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将端羟基封端和端羧基封端的聚氨酯 (PU)预聚物分别与酚醛树脂 (PF)固化 ,制备了两种体系的复合物。通过测试其体系收缩率 ,结果表明 :随着聚氨酯预聚物加入量的增加 ,PF/PU共混物的体积收缩率明显变小 ,并能达到负值。端羧基PU的低收缩性能更为显著 ,当其加入量在 5 相似文献   

2.
以聚醚砜(PES)作为双马树脂(BMI)的增韧剂,以3,3′-二烯丙基双酚A(DP)作为改性剂,采用非等温DSC(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PES改性低温固化BMI/DP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根据Kissinger方程、Crane方程和n级动力学模型计算出BMI/DP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方程为dα/dt=2.1×10~(11)(1-α)~(1.07)e×p(-13.89×10~3/T);采用红外光谱(FT-IR)法跟踪固化反应过程,确定了BMI/DP体系的固化工艺为"130℃/3 h→140℃/1h→160℃/2 h→180℃/2 h"。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讨论LT-01B/T300B低温固化高温使用复合材料特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该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研究,并针对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工艺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LT-01B/T300B低温固化高温使用复合材料可常温固化而满足120℃长期使用的要求,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工艺特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减重25%,减小了由于温度应力导致的制件变形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聚氨酯潜固化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亚胺与恶唑烷两类氨酯潜固化剂的固化原理、制法、研究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不同结构的潜固化睦体系贮存稳定性,固化速度、产品性能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潜固化体系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武汉大学采用微波固化技术,以MOCA为交联剂,研究了苯酚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PU)的固化过程,并将其与热固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苯酚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与MOCA在微波辐照下能很快进行,而且固化时问随微波功率增加而缩短;(2)微波固化反应过程中体系的升温速率在起始阶段随微波功率增加而增加,在后期阶段升温速率下降幅度也随功率增加而增加;(3)300W功率下的固化与120℃下的热固化相比,  相似文献   

6.
《中国涂料》2019,(5):21-24
使用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体系,制作室温固化功能膜片,建立拉伸试验研究模型,研究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历程,提出了理想增韧效果的评价体系,对固化过程中的热历程、交联历程、分子排序以及小分子释放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结合增韧机理,阐述了条件诱导对增韧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薄膜开关用低温固化导电银浆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银粉含量、银粉形貌、银粉粒径对导电银浆电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树脂粘结相对导电银浆电性能及对银粉润湿性的影响,探讨不同固化条件对导电银浆电阻率的影响。以自制聚氨酯为树脂粘结相,探讨了导电银浆的耐弯折性能。结果表明,以片状银粉和球状银粉混合使用作为导电相的导电效果好于两者单独使用时的导电效果。实验证明了聚氨酯为树脂粘结相的导电银浆对银粉的润湿性较好,且耐弯折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多种酚醛树脂固化促进剂的一系列考察、试验,成功地开发了酚醛片状模塑料(P-SMC)的碱性固化体系,并研究了P-SMC的潜伏性酸性固化体系;探讨了P-SMC的模压工艺;同时,考察了固化体系与树脂糊中各组分的匹配问题,并对P-SMC与UP-SMC制品性能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温黏度实验和浇铸体力学性能测试来优选自制改性固化剂CUR–1的配比,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固化过程差示扫描量热并对固化物进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体系的固化制度,研制出一种适用于发动机壳体或结构复杂的回转体类结构件的碳纤维湿法缠绕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中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用湿法缠绕工艺制作单向纤维缠绕成型复合材料环(NOL环)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CUR–1的含量为15份时,树脂体系具有适于湿法缠绕工艺的黏度和使用期,树脂可在80℃完全固化,同时浇铸体拉伸强度为84 MPa,拉伸弹性模量为3.8 GPa,断裂伸长率为5.4%,热变形温度为131℃。该树脂体系与纤维粘结性好,NOL环力学性能高,NOL环拉伸强度为2 451 MPa,拉伸弹性模量为146 GPa,层剪切强度为55 MPa。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调整物料配比合成了端羟基封端和端羧基封端的聚氨酯 (PU)预聚物 ,并分别与酚醛树脂 (PF)固化 ,制备了两种低收缩体系的复合物 ,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测试固化物的体系收缩率表明 :随着聚氨酯预聚物加入量的增加 ,PF/PU共混物的体积收缩率明显变小 ,并能达到负值。端羧基PU的低收缩性能更为显著 ,当其加入量在 5 相似文献   

