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贝聿铭谈中国建筑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著名建筑家贝聿铭先生应邀于四月下旬访华期间,在离京前的4月26日下午会见了本刊编辑部负责人,并就中国建筑的创作及香山饭店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无拘束的即席谈话。 现在纽约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学习、进修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师王天锡也在座。 贝先生近年泉多次访华,对中国建筑的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有效实践的组织形式"导致了建筑设计机构分化为大型建筑机构和小型建筑师事务所。文章以此为前提,以数据统计为基础,试图以"同济八骏"为代表论述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全域图景中,代表60后和70后中生代建筑师事务所的"二元化机构"已不再是群体差异的主要特征,建筑机构开始从"研究服务于设计"转向"设计服务于研究",形成"实践驱动研究"的新趋势。同济中生代建筑师事务所机构以设计研究寻求深入探索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问题的可能性,并因此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与实验性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3.
困惑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4,22(6):13-15
作者对当前中国建筑领域景象中所感到的困惑归纳为八个问题,涉及到建筑理论、创作、设计市场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城市环境设计》2010,(9):14-21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新建筑复合体的发展趋势,集中展现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完成项目的设计全过程,并搭建一个建筑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本次展览品是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纽约工作室和北京工作室协力合作的成果.两地时差提供了24小时连续工作的可能,而最终实现了景观、城市与建筑融合为一体的卓绝设计。  相似文献   

5.
1978年至今,中国地域性建筑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高潮,福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更是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汲取闽北传统民居元素而形成的“武夷风格“,创造了“嘉庚风格“之后福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又一个高潮;以彭一刚先生为首的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福建进行的一系列园林建筑创作,极大地促进了福建传统园林现代化的创作;加拿大B H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3号候机楼被誉为适合国情的高技派地域性建筑典范……域外建筑师队伍在新一轮福建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对他们不同创作倾向的分析,揭示建筑师隐藏于作品背后的创作智慧,以启迪人们去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项目简介 最近。在中国的南方正在进行被动式房屋的建造,房屋的设计者PeterRuge建筑师事务所通过对被动式房屋的设计为可持续性房屋设立了新的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相比,被动式房屋可以节省95%的能耗。  相似文献   

7.
胡春  陈君 《山西建筑》2010,36(36):37-38
以新锐建筑师事务所朱锫事务所为例,从空间形态、形体形态两个方面对其创新设计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进而透视当代中国建筑创新设计的状况和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建筑创新设计的科学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喻汝青 《山西建筑》2012,38(25):14-16
研究了建筑现象学的哲学起源,从现象学角度对当今中国建筑市场作了思考,并对卒姆托与中国建筑实践进行了讨论与反思,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为建筑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2011,(3):133-134
【前言】法国VP建筑师事务所(VALODE ET PISTRE ARCHITECTES)是一家综合性的建筑设计机构.一直注重建筑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关注使用功能与空间之间的对话.关注文化与技术之间的交融。目前法国VP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市场的开发已六年有余.我们在接下来的六期专栏中将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建筑师的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事务所简介company’s profi le施密特·汉莫·拉森建筑师事务所(下称SHL建筑师事务所)拥有超过25年的经验,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认可度最高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因致力于创新性和可持续性设计,在建筑实践中多次获得殊荣。该事务所在丹麦的奥尔胡斯、哥本哈根、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和新加坡设有办事处。凭借其城市化的建筑项目,施密特·汉莫·拉森建筑师事务所早已享誉全球。其建筑项目特别强调把自然光的使用看做设计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  相似文献   

11.
Kisho Kurokawa (1934–2007) was a world-famous Japanese architect who made his impact on urban architecture in Japan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His philosophy of symbiosis influ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designers and social architects in Japan and the world. In his heyday during the mid 1980s, Kurokawa started a twenty-year journe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His designs in China are closely involv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untry: for example, in importing fore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ing the formal design language and the emerging of privat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traced the footprints of Kurokawa in China and investigated the relevant building and urban design cases. This paper reviews Kurokawa's outstanding works in China, tries to reveal the master's trajectory of adapting ‘symbiosis’ and ‘grey’ concept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fills a gap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and Japanese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失为“现代性”,这是困扰中国建筑师及关心中国建筑设计的人的一个“沉重”的课题。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建筑本质、建筑哲学、建筑文化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创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并认为我国的建筑创作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才能从混沌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14.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5,23(6):154-155,163
日本文化源自中国,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风格多元、内涵丰富和自然主义的审美特色。在建筑、园林的设计上表现为重抽象、简练和强调工艺精美等特点。该文通过对日本传统设计中具代表性的茶庭和民居等建筑形式以及枯山水的分析,从艺术哲学、美学和社会等多角度探讨了日本传统设计的独特手法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中日传统建筑有着相似的文化特质。在借鉴西方先进设计理念方面,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获得了成功。通过文化传统、资源环境、设计市场、创作过程等四个方面对中日建筑创作环境的差异进行比较,找出影响中日建筑创作发展背景因素,列举了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寻求这些因素与建筑创作视角、认知、理念、精神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日本社会和建筑界对建筑创作的正确理解、态度、和处理方式,认识并修正中国建筑界因一些不良因素导致的偏差,增加建筑创作中的价值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集群设计在当代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中日建筑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中国的集群设计也吸引了一大批日本建筑师,通过介绍日本建筑师在中国集群设计的项目概况,分别从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两方面探索日本建筑师的风格特征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薛求理 《新建筑》2012,(3):18-25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外国建筑设计随着国门和经济开放涌入我国,对我国的城市景观和建筑业造成极大冲击和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中国的外国建筑设计成了东方与西方,外国与中国科技文化论题的交汇点简要回顾30年来输入海外建筑设计的历程井讨论由此带来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欣彦 《建筑科学》2006,22(5):106-110
通过对日本建筑发展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如何更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来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现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设置了一系列奖项以鼓励和刺激建筑设计的发展,其中“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奖”最具连续性、权威性和时效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情况。本文对该奖项截至2005年的获奖作品进行简单梳理,总结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手法的五种倾向。  相似文献   

20.
马进  杨磊 《新建筑》2010,(1):52-58
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体制下对建筑材料的运用应将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作为材料表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常见材料采取改进构造、复合使用、模块化设计等方法,探索常见材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体制下通过渐进的改良,实现中国建筑工业化的自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