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粮食与油脂》2013,(5):23-24
以红小豆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浸泡剂,探讨碱液质量浓度、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对红小豆淀粉提取率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提取红小豆淀粉最优工艺。结果表明,提取红小豆淀粉最优工艺条件为:碱液质量浓度0.3%、料液比(1∶8)g/mL、浸泡时间3 h、浸泡温度40℃;在此工艺条件下,红小豆淀粉提取率为77.3%。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进玉米湿磨工艺,采用L-半胱氨酸替代传统浸泡工艺中的SO2,降低传统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由SO2浸泡引起的环境污染。在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制成的玉米酸浆中加入L-半胱氨酸,浸泡玉米碎粒,浸泡一定时间后加水磨浆,过筛除去纤维等杂质,淀粉在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的作用下迅速沉降。通过改变酸浆的用量、L-半胱氨酸用量、浸泡温度、浸泡pH值、浸泡时间和菌种接入量,考察各因素对浸泡液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增量和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湿磨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48 h、L-半胱氨酸质量浓度1.5 g/100 mL、浸泡pH 7、自然发酵酸浆用量比(m(玉米粒质量)∶V(酸浆体积))1∶4、浸泡温度30 ℃,此条件下淀粉提取率的最大值为93.21%。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为原料,采用两步浸泡工艺提取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第2步浸泡工艺中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对淀粉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建立淀粉得率与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及蛋白酶添加量之间的关系。玉米浸泡的最优工艺条件:第1步浸泡温度52℃、浸泡时间3h;第2步浸泡温度51℃、浸泡时间2.25h、加酶量700U/g。拟合得到的模型较好的符合实际。该方法浸泡时间2.25h,淀粉得率64.9%。  相似文献   

4.
玉米酶法浸泡是玉米淀粉生产中一种高效节能的浸泡工艺。以玉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玉米酶法浸泡的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加酶量和pH值对玉米浸泡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玉米酶法浸泡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4.0h、加酶量0.15ml/(100g玉米)、浸泡温度50℃、pH3.0。在该条件下,淀粉提取率提高到84.48%,与传统工艺相当;但成品中淀粉SO2质量分数0.013%,比传统工艺降低了27.78%。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为原料,对酶法提取玉米淀粉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蛋白酶添加量、浸泡液pH值、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对淀粉得率的影响,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酶法提取玉米淀粉工艺的最佳参数为:蛋白酶添加量1.5mL,浸泡液pH值3.4,浸泡时间14h,浸泡温度50℃。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玉米浸泡工艺耗时长、污染环境等问题,以玉米为原料,采用乳酸与酸性蛋白酶协同浸泡提取玉米淀粉,并对该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初始乳酸浓度、乳酸浸泡时间、加酶量和酶作用时间对玉米淀粉得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组合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初始乳酸浓度0.6%、乳酸浸泡时间16 h、加酶量1000 U/g玉米、酶作用时间20 h。在最优条件下,淀粉得率由传统工艺的56.02%提高到69.76%,浸泡时间缩短了大约20 h。此浸泡工艺取缔了亚硫酸的使用,又大大缩短了浸泡时间,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实验对莴笋泡莱护绿护脆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护脆处理:低温漂烫时间20 min,温度55℃,乳酸钙添加量为20 g/L;护绿处理:铜离子浓度为500μg/mL,锌离子浓度为500μg/mL,温度为80℃,浸泡时间为3 h.  相似文献   

