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评估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负担,提出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方法 在广州市6区设9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调查12个月腹泻病例采样率、沙门菌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进而推算全市医疗机构相应数据;在广州市3区开展人群腹泻随机抽样入户调查,调查腹泻病例就诊率;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监测医院和全市医疗机构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利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负担金字塔模型,通过倍数校正和不确定性分析估计沙门菌感染实际发病数,比较食源性疾病主、被动监测数据用于疾病负担分析的优劣。结果 监测医院12个月腹泻病例平均采样率38.34%,沙门菌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87.5%,人群腹泻病例就诊率23.91%,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42.98%;全市医疗机构推算采样率38.34%,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47.5%,报告率20.94%,估计广州市沙门菌感染病例64 586例(95%CI:44 136~101 921),年发病率508.5/10万(95%CI:347.5~802.5/10万),全年全市被动报告病例仅171例,报告年发病率1.3/10万;经估算5岁以下年龄组(3 583.2/10万)年发病率最高,15~24岁年龄组(23.5/10万)最低。结论 首次验证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领域的适用性;表明主动监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源性疾病尤其是特定病原体感染采样率、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和报告率,有助于对负担作出更准确和积极有效的估计;结果提示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负担较重,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负担水平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估计黑龙江省非伤寒沙门菌导致的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的疾病负担,为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黑龙江省急性胃肠炎疾病负担人群调查获得急性胃肠炎的就诊率;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获得黑龙江省的监测数据,从而计算非伤寒沙门菌的采样率、检测率及报告病例数。利用上述两部分数据构建金字塔模型,并估计黑龙江省由非伤寒沙门菌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的病例数量及发病率。利用@Risk8.2软件对非伤寒沙门菌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数据进行概率估计以及不确定性分析,并进一步估计由非伤寒沙门菌导致的食源性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结果 估计黑龙江省由非伤寒沙门菌导致的食源性急性胃肠炎76 224人次(95%CI:60 203~96 626),年发病率202.0/10万(95%CI:159.6/10万~256.1/10万)。结论 非伤寒沙门菌给黑龙江省造成了较大的食源性疾病负担,老年人和婴幼儿的疾病负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6—2021年温州地区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沙门菌进行鉴定确认和血清学分型,并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2006—2021年在温州地区42 300份食源性疾病腹泻患者中,共分离出沙门菌1 232株,总分离率为2.91%,共鉴定出90个血清型(14个血清群),其中菌群以O:4(B)、O:9(D1)、O:3,10(E1)、O:8(C2-C3)、O:7(C1)为主;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伦敦沙门菌和德尔卑沙门菌为主;18~60岁、61岁以上和小于2岁婴幼儿是感染的主要人群;春、夏、秋季易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11月是食源性沙门菌检出的高峰期。结论 温州地区沙门菌感染在季节分布、人群分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应该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以下简称“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上海市26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沙门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到5 580例感染性腹泻病例和其标本,沙门菌检出率为4.19%(234/5 580),其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的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节是沙门菌检出的高发季节。有发热症状或者发生水样便的病例,其沙门菌检出率高于无发热症状和无水样便的病例。餐饮服务业和单位食堂的病例中沙门菌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上海市沙门菌感染的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感染高峰出现在春夏季节。考虑到餐饮服务业和单位食堂的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卫生监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频率匹配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食物归因中的应用,识别导致我国某省2016—2020年非伤寒沙门菌(NTS)感染散发病例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食品污染物风险监测系统收集并整理患者和食物来源NTS血清型数据,采用Hald模型,纳入病例和食物共有的血清型开展归因分析。结果 NTS感染散发病例归因于畜肉的比例最高,为35.67%,其中猪肉的贡献比例高达22.37%;其次是蛋及蛋制品,归因比例为33.83%;归因于禽肉和水产动物的比例分别是19.28%和11.22%。通过归因识别发现单相鼠伤寒可能是导致该省NTS病例的优势血清型。结论 采用Hald模型获得猪肉是某省NTS感染散发病例的重要病因食品,为该省NTS的污染控制提供了线索,为应用频率匹配模型解决散发病例归因问题提供了范式,该模型可拓展应用于对其他省份感染散发病例的归因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菌污染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处置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确定病因食品,采集病例和食堂从业人员生物标本、剩余食品和环境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结合卫生学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结果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021年5月20日重庆市某食品厂生产的某批次预包装面包为可疑食物,在食用该批次面包的73人中,有55人发病,患病率为75.34%,潜伏期中位数为15 h,同时,在剩余食品、相关环境样品、病人肛拭子中均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进食受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面包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查明引起某庙会期间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确认致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为此类事件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描述分析方法分析病例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害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食物,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致病因子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根据病例定义共收集可疑病例3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0%)、腹泻(78.13%)、发热(75.00%)、头晕恶心(71.88%)。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水煮带壳花生是危险因素(OR=4.000,95%CI:1.409~11.354)。采集28份样品中有7份分离培养出沙门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阿邦尼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高度相似。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阿邦尼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物为水煮带壳花生,应加强非城区流动摊位散装食品的监管,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长沙市某学校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为类似事件提供处置经验。方法 描述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品;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结果 共调查发现疑似病例54例,临床表现以腹泻(100%)、腹痛(92.59%)、发热(88.89%)为主。潜伏期为2.5~51 h,中位数13 h。病例对照分析表明2022年5月1~3日盐酥鸡店的套餐是可疑高危食物。14例病例的粪便/肛拭子样本和3批次食品样品均检出沙门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溯源表明来自相同感染源,均为布伦登卢普型。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由布伦登卢普型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为水煮蛋和土豆丝。