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人工湿地净污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是介于水、陆两种生态系统界面的特殊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的基因库”、“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等。它利用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来实现对污染物质的分解与净化。目前已经有很多有关人工湿地应用方面的报道,但是人工湿地的净污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够按照人们的要求净化污水,或者说净化效果不太理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湿地的水力条件、湿地的类型、湿地植物、温度、湿地的宽度和面积、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湿地基质及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2.
前郭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物COD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田退水携带的COD是河湖水体的重要面源污染物之一。经过对前郭灌区典型水田、地下潜水、排水干渠水体中COD的监测,并对近两年大规模开展的节水改造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水田COD主要是通过地表径流和垂直渗漏两个方式迁移,其中退水导致的地表迁移占较大比例;节水改造工程减少了地表退水量,削减COD的效果较显著,削减率与在排水干渠实测的数据基本吻合,表明节水灌溉工程也是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物COD的有效方式和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3.
宁夏农灌退水对黄河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宁夏农灌退水面源污染是黄河宁夏段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3条典型农灌排水沟,在实地监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黑箱模型,估算了宁夏灌区农灌退水面源污染物入黄量。研究结果显示:黄河宁夏段水质矿化度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农灌退水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Cr)浓度增加主要是点源污染所致;氮类污染物浓度上升系点、面源污染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水库水源地污染对水质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保护水库水源、防治环境污染,将水资源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应用前置库技术,充分利用其费用低、适用于多种条件、多方受益的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水库水源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深圳市为例,分析深圳市水源水库存在的生态与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充分调查水源水库污染...  相似文献   

5.
研究从徐州地区大沙河西人工湿地基地中筛选6种挺水植物系统和2种沉水植物作为室内实验的供试植物,从丰县康达污水处理厂出水取样作为实验用水,研究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对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和水力负荷条件下的净化能力.研究可为人工湿地的实际运行和处理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左倬  胡伟  朱雪诞  陈煜权  郭萧 《人民长江》2013,44(19):91-95
江苏盐城市在龙冈镇蟒蛇河南岸建设了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中试系统,以改善饮用水的原水水质。为了探索以挺水、沉水以及浮叶植物构建的表流湿地对微污染原水的水质净化效果,在系统实际运行中,分季节在表流湿地进出口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 表流湿地对TP、TN、NH3-N、CODMn及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对DO有一定影响,使其降低了10.9%;② 不论温度如何变化,湿地系统对TP的去除率基本可保持较高水平;而TN的去除率与温度成正比关系;NH3-N及CODMn去除率在夏、秋季有所波动,但在冬春季,NH3-N去除效果较好,而CODM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DO降低表现为夏秋季大于冬春季;浊度的去除率表现为冬季大于秋季,秋季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7.
浅谈人工湿地对面源污染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探讨了不同湿地植物和不同水流方式的人工湿地对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素的去除效果。文章从氮素的去除机理出发,通过植物和水流方式两个方面对氮素的去除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不同湿地植物对氮素净化效果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湿地植物的生物量越大、根系越发达净化效果越好;湿地系统脱氮过程中,大部分氮是由微生物作用去除的,而复合式湿地及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对微生物作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市兴庆湖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冬季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城市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实验参照排入西安市兴庆湖的混合污水水质,测定了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的去除率,并分析了季节变化对净化效果的影响。为提高后续湿地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人工湿地在低温环境运行条件下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灌区沟塘湿地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原位削减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沟塘系统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修整灌区内承泄沟塘、重建其水生植物系统,研究了沟塘湿地对稻田排水的原位削减能力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沟塘底泥、水生植物等的综合净化作用,沟塘出流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较入口减小22.01%和9.59%,实现了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原位削减,其中氮磷单峰浓度消减均近似服从指数规律。较小的沟塘入流浓度和较长的沟塘净化时间利于获得更大的消减率,因此,建议利用排水沟系对稻田排水进行先期调蓄,初步净化后再排入沟塘,以提高沟塘净化效果。沟塘拦水坝的修建使得底泥吸附在水体净化过程中作用更加明显,0~40cm深底泥在稻麦轮作年TN截留量达1.559kg·m-2、TP累积量达0.394kg·m-2,吸附量可观;水生植物氮磷吸收是沟塘水质净化的重要途径,收割是实现其净化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仅移除芦苇和茭草茎叶,可除去氮193.69kg·hm-2和磷33.49kg·hm-2。芦苇和茭草综合对比表明,茭草更适于当地排水沟塘选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化肥施用强度高且利用率低。统计我国化肥施用量与施用强度的数据,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近30年来增长了3.4倍,氮、磷肥施用强度是发达国家的3~5倍,化肥施用利用效率不到发达国家的50%。