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段盛华 《上海包装》2024,(2):129-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载体。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非遗视角出发,总结了其在文创品牌设计中的价值与作用,分析了博物馆文创品牌的非遗视角与创新策略,探讨了非遗元素在博物馆文创品牌推广中的具体应用与效果,提出了非遗视角下博物馆文创品牌的未来发展策略。以期为非遗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创品牌设计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魏鋆涛  任利民 《包装工程》2023,44(6):302-310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婉玉 《包装工程》2017,38(18):136-140
目的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服务的策略设计,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服务价值。方法从服务设计的观点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属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类别及其价值体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设计策略,分析羌族银饰文化服务的用户历程,使用服务蓝图工具研究服务系统中的接触点和相关者利益,构建APP应用框架。结论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建立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体系,挖掘文化作为服务资源的可能性,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的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大众文化提升需求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创产品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是一种保护、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办法。本文通过分析柳州的非遗和文创产品现状,找出柳州文创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柳州非遗文创产品为新的设计思路,结合实践的设计案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探索符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设计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并将体验融入非遗文创产品的转化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与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岳瑾  呼浩楠  蒋同松  赵晶 《湖南包装》2022,(4):13-15+31
以梳理陕西咸阳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出发点,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创”新思路,研究陕西咸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开发具有陕西咸阳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以此进行活态保护、传承、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陕西咸阳地区专属的非遗文创产品,探索新时代文旅融合和非遗转化文创产品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研究传说类非遗在文创设计中的品牌化创新应用,通过分析广西横县百鸟衣传说,针对当下新颖的传播方式与时代审美,探索百鸟衣的活态传承路径。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对百鸟衣文化进行IP形象提取,采用“IP形象+品牌化”探讨文创品牌设计的思路,提出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及促进口述性非遗资源向商业化品牌文创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孙瑞  李娟 《包装工程》2020,41(8):263-268
目的通过可用性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研究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视觉的体验设计,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视觉构建方式与用户体验需求。方法通过眼动仪实验与访谈获得用户注视非遗平面海报的热点图、轨迹图和注视区域图,从用户体验与可用性角度,基于眼动实验的有效数据详细探讨针对可视性非遗文化的体验现状和视觉构建。结果从可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体验需求,结合眼动实验的定量分析结果与访谈用户的定性分析结果,提出针对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的若干合理性建议。结论基于眼动实验结果提出的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构建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高效率传递,在可用性的基础上改进用户的视觉体验,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边蕊 《包装工程》2023,44(20):398-405, 425
目的 针对汴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探索将视觉设计手段应用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策略,助力汴绣产品创新发展与应用,进而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汴绣工艺的历史及现状,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其中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总结,通过符号化设计、包装设计、交互APP设计、产品种类拓宽这四个方面,改善汴绣产品的相关应用需求设计,探索汴绣的创新性转化途径。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运用视觉传达手段进行完善,将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进行融合与创新,通过对汴绣工艺产品进行符合时代的传承的设计改进,为汴绣工艺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家飞 《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2.
“沈阳非遗”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猛  王蒙 《包装工程》2012,33(4):140-142
从形态、色彩、特色材料与工艺、情感内涵的挖掘等角度分析提炼"沈阳非遗"资源的视觉化元素,以视觉符号凸显地域文化内涵、产品形态的时代语境转化、面向消费者创新设计载体等途径探讨"沈阳非遗"文化符号在地方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问题,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肖代柏  罗坤明  吴婉菁  宋佳鑫 《包装工程》2024,45(2):406-416, 431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总结夏布绣非遗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属性进行分类,使用层次分析法拆解量化夏布绣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结论 根据用户体验需求权重,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提升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创新、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消费体验、遵循市场逻辑,以建立产品服务系统的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多维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乡村振兴政策背景扶持下,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木雕进行品牌构建研究与产品实践设计。方法 运用文献综述及实地调查法,对桃源县进行调研,分析桃源现存木雕品牌传播现状及不足。通过SPSS因子分析、AHP层次分析法,求出影响桃源木雕传承发展的各项因素,提出文化归属价值、区域经济价值、运营传播价值三大层面的品牌构建概念,建立品牌价值体系,实现木雕品牌化推广。结果 研究发现木雕题材、纹样、工艺与品牌购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木雕色彩、材质、价格与品牌购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构建“品牌使命(商业理念)+品牌艺术(视觉可视)+品牌增权(用户参与)”的新型模式,进行品牌化应用设计与推广。结论 木雕品牌化构建与推广,能树立桃源木雕品牌形象,驱动省内地区特色非遗传播,为湖南省非遗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姜晓微 《包装工程》2020,41(12):227-235
目的研究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路径。方法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西府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践,论述借助现代设计语言视觉表达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尝试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修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认知思维的视觉传播表现的快速通道。结论通过视觉化设计开发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可以通过现代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界面三种路径进行视觉表达,这对保护与传承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获得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7.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43-353, 382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相似文献   

18.
孙立新  任妍 《包装工程》2020,41(18):273-279
目的 从服务设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辽宁省非遗技艺以及文化内容的传承与产品销售进行品牌化的整合与创新,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教学平台,打造辽宁省非遗文化品牌,为当代年轻人与辽宁非遗文化传习搭建桥梁。方法 以品牌构建为导向,运用服务设计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图、用户旅程图、服务蓝图等方法进行论证分析。结论 服务设计思维是品牌建设过程中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创新非遗品牌运营模式的系统指导,通过洞察年轻用户需求,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和品牌化建设,提升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传习受众者的就业率,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动辽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罗哲辉  陈彩霞 《包装工程》2023,44(14):347-353
目的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广东太虚拳为例,研究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为当前传统体育类非遗的数字活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方法 进行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应用现状研究;分析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意义与机会,构建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的具身认知模型,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类非遗互动产品设计路径;分析广东体育类非遗——太虚拳传承现状与需求,以其为例展开设计实践并进行设计模型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验证。结论 提出了面向体育类非遗的互动产品设计方法,强调了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内容提取与转化、用户体验通道构建及体验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体育类非遗文化的具身感与沉浸感,为体育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框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