建议市场监督局加强对学校周边餐馆的监督,餐饮单位提高食品卫生知识,规范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不仅危害人类健康, 还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开展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分析、负担估计和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评估和对比不同病原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风险和危害程度, 可以指导国家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和主动干预措施实施。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分析、负担估计和损失衡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负担估计和主动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某福利院一起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相关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结果 确认本次事件中病例23名,患病率5.65%(23/407);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15份和厨房工作人员肛拭子3份、留样菜品3份、水果2份以及冰棒1份,其中从11份病例肛拭子中检出肠炎沙门菌,PFGE结果显示11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相似性为96.4%,聚类分析为同一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福利院应加强对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止此类事故再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估计我国细菌性食源疾病的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推算我国急性腹泻的发病率,综合胃肠炎患者腹泻比例、胃肠炎患者食源性比例可推算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结合食源性疾病的细菌比例可推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同时推算住院率.利用卫生部调查数据获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结合食源性比例,获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病死率.结果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每年发病人数可达9411.7万人次,其中2475.3万患者曾就诊,335.7万患者曾因病住院,8 53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0.009 1 % o结论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负担依然较重.我国应逐步开展覆盖全国的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15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和策略。方法 对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布研究。结果 2015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7起,累计发病1111人,其中死亡6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发病时间是7-9月;饮食服务单位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 其次依次为集体食堂、家庭和农村宴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除不明原因外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是动物类食品。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针对性加强毒蕈中毒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4—2010年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收集的100株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100株非伤寒沙门菌通过PFGE分型分为62个不同的带型,每个带型包含1~11株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显示,100株菌中有55株菌表现为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多重耐药菌株15株。菌株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萘啶酸40%、四环素30%、氯霉素15%、庆大霉素10%、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10%、环丙沙星9%、头孢西丁1%、头孢噻肟0%。结论沙门菌PFGE带型和耐药谱均与血清型存在很高的一致性。提示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开展对该菌分子分型与耐药特征分析的联合监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急性胃肠炎流行病学负担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每月入户调查其过去4周内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结果共调查19 171人,人群急性胃肠炎月患病率为3.51%[95%置信区间(95%CI):3.25%~3.77%],年发病比例为37.24%,年发病率为0.466次/人,加权月患病率为3.61%,加权年发病比例为38.07%,加权年发病率为0.479次/人。估计全省急性胃肠炎平均每年1 442.3万人发病,共发病1 814.7万人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性质、季节、年龄、过去2周是否因出差旅游离开居住地、家庭年人均收入为居民急性胃肠炎患病的影响因素。58.66%的急性胃肠炎病例认为是受污染的食物导致。结论黑龙江省急性胃肠炎流行病学负担较重,食源性比例较高,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为今后此类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品;食品卫生学调查采用访谈和现场勘查的方式,了解食品制作、运输、贮存过程及其原料来源;采集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食品及其加工环节样本、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调查发现疑似病例51例,临床表现以腹泻、发热、腹痛、头痛、恶心和呕吐为主。发病潜伏期为2.5~51 h,中位数20 h。病例对照分析表明2018年9月4日早餐中的三明治是可疑高危食物。7例病例的肛拭子样本检出沙门菌,分离的阳性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表明均来自相同感染源,且存在多型别沙门菌同时感染的情况。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由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为三明治。建议学校供餐单位应加强供餐食品审核,严格执行留样制度,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某小型餐馆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事件特征及危险因素,通过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致病因子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调查到5例病例,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调查结果提示中毒食物为2019年6月13日晚餐的卤鸡腿饭,现场卫生学调查提示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卤鸡腿常温放置时间过久,供餐前重新加热时间不足。现场采样的3份病例肛拭子标本、1份卤鸡腿和1份切菜砧板棉拭样品均检出粪肠球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检测同源性为100%。结论食用受大量粪肠球菌污染的卤鸡腿是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小型餐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食品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3—2016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送检的腹泻患者标本进行沙门菌增菌培养和分离鉴定,采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液相悬浮芯片技术(xMAP)法进行血清学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460份标本中有73份检出沙门菌,共分离到沙门菌73株(15.87%),检出11个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圣保罗沙门菌(42.47%,31/73)、阿雷查瓦莱塔沙门菌(16.44%,12/73)和布利丹沙门菌(12.33%,9/73)。玻片凝集法检出61株(83.56%,61/73)完整血清型,12株不确定血清型,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法确定了71株(97.26%,71/73)完整血清型,仅2株未确定。药敏试验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和妥布霉素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100.00%(73/73),其次为阿米卡星(95.89%,70/73)和庆大霉素(84.93%,62/73),对厄他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英这4种抗生素不具有耐药性。结论 泉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应及时了解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原因,研讨致病危险因素,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暴露的可疑餐次进行分析,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样品和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调查共发现156名病例,罹患率为8.30%(156/1 879),临床表现以腹泻(99.4%,155/156)、腹痛(81.4%,127/156)、恶心(16.7%,26/156)、呕吐(3.8%,6/156)为主。病例对照研究显示,10月24日食堂晚餐是危险餐次(OR=49.91,95%CI=12.93~192.63),不同的班级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56,P0.01),采集的107份样品和标本中,患者肛拭子、送餐车及送餐箱桶和留样食品中的千张结烧肉检出阪崎肠杆菌。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疑似由阪崎肠杆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毒原因可能为食用10月24日晚餐中千张结烧肉引起,建议加强餐饮行业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