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超声波辅助提取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生壳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提取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最优工艺。结果表明,提取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0 min、料液比1:15(g/mL)、超声波功率320 W;在此工艺条件下,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18.54%;所得水溶性膳食纤维膨胀力为6.73 ml/g、持水力为7.21 g/g,成品呈黄褐色,气味良好。  相似文献   

2.
以板栗壳为原料,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提取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原料粒度、料液比、接种量及发酵时间对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法提取板栗壳SDF最佳条件为原料粒度0.180 mm、料液比1∶55(g/mL),接种量10%、发酵时间24 h,在此优化条件下SDF得率为19.75%;并对提取得到的板栗壳SDF进行了脱色工艺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对板栗壳SDF的最佳脱色工艺为H2O2浓度4%、脱色时间4 h、pH 10、脱色温度55℃,在此优化条件下板栗壳膳食纤维脱色率为85.26%。  相似文献   

3.
以苹果渣为原料、绿色木霉为菌种,探讨前发酵工艺对苹果渣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前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g/mL)、培养温度32℃、发酵初始pH 6.0、接种量10%、培养时间64h,后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50℃、pH 5.0、发酵时间48h。通过绿色木霉对苹果渣膳食纤维前后发酵改性,总膳食纤维得率达79.8%,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可达到30.27%。产品呈现淡黄色、颗粒均匀、口感细腻,测定其持水力为7.54g/g,膨胀力为8.62mL/g,均比原苹果渣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发酵桂圆壳制取高水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通过绿色木霉液体发酵桂圆壳来制取水溶性高的膳食纤维,对前发酵和后发酵阶段的工艺条件分别展开了研究.正交试验表明,前发酵阶段,原料添加量对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最大,最佳的发酵条件为原料添加量220g,发酵时间102h,发酵温度33℃,装液量115mL/250mL,接种量11%;单因素试验表明,后发酵阶段,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初始pH值为5.5,发酵温度为50℃,发酵时间为58h.在此工艺条件下,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56.78%,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1.38%,水溶性膳食纤维约占膳食纤维的16.70%.  相似文献   

5.
令博  田云波  吴洪斌  明建 《食品科学》2012,33(15):178-182
以酿酒葡萄皮渣为原料,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为发酵菌种,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及料液比对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优化微生物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工艺。结果显示: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1h、接种量1%、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得到SDF产率为(17.25±0.23)%,所制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素的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分别为3.38mL/g、4.32g/g和1.87g/g,与原料相比膳食纤维的纯度和理化性质均得到一定提高。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膳食纤维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其品质指标,是一种较好的高品质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花生加工副产品的高值化利用,以花生壳为原料,应用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预处理花生壳粉原料,再经纤维素酶解法制备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通过时纤维素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液的pH值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获得了花生壳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经过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预处理的花生壳粉在纤维素酶浓度为0.5mg/mL的酶液(pH值为5.2)中,45℃恒温水解4.0 h,酶解率为19.80%,水溶性膳食纤维中己糖的聚合度为113.57%,综合评分为79.98%,水溶性膳食纤维中非淀粉多糖的百分含量为38.32%.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铁还原力、钼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等5种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以甘薯渣为原料,对黑曲霉发酵提取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的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发酵时间、料液比及接种量对IDF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甘薯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条件为发酵时间120 h、料液比1:40、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IDF得率为24.39%,所制得的甘薯渣膳食纤维素的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为4.33 g/g、3.57 mL/g。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皮为原料,采用猴头菌固态发酵的方式生物改性玉米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研究猴头菌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玉米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接种量8%、培养温度25℃、培养时间7 d,该条件下实测玉米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8.39±0.14)g/100 g。通过研究发酵前后玉米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吸附特性发现,发酵后玉米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亚硝酸盐吸附能力、胆固醇吸附能力和胆酸盐吸附能力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雷竹笋渣为原料,以1∶1比例混合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作为发酵菌种,以液料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法制备雷竹笋渣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法制备雷竹笋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为: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40 ℃,发酵时间为24 h,液料比为10.0∶1(mL∶g),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膳食纤维得率为(80.20±0.60)%,其持水力、溶胀性、结合水力以及阳离子交换能力分别为7.68 g/g、5.53 mL/g、5.47 g/g、0.39 mmol/g。雷竹笋渣经发酵后,膳食纤维的纯度和物化性质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表明发酵法是一种可行的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固态发酵的方法生产蛹虫草纤溶酶。运用单因素试验初步优化发酵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蛹虫草固态发酵的无机盐添加量进行了细致探索。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蛹虫草菌固态发酵生产纤溶酶的适合培养基主料为麸皮和大米,二者质量比为1︰1,培养基加水量75 g/100 mL,无机盐CaCl_2和(NH_4)_2SO_4的添加量分别为0.1 g/100 mL和2 g/100 mL,培养基初始pH自然,接种量25 g/100 mL,培养时间5 d,固体发酵物的纤溶酶浸提时间为4 h。优化条件下的固体发酵纤溶酶活力达167±1 U/mL。  相似文献   