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水环境问题。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和面源污染法律制度约束的缺失是造成化肥过量施用并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建议通过建立环境质量与国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挂钩的制度约束,控制化肥过量施用;同时引导大众参与,促进消费升级,由市场需求倒逼农业生产者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从而实现粮食安全与水环境安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属于综合性治理,生态排水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措施。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农田生态排水沟型式,并详细阐述了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研究人员在上海青浦某基地建造了长度110m的新型生态排水沟进行现场试验。本文根据试验成果,分析了该新型生态排水沟对氨氮、总磷的削减效果,并同时考察了排水沟的生态效果。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综合分析沟渠控制排水与植被覆盖对淮北平原典型农田氮磷流失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农田沟渠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效益。本文以利辛试验区不同沟渠断面的氮磷观测点数据为依据,分析沟渠氮磷养分流失特征规律。研究表明:控制排水期间车辙大沟春店闸下游断面 TN、NO3--N 浓度分别较闸上游减少 24.3%、19.7%,闸上 TP 浓度较闸下虽未显著降低,但随时间变化动态波动表现放缓。控制排水条件下的排水沟渠中 TN 和 NO3--N 浓度变化对植被盖度高低有更显著的响应关系,植被生长状态较植被覆盖度对 TP 流失有更好的吸收拦蓄作用。因此,通过在淮北平原大沟采取控制排水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农田氮素向下游流失,并能促进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拦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农田排水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控制排水、灌溉-排水-湿地系统、排水再利用、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四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在减缓农田水环境污染方面的农田排水研究新进展,介绍了控制排水等各项研究的技术方法、减轻化学物质流失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提出控制水位对农田化学物质流失的影响及对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适应于农田排水的人工湿地系统、排水再利用的灌溉模式及相应的控制结构形式、农田非点源污染的综合调控措施等应成为今后减少农田排水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研究湿地有效面积对暴雨径流调控作用的多因子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湿地系统水量平衡及植物生长的需求,考虑了流域的降雨量、湿地土壤下渗量、降雨时间间隔、水面蒸发量、植物蒸腾量、排水量等主要的水文因素,推导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工湿地面积/降雨径流截留率模型。模型的参数确定简单,应用方便。我们以巢湖边的六岔河小流域为例模拟了在不同降雨过程、截留率和降雨时间间隔的湿地面积变化,并且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与实测物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农田流失的氮磷为主要来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农田径流污染发生规律及阻控方法等问题,剖析了影响农田径流污染的关键要素,系统梳理了以“源头减量-过程阻断-末端净化”为主体思路的农田径流污染控制技术,分析了不同种类技术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及限制因子。指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农田径流污染的监测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深入探究以施肥优化为主、多种手段为辅的农田径流污染源头控制体系,提升农田径流污染处理设施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建立适用性强的集约化农区面源污染绿色低碳综合防控技术模式,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目标决策技术,减少农田排水氮、磷输出,保持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探讨地表控制排水的控制时间。通过田间试验和SPSS回归模拟,应用均值土壤一维垂直入渗Philip公式计算累计入渗量,研究田间尺度降雨排水中氮、磷浓度的变化规律,拟合控制排水氮、磷浓度对数函数模拟方程。建立减少氮、磷流失和排涝、除渍的多目标控制排水模型,提出求解模型的非劣解和均衡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农田控制排水是减少硝态氮流失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利用典型涝渍区-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用DRAINMOD模型进行了长序列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干旱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涝渍则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补充灌溉条件下,采用传统排水与控制排水两种措施的模拟结果显示,灌溉可使冬小麦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大。采取控制排水措施后,地下排水量大大减少,排水总量也显著降低,从而有利于区域水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农田排水沟渠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非点源污染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深入研究,农田排水沟渠在调控非点源污染上的作用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在简要分析农田排水沟渠特征及功能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排水沟渠系统对氮、磷非点源污染的迁移转化机理;结合目前研究状况,提出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沟渠内植物和底泥二次污染、农田排水沟渠非点源污染溶质净化与内源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农田排水沟渠对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次生盐碱化与灌区农田排水沟渠之间关系研究等,以期为农田排水沟渠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调控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质和植物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高炉渣、瓜子片、碎石为基质,美人蕉、黑三棱草、野茭白为植被构建人工湿地模拟系统,对其净化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植物的湿地系统比未种植植物的湿地系统净化效果好,不同植物同种基质湿地系统对不同指标的净化效果各不相同,如不同植物对NH3-N和TN的净化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黑三棱草,美人蕉,野茭白;同种植物不同基质湿地系统对不同指标的净化效果也不同,不同基质对NH3-N和TN的净化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碎石,高炉渣,瓜子片。对NH3-N和TN浓度较高的污染环境,采用碎石为基质、黑三棱草为植被的人工湿地系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