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小麦蛋白凝胶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研究了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对小麦蛋白凝胶性的改善作用,探讨了小麦蛋白浓度、TG酶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p H对其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蛋白质量浓度为20 g/100 m L,TG酶用量14 U/g小麦蛋白,p H 7.0,30℃反应30 min时,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小麦蛋白的凝胶性改善效果最强,凝胶强度最大值达到120.099 g/cm2,比未改性小麦蛋白提高55.5%。同时乳化性、起泡性显著增加,分别比未改性提高83%和56.25%;起泡稳定性和保水性分别比改性前小麦蛋白提高5%和8.5%,但是溶解度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比改性前降低9.91%和12.41%。  相似文献   

2.
谷氨酰胺转胺酶改性对花生分离蛋白某些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产谷氨酰胺转胺酶(MTG)对花生分离蛋白(PPI)进行改性,结果表明:加酶量、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蛋白浓度对PPI改性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凝胶性的最佳改性条件为:加酶量10U/g;最适pH7;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h;反应底物浓度15%.改性后花生分离蛋白的凝胶性比对照提高了279%,溶解性和乳化性分别降低了44%和31%,乳化稳定性提高了8.5%.  相似文献   

3.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和乳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为交联剂,与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发生交联反应,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热处理温度、TG浓度、交联温度、交联时间、SPI浓度和交联pH值对SPI溶解性和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的SPI溶液在70℃下热处理30 min,按照2 U/g SPI的剂量添加TG,在45℃、pH 6.5条件下交联1 h,此时SPI的溶解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0.037 g/mL、328.868 cm-1、0.951。与未经处理的4%SPI相比,TG交联SPI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但溶解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利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结合微滤技术从乳清中分离纯化酪蛋白糖巨肽(CGMP)。结合微滤技术考察底物浓度、TGase浓度、pH值、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分离纯化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最佳酶反应条件为底物浓度8%、TGase酶浓度7U/g、pH6.5、温度39℃、反应时间80min、微滤浓缩循环6次,最后经微滤可得到纯度为70%左右的CGMP。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山杏仁蛋白的凝胶特性,采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作为交联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TG酶添加量、pH、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对蛋白凝胶硬度、弹性、内聚力的影响,并以凝胶强度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对山杏蛋白形成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的TG酶交联山杏仁蛋白形成凝胶的条件如下:TG酶添加量17 U/g,交联温度43℃,pH为7.2,交联时间2.5 h时,此时凝胶硬度达到(135±7.14) g。结果表明利用TG酶交联山杏仁蛋白形成凝胶具有可行性,为提高山杏仁蛋白的功能性质和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对浒苔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探讨其磷酸化修饰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磷酸化试剂质量浓度的取值范围,再用响应面设计法确定磷酸化修饰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反应时间、磷酸化试剂质量浓度显著影响浒苔多糖磷酸化程度,当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h、反应pH9.0、磷酸化试剂质量浓度0.10g/mL时,磷酸化修饰的浒苔多糖磷酸根含量(以P计)达到14.40%。  相似文献   

7.
转谷氨酰胺酶对蛋白质凝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研究了转谷氨酰胺酶浓度、反应温度、pH、时间对非肉蛋白质凝胶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谷氨酰胺酶添加浓度在10-40U/g蛋白质,反应温度4-60℃,pH6-7,反应时间50-300min范围内,对于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乳清浓缩蛋白、卵清蛋白、明胶蛋白5种非肉蛋白质作用,均可以获得蛋白质凝胶能力以及凝胶性能的提高,表现在形成凝胶蛋白质极限浓度的降低以及凝胶硬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鲜蚕蛹为原料分离出不溶性蛋白,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采用不同的pH、离子强度以及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酶)处理,对其进行流变学以及拉曼光谱学的分析,探究pH、离子强度以及添加TG酶对不溶性蚕蛹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溶性蚕蛹蛋白中疏水性氨基酸比例达到40%;流变学扫描显示,经过不同pH和离子强度处理后,在pH 5.0~8.0、盐质量浓度为0~35 g/L时,不溶性蚕蛹蛋白凝胶是一种弱凝胶。在pH 6.0、盐质量浓度为35 g/L时体系的G′值和G″值最高,黏弹性最好;pH增大会引起蛋白质结构有序化增多,但不利于蛋白质网络的形成,因此在pH 8.0时的G′值和G″值最低。色氨酸残基在pH 6.0及盐浓度为35 g/L趋于包埋态,酪氨酸残基在pH 6.0及盐质量浓度为35 g/L时暴露最少,此时G′值和G″值最高,推测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可能是影响不溶性蛋白质凝胶网络的关键作用力。添加TG酶后的体系G′和G″模量明显增大,黏弹性增强。实验结果可为不溶性蚕蛹蛋白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转谷氨酰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交联聚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研究利用微生物来源的转谷氨酰胺酶(MTGase)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交联聚合,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影响,并对聚合后蛋白凝胶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豆分离蛋白是MTGase良好底物;得到较好聚合反应条件为:温度45℃或50℃;pH7.0;反应时间2 h时最适加酶量为5U/g。聚合后蛋白凝胶特性,尤其是凝胶硬度和粘性有较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的交联作用以改善谷朊粉的凝胶特性,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影响谷朊粉凝胶特性的因素,包括酶浓度、谷朊粉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结果表明:当酶浓度为8.00 U/g谷朊粉,谷朊粉浓度为20.00%,反应时间为2.50 h,反应温度为40.00℃,pH为2.56时,经过TGase修饰过的谷朊粉的凝胶质量最好,符合医药工业的原料要求。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玉米抗性淀粉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新  于博  金征宇 《食品科学》2011,32(22):11-15
研究普鲁兰酶法制备玉米抗性淀粉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加酶量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优化玉米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建立各因素与抗性淀粉得率关系的数学回归模型。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普鲁兰酶加酶量12.8ASPU/g、反应时间32h、反应温度46.2℃、pH5.0。在该制备条件下,抗性淀粉得率为46.2%。  相似文献   