11.
黑曲霉固态发酵橘皮生产纤维素酶及淀粉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帅  陈懿  董基  梁巧荣 《食品科学》2012,33(11):190-193
以橘皮为原料,以黑曲霉AS3.3928为生产菌株,采用固态发酵法生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固态发酵培养基中橘皮含量、培养基含水量、接种量及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最终确定最优产酶条件为:固态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6g橘皮,并加入5mL无菌水使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64mL/100g,黑曲霉接种量15%,发酵60h。在此发酵条件下所产纤维素酶活力可达1816U/g,淀粉酶活力达196U/g。结果表明,利用黑曲霉固态发酵橘皮,非常有利于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黑曲霉菌种作为菌源,利用深层发酵法生产内切型菊粉酶。通过测定发酵液酶活力,从20 株黑曲霉菌株筛选得到产菊粉酶活力最高的1 株黑曲霉菌株,酶活力为3.05 U/mL。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0 ℃、接种量1 cm2/250 mL、转速180 r/min、pH 5.0。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液装液量 99 mL/250 mL、接种量0.99 cm2/250 mL、培养温度31 ℃、转速180 r/min、pH 5.0。在此条件下,测得内切型菊粉酶的酶活力为 6.43 U/mL,比初始酶活力提高了 111%。  相似文献   

13.
以废弃茶末为原料,接种黑曲霉,以液态摇瓶的形式进行单宁酶生产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及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优化黑曲霉B1401液态发酵产单宁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诱导物为6%单宁酸+3%茶多酚,碳源为复配碳源,即0.746%可溶性淀粉:0.254%蔗糖,氮源为复配氮源,即0.3%尿素:0.7%硝酸钠,接种量为1%,装液量为90 mL/250 mL,转速为140 r·min-1,温度为30 ℃,发酵时间为72 h,此条件下单宁酶酶活可达104.82 U/g。  相似文献   

14.
惠丰立  褚学英  柯涛  张彩莹 《食品科学》2010,31(19):292-294
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固态基质,研究不同固态基质对酵母菌乙醇发酵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g/100mL 的麦秸杆、花生壳、稻壳和锯末,可使发酵液中乙醇质量浓度提高了15.5%~24.8%。在4种不同固态基质中,稻壳对酵母菌乙醇发酵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以稻壳作为固态基质,确定了添加固态基质条件下酵母菌乙醇发酵的最适条件为:稻壳2.5g/100mL、初糖12g/100mL、温度30℃、发酵时间48h。在适宜的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中乙醇质量浓度可达到51.8g/L,为理论产率的92.7%。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波诱变技术对黑曲霉J2进行选育,得到1株α-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的突变菌株ANY-4,酶活力达到305 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8.6%,且稳定性良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玉米淀粉80 g/L、玉米浆干粉40 g/L、初始pH 4.5、装液量50 mL/500 mL、接种量3%、培养温度36℃、摇床转速240 r/min、培养时间40 h。在最优培养条件下进行发酵,α-葡萄糖苷酶活力达到427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40%。  相似文献   

16.
里氏木霉与黑曲霉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纤维素酶酶解秸秆产糖效果,以碱性双氧水处理过的玉米秸秆为发酵基质,进行里氏木霉与黑曲霉混合发酵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黑曲霉延迟接种时间、里氏木霉与黑曲霉接种比例 、发酵时间和固液比4个因素的最优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对混合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产酶条件:黑曲霉延迟接种时间 36h,里氏木霉与黑曲霉接种比例 5:1、发酵时间7d、固液比2:50(m/V)、吐温-80体积分数0.4%、pH 5.0和装液量50mL/250mL。此时,滤纸酶力(FPA)可达1.224 IU/mL,β-葡萄糖苷酶活力(β-GA)可达0.315 IU/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最佳条件下的纤维素酶酶解秸秆的水解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菌株混合发酵较单菌株发酵的纤维素酶系更加完整,且降解木质纤维素类原料产可发酵性糖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打破静置发酵生产膜状细菌纤维素的传统模式,并开发出新型细菌纤维素,采用摇床振荡培养的方法,发酵生产外观均匀且为颗粒状的细菌纤维素.利用单因素试验,以粒径为0.5cm~0.8cm的细菌纤维素颗粒产量及其占总纤维素比率为考察指标,研究转速、装液量、温度、接种量、种龄及培养时间对形成细菌纤维素颗粒的影响,探索最佳振荡条件.结果表明,转速及装液量对颗粒的形成及粒径影响较大,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种龄主要影响细菌纤维素颗粒产量;最优培养条件为140r/min,30℃、60mL装液量,种龄48h,3%接种量发酵5d,此条件下产物中粒径为0.5cm~0.8cm的颗粒纤维素占有率高,其产量达28.5g/100mL.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SL2K为研究对象,对其产柚苷酶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碳源、氮 源、诱导物、接种量、初始pH值和培养时间进行考查,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麸皮粉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初始pH值4个因素 进行4水平正交试验优化。 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产酶发酵条件为麸皮粉添加量3%,蛋白胨添加量5%,接种量8%,初始pH值为5.0,鼠李 糖0.08%、KH2PO4 1 g/L,KCl 0.5 g/L,MgSO·4 7H2O 0.5 g/L,FeSO4 0.01 g/L,装液量为100 mL/250 mL,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28 ℃, 培养时间96 h。 在此优化条件下,柚苷酶活力为233.89 U/mL,是优化前的2.13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摇瓶培养法对真姬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筛选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真姬菇液体菌种最佳组合培养基为:葡萄糖3g/100mL、玉米淀粉1g/100mL、黄豆粉1.5g/100mL、(NH4)2SO4 0.3g/100mL、KH2PO4 0.2g/100mL、MgSO4·7H2O 0.1g/100mL 和VB1 10mg/L。真姬菇摇瓶发酵最佳条件为:起始pH 值为6.0,500mL 锥形瓶装液量140~150m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26℃,二级摇瓶发酵时间72h,接种量1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