8.
解耸林 《食品科技》2011,(5):233-236
采用乙醇提取法对玉米淀粉生产的副产物玉米黄浆中的玉米黄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95%的乙醇为提取剂,提取时间2h,料液比1:8(g/mL),温度75℃,pH为7。在此条件下,玉米黄色素提取率0.331mg/g。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实验室提取玉米淀粉的工艺条件,通过研究影响提取率和纯度的相关因素,最终确定提取淀粉的最佳工艺:浸泡温度50℃,乳酸和NaHSO3质量分数均为0.5%,浸泡时间36 h,流槽倾斜度为0.015。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B淀粉为原料,优化其一步酶解制备可发酵糖的工艺及后续酿酒酵母发酵生产酒精,提高其利用价值。首先对小麦B淀粉基本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其次使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组成复合酶对小麦B淀粉进行一步酶解制备可发酵糖,详细考察复合酶用量、料液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及pH对还原糖得率影响,对以上参数进行正交优化,获得酶解最佳工艺条件,最后利用酿酒酵母发酵所得酶解糖液生产酒精。结果表明,小麦B淀粉中淀粉含量85.61%,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都达到2%左右,戊聚糖含量接近5%,通过正交优化确定酶解产糖最佳条件为复合酶用量4 mL,料液比1:25 g/mL,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10 h,pH5.0,在此条件下还原糖得率达到94.6%。利用酵母发酵产酒精,最终酒精浓度达到12.76 g/L,酒精原料得率为31.90%。本研究为小麦B淀粉制备酒精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从土壤和泡菜中筛选到适合玉米淀粉湿法加工浸泡条件(50℃,pH值3.5~5)的微生物,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as fumigates);提取发酵液中的酸性蛋白酶粗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发现该酶在50℃,pH值3.5~5下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将发酵液应用于玉米淀粉湿法浸泡工艺中,优化的玉米浸泡条件为:浸泡温度50℃、乳酸含量0.5%、SO2含量0.08%,初次浸泡12 h,然后添加12%发酵液浸泡10 h。新工艺减少了环境污染,浸泡时间缩短了26 h,更有利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交联法制备玉米抗性淀粉的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交联法制备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和中心组合法优化了玉米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参数,并对制备出来的交联淀粉与酯化淀粉和原淀粉进行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度和冻融稳定性等性质的比较。结果表明,交联法得到最优改性反应条件如下:反应时间是3.5 h、交联剂浓度是11.5%、底物浓度是0.71 g/mL、反应温度是60 ℃。试验模型与实际拟合度良好, 制得的抗性淀粉含量为60.76%,通过红外光谱证实了交联反应的发生,交联后抗性淀粉溶解度升高,膨润度和冻融稳定性下降,并在扫描电镜观察下淀粉颗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原淀粉没有显著差异,为玉米抗性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米淀粉实验室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普通黄马齿玉米为原料,采用湿法提取淀粉工艺,制得淀粉得率高、优质纯净玉米淀粉;通过大量实验设计筛选出最佳提取方案:浸泡温度50℃,乳酸和NaHSO3浓度均为0.5%,浸泡时间36 h,流槽倾斜度为0.015 cm/cm。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固体平板法,从食堂下水道污泥中筛选到1株耐热脂肪酶产生菌LJM-1,采用摇床培养法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脂肪酶的适宜培养基组成是:玉米粉淀粉6.0%﹑酵母粉3.5%﹑KH2PO40.3%﹑MgSO4.7H2O0.05%、(NH4)2SO40.5%﹑NaCl0.1%;适宜培养条件:培养温度40℃,初始pH7.7,摇床转速150r/min,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2.5%(体积分数),种龄72h,发酵时间48h。在此条件下,脂肪酶最高酶活为112.6U/mL。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棉粕发酵脱毒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是:初始pH7.7,培养温度40℃,接种量1.5%,发酵周期2d,酶活力达131.6U/mL。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嗜冷普鲁兰酶脱支处理和压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制备玉米抗性淀粉,考察了玉米淀粉乳质量分数、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嗜冷普鲁兰酶添加量、嗜冷普鲁兰酶作用时间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压热-酶解法制备玉米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玉米抗性淀粉形貌、晶体结构、热特性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玉米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玉米淀粉乳质量分数18%、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7 U/g、嗜冷普鲁兰酶添加量10 U/g、嗜冷普鲁兰酶作用时间9 h。在最佳条件下,玉米抗性淀粉得率为16.84%。玉米淀粉经复合酶法处理后,抗性淀粉形成了致密的层状晶体结构,表面形态结构呈现出不同于玉米原淀粉A型晶体结构的V型晶体结构;玉米抗性淀粉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和相变焓值分别为117.07、140.69、153.03 ℃和1 858.12 J/g,均高于玉米原淀粉。  相似文献   

16.
利用低温蒸煮工艺进行高浓度酒精发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利用低温蒸煮工艺,探讨了玉米淀粉的高浓度酒精发酵。在80℃下对玉米粉进行蒸煮15min,同时加α—淀粉酶进行液化。经冷却后,在55℃下加糖化酶糖化30min。再度冷却到30℃,加酵母菌悬液发酵70h。并利用这一技术研究了产高浓度酒精酵母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在加糖化酶量200~300u/g原料。酵母接种量为3%(v/v),发酵温度为30℃,pH4~4.5,发酵周期为70h,原料水比为1:2条件下,所选用的菌株之一W_4可以产生17.5%(v/v)乙醇。发现该菌株在发酵速度和耐酒精能力方面明显地优于国内酒精厂常用的酵母菌株1300。在发酵结束时,成熟发酵醪的pH值为4.2。外观糖度为0(Bx),残还原糖为0.19%,残总糖为3.6%,淀粉利用率为90%。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新型玉米浸泡工艺和玉米浸泡过程中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变化规律。利用H2O2与乳酸协同浸泡玉米,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浸泡条件,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浸泡过程中的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正交试验表明,玉米浸泡的最优条件为初始乳酸浓度0.6%、乳酸作用时间16 h、H2O2浓度3%、H2O2作用时间22 h,在最优条件下,淀粉得率由传统工艺的56.02%提高到68.53%,浸泡时间缩短32 h。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浸泡初期细菌结构组成较为丰富,一段时间后,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生长繁殖成为优势菌种并伴随运算的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水平的降低,浸泡末期Lactobacillaceae进入衰亡期,其他细菌数量明显增加。对浸泡液中细菌的群落结构与环境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引起菌落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乳酸含量、葡萄糖含量、浸泡液pH值、浸泡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