12.
研究pH值、NaCl、MgCl2和复合磷酸盐(MP)对猪后腿肉盐溶蛋白(SSP)提取率及热诱导凝胶的保水性(WHC)和凝胶强度(BS)的影响。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响应面分析,确定制备热诱导凝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pH6.7、NaCl 0.7mol/L、MgCl2 0.006mol/L、MP 2.5g/kg处理条件下,盐溶蛋白提取率为9.41%、凝胶保水性为86.13%、凝胶强度为86.50g。MgCl2与MP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加盐溶蛋白的溶出率。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对热诱导凝胶的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从反应时间、臭氧产量、料液比和反应温度方面研究臭氧对魔芋溶液的黏度降解百分比(viscosity degradation percentage,VDP)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对魔芋葡甘露聚糖有较明显的降解作用,各个单因素试验的最优条件分别是反应时间1h、臭氧产量6g/h、料液比1%(g/ml)以及反应温度55℃,经此处理条件后的红外光谱表明:臭氧的强氧化性并没有使降解的产物发生明显的基团变化。  相似文献   

14.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竹荚鱼鱼糜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质构、白度和持水力为指标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添加量、凝胶化时间和凝胶化温度对竹荚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Gase 添加量为80U/100g 鱼糜、凝胶化时间为5h、凝胶化温度为37.5℃时,竹荚鱼鱼糜的凝胶特性达到最佳,能够形成高度致密、均匀的凝胶网络结构。采用二段加热法制备的竹荚鱼鱼糜凝胶的特性好于一段加热法。  相似文献   

15.
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 (MTGase) has been shown to effectively induce soymilk with a certain level of solid content to form filled tofu. The gel 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tofu and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parameters on the properties of formed tofu were investigated by dynamic oscillatory and/or large-strain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The gelation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cal moduli (especially the storage modulus, G′) of this kind of tofu were highly dependent upon the incubation temperature. Textural property analysis (TPA) results showed that many TPA parameters of this kind of tofu, including gel hardness, gumminess, springiness and cohesiveness, we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pplied enzyme amount, the pH of soymilk and the presence of NaCl, especially for gel hardness. In addition, the additional heating and cooling treat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gel strength of tofu, induced by MTGase at lower temperatures (e.g. 25 and 37 °C).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new kind of tofu with good quality could be produced using the enzymatic cross-linking technique, by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therm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催化玉米醇溶蛋白与氨基葡萄糖盐酸盐(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GAH)发生交联反应。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确认玉米醇溶蛋白与GAH发生交联反应。以玉米醇溶蛋白糖基化修饰产物中GAH导入量为指标,优化糖基化反应条件,并对玉米醇溶蛋白糖基化修饰样品的溶解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适的糖基化反应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5 g/100 mL、TGase添加量50 U/g(以玉米醇溶蛋白计)、玉米醇溶蛋白中酰基供体与GAH中的酰基受体物质的量比1∶6、初始pH 8.0、反应温度44 ℃、反应时间7 h;此反应条件下,玉米醇溶蛋白中GAH的最大导入量为(11.34±0.21) mg/g(以玉米醇溶蛋白计)。与玉米醇溶蛋白相比,玉米醇溶蛋白交联样品与糖基化修饰样品的溶解性均得到提高,玉米醇溶蛋白糖基化修饰样品的溶解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菜籽分离蛋白分子质量分布及酶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脱脂"双低"油菜籽为原料,利用碱溶解酸沉淀法提取菜籽分离蛋白;用SDS-PAGE凝胶电泳研究菜籽蛋白的分子质量的组成;以水解度和氮回收率为考察指标,用响应面分析法拟合了Alcalase 2.4L酶解菜籽蛋白成菜籽肽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了酶解菜籽分离蛋白的工艺参数。SDS-PAGE凝胶电泳研究表明利用碱溶解酸沉淀提取的菜籽分离蛋白主要是2S清蛋白。响应面分析法研究的试验结果表明,酶的使用量、pH、酶解温度、酶的使用量与pH的交互作用对Alcalase 2.4L酶解菜籽蛋白的水解度和氮回收率的影响均显著(P0.05)。通过求解菜籽肽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的逆矩阵方程,可得Alcalase 2.4L水解菜籽分离蛋白的最佳条件为:酶的使用量0.05 Au/g,pH 9.0,酶解温度54℃;在此酶解条件下,菜籽分离蛋白浓度为5%时,水解5 h,所得的水解度和氮回收率分别为35.12%及52.96%。  相似文献   

18.
马玲  徐静  刘会平 《食品科学》2012,33(6):65-68
通过Box- 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研究谷氨酰胺转胺酶(transglutaminase,TG)添加量、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对奶酪的凝胶硬度、弹性以及产率的影响,各自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在试验选定的因素水平范围内,随着TG添加量的增加和作用温度的升高,奶酪的产率、硬度均增加,弹性先降低后增加。而作用时间对产率和硬度的影响较小,弹性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增加。利用软件进行寻优分析,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TG添加量0.59g/100mL、作用温度45℃、作用时间22.88min,此时奶酪产率理论最大值为12.27%。在此条件下经过验证实验得到奶酪实际产率为11.93%,与理论预测值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