12.
选用可以发生交联固化的热塑性酚醛树脂(PF)对聚丙烯腈(PAN)进行改性。采用共混方法,制备了PAN/PF共混物。应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研究了样品的储能模量与固化时间和温度的依赖关系,求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固化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估算了样品的固化反应活化能Ea,PAN样品的Ea为13.02kJ/mol,15%-PF/PAN的Ea为19.75kJ/mol。  相似文献   

13.
以可低温发泡酚醛树脂(PF)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和盐酸羟胺法研究了初始甲醛/苯酚物质的量之比(F/P)、反应温度和时间及催化剂NaOH用量等合成条件对PF游离酚和游离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P为1.5,NaOH用量为苯酚质量的3%,且在高温86℃和低温70℃各反应60 min后,所制备的可低温发泡PF具有较低的游离醛含量,其黏度为2 500~3 000 mPa.s,游离酚的质量分数为4.5%~5.5%,游离醛的质量分数为0.5%~0.8%。在5~10℃的低温条件下,向所制备的可低温发泡PF中依次加入表面活性剂、发泡剂、固化剂,通过泡沫板材生产线发泡制备了PF泡沫保温板,其表观密度、导热系数、氧指数、吸水率、尺寸变化率、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完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可应用于外墙保温材料。  相似文献   

14.
柔性环氧树脂增韧酚醛泡沫塑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柔性环氧树脂,采用化学、物理双改性方法对酚醛泡沫进行增韧,制备的酚醛泡沫板(200 mm×200mm×4 mm),其挠度由未增韧前的8.2 mm提高到30 mm以上,改性后的酚醛泡沫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探讨了固化剂为六次甲基四胺的酚醛树脂(PF2828)和二恶唑啉(1,3–PBO)固化酚醛树脂(PF)(1,3–PBO 与 PF 质量比为40∶60)在不同量α,α–二溴对二甲苯(质量份数分别为0.5份,1.5份)作用下的固化行为,运用 Kissinger 法和 Ozawa 方法对其固化动力学进行研究,得到了固化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二恶唑啉和催化剂α,α–二溴对二甲苯的使用,可以加速 PF 的固化反应,降低了 PF 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当催化剂用量为1.5份时,最易于改性 PF 固化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钟亚兰 《广东化工》2009,36(10):225-227
综述了橡胶、合成树脂和天然植物油对酚醛树脂的增韧改性和有机硅、胺类、硼钼无机化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等耐热改性方面的主要研究,并简要介绍了酚醛树脂合成工艺的改性进展。选择耐热性工程树脂如聚砜、聚苯醚、双马来酰亚胺与酚醛树脂通过原位共混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或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制备改性酚醛树脂,可获得高耐热和强韧性的酚醛树脂复合材料,使其在高新技术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自制的芳香型二元醇为原料,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芳香型聚氨酯厮氧树脂共混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二元醇含量对共混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冲击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环氧树脂增韧的同时,低温下的储能模量基本上没有降低,玻璃化转化温度有所提高,体系为均相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50)与聚醚多元醇(1000D)合成异氰酸酯基封端聚醚多元醇预聚体(A组分),再与含有聚醚多元醇、端氨基聚醚、酚醛树脂和扩链剂的R组分反应,制备酚醛树脂改性聚氨酯/聚脲涂料。对其凝胶时间、表干时间、硬度、柔韧性、附着力及耐强酸性、耐强碱性、热性能和阻尼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R组分中酚醛树脂含量为50%左右时,其涂膜拉伸强度由8.9 MPa提升至13.2 MPa,耐强酸性和阻尼性能得到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由12 ℃提升至106 ℃;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预测了在较高频率下产物仍具有较高储能模量及损耗因子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酚醛树脂增韧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了用橡胶、热塑性树脂等外增韧,干性油类、硅烷类、无机酸等内增韧以及纳米材料增韧酚醛树脂的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同时简要介绍了各种方法的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