸类1 种、醛类2 种、醇类2 种、烯烃类1 种、含氮化合物3 种,主要成分为乙酸、吲哚、2-乙基己醇。辐照后的酵母浸膏萃取得到35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酸类1 种、醛类7 种、醇类2 种、烯烃类4 种、酮类2 种、含氮化合物14 种、含硫化合物2 种、酯类1 种、苯类2 种。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孙丽萍  杨佳林  徐响  朱青 《食品科学》2009,30(23):52-56
采用甲醇提取油菜蜂花粉,提取物再经正丁醇萃取后,用聚酰胺层析得到各分离组分,并对各分离组分进行抗氧化性指标测定,并进行TLC、HPLC 分析。结果表明:甲醇提取物酚类化合物含量为3.69%,正丁醇萃取物为6.32%,聚酰胺层析中80% 和100% 乙醇洗脱组分酚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5.92% 和16.87%。同时,测定蜂花粉中各分离组分在浓度为1mg/ml 时的还原力和DPPH·清除率,甲醇提取物还原力为26μgVC/mg,正丁醇萃取物为84μgVC/mg,80%和100%乙醇洗脱组分提高到154μgVC/mg 和104μgVC/mg;甲醇提取物DPPH·清除率为83.45%,正丁醇萃取物为88.66%,聚酰胺层析中80% 和100% 乙醇洗脱组分DPPH·清除率分别为97.20% 和94.34%。实验表明:蜂花粉经过甲醇提取、正丁醇萃取和聚酰胺层析后,80% 乙醇和100% 乙醇分离组分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种类。结果显示,荸荠皮粉含93个挥发性化合物,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含57个挥发性化合物;两者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荸荠皮粉主要为脂肪酸类和醇类,其他组分含量很低,而乙醚提取物主要为酯类、醇类、醚类和烷类。两者拥有5种相同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正己醛、乙醛、正十六烷。在化合物类型分布上,荸荠皮乙醚提取物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分别为醇类、醚类和烷类,荸荠皮粉中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和烯类;两者在醇类、酮类和醛类分布方面最为接近,酯类和脂肪酸类相差最大。分析发现,荸荠皮粉及其乙醚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有显著差异,乙醚对香味贡献率高的酯类和醇类的提取有较好效果,但应防止原料在热加工脱水过程中的酸败反应,为改进荸荠皮香味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香菇为研究对象,采用煎煮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检测游离态、键合态挥发性成分,根据谱图库的匹配度来定性,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利用煎煮法得到的香菇提取液中游离态挥发物41种,键合态挥发物19种;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香菇提取液的游离态挥发物42种,键合态挥发物19种。含硫化合物是影响干香菇风味的主要物质,煎煮法、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香菇提取液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0.3%、39.5%。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香荚兰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以感官为导向,利用嗅觉阈值、香气活性值(odour active value,OAV)及香气重组实验研究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物质并进行重构。结果表明,香荚兰提取物中共检出83种香气成分,与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密切相关的奶香、甜香、酸香、膏香、焦香、豆香和辛香香韵特征成分共有34种。基于OAV判断香兰素、4-(乙氧基甲基)苯酚、愈创木酚、乙酸、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草醇乙醚等14种化合物为香荚兰提取物特征风味的关键贡献成分。14种关键贡献成分的重组样品具有香荚兰样的奶香、甜香、烟熏香和酸香,香荚兰特征香气风格辨识度明显,与香荚兰特征风味天然香原料的感官相似度达92.33%。香兰素、4-(乙氧基甲基)苯酚、愈创木酚、乙酸、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草醇乙醚、乳酸乙酯等14种化合物被鉴定为香荚兰特征风味物质,可作为香荚兰特征风味天然香原料质控的关键指标,也可为复配重构香荚兰特征风味添加剂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富含3类代表性酚类化合物(黄烷醇、黄烷酮和异黄酮)的3种食物(绿茶、橘皮、大豆)作为原料,模拟其在人体口胃肠中的体外消化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检测器(HPLC-DAD/ESI-Q-TOF-MS)检测体外消化前后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变化,同时测定不同消化阶段总酚含量(TPC)、总黄酮含量(TFC)以及抗氧化活性(DPPH、ABTS、FRAP、ORAC)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中检测出4种酚类化合物(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大豆提取物中检测出4种酚类化合物(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橘皮提取物中检测出2种酚类化合物(柚皮苷和橙皮苷);三种食物提取物中,经过体外消化后,绿茶提取物中的酚类化合物最不稳定,除(+)-儿茶素外,其余3种酚类物质几乎降解完全,损失率均达95%以上。绿茶、橘皮、大豆提取物的TPC在胃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在肠消化阶段显著降低(P<0.05)。绿茶提取物TFC在口腔和胃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在肠消化阶段显著降低(P<0.05)。橘皮、大豆提取物TFC与TPC变化趋势一致。绿茶提取物的四种抗氧化活性经胃肠消化后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大豆提取液体外消化前后ABTS、FRAP抗氧化活性在口腔阶段显著降低(P<0.05),DPPH、ORAC抗氧化活性在口腔、胃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在肠消化阶段显著降低(P<0.05)。橘皮提取液ORAC抗氧化活性在肠消化阶段显著升高(P<0.05),ABTS、FRAP抗氧化活性在体外消化阶段均表现出和总酚含量变化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