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建筑主要是以物质形态来表达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对当地的民族社会文化及日常生活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构成了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文章从历史、文化及建筑技艺等多种角度进行论述,以期获得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在云南的产生、发展演变、建筑特色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明松 《园林》2008,(7):24-24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重大的文化现象.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三大支派: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又形成中国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
传统的佛教仪式传承担负着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缅甸的佛教文化对缅甸人民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更是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一定能够程度上来说,佛教文化在缅甸普通阶层乃至上层阶层中都能体现出来,相对而言缅甸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61-65
"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共赢是目的,文化互通是灵魂,推动世界文明秩序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亦将带动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大同佛教文化具有明显的国家特征、民族特色和边塞特点,定位于"一带一路上的魏辽佛教文化旅游之都",对于弥合多元文化之间的差距,佛教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玉亮  周静帆  许耘红 《华中建筑》2022,40(5):172-177
南传佛寺园林为云南特有的宗教园林,是我国园林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该文在探讨西双版纳与德宏南传佛寺园林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结合对两地南传佛寺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设施小品、植物配置等进行实地调研,对两地的佛寺园林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自然地域、社会背景、民族构成等因素,探究西双版纳与德宏南传佛寺园林存在个性与差异的原...  相似文献   

8.
云南藏族民居传承了藏族民俗习惯及宗教文化,但由于云南与西藏在地理气候因素及行政建制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差异,云南藏族民居"闪片房"及"土掌碉房"充分体现了汉族和藏族两种建筑形式的融合。指出云南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及布局存在的不足,按照可持续建筑标准,对其建筑间距及朝向标准、太阳能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开窗位置、植被种植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此为探索云南藏族民居的标准化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1)
缅甸是一个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纵观缅甸的历史长河,佛教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承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剃度仪式只是缅甸宗教仪式中的一种,在缅甸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很多的仪式都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泉石窟位于寇店乡水泉村,主要是北魏之作,它充分反映了北魏的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风格。景观设计场地为水泉石窟前广场,占地面积约2800㎡。在通过对场地周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根源"的设计概念,创造形成"一轴,四景"的景观格局,营造出传承宗教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云南宗教及宗教建筑的特点入手,剖析云南宗教建筑(群)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文化精神内涵、历史真实性、环境整体性、新旧建筑间的关系、现代定位发展与保护等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徐坚 《华中建筑》2006,24(12):143-147
从云南宗教及宗教建筑的特点入手,剖析云南宗教人居空间建设与文化内涵、时代需求、旅游价值体现等问题的相互交融,探讨其具有生命力的可续发展.并结合云南晋宁盘龙寺旅游匡详细规划就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环境的整体改善与发展已经成为造福云南人民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生产景观规划落后、生态景观破坏严重、人文景观改造千篇一律等问题阻碍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丽乡村的大背景,对云南山地乡村景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云南山地乡村景观发展策略,并以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为例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提出箐口哈尼民俗村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文章探讨民族文化在景观规划中的传承与融合,并对云南山地乡村景观整体规划进行总结与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521-527
张氏针灸流派创始人张缙,以"尊古创新""传承发展"为主要思想,先后对《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进行校注,主编《中国针灸荟萃·刺灸学分卷》,著《针灸大成研究》。提出了潜在性感传及显性循经感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总结出循经感传八个规律,倡导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在临床研究方面兼蓄并容,师古创新,讲究针刺手法,以"随气用巧"为精髓,强调辨证施针,因人、因地、因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投针速刺法、推针速刺法、按针速刺法、弹针速刺法等,形成了"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规范操作,还研制出音乐电针。张氏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师承教育等,目前已传承至第5代,有320余位传承人,广布海内外。  相似文献   

15.
佛教寺庙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研究其地理分布特征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刻意义。以峨眉山寺庙为研究对象,通过Goole Earth和Arc Gis平台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同时查阅历史文献、地方志等资料,分析寺庙的地理分布特征,并探讨出现该种地理分布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许险峰  陈昌勇 《规划师》2009,25(5):30-34
我国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观念方法缺乏创新、价值准则偏失等问题.其保护规划可运用"文化再生"理念,通过"再造""重现"等方式重新焕发遗产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新陈代谢"等方式使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在具体规划中可采取的策略有可视化策略、体验化策略和媒介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南宋是浙江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涌现"行都"临安、"东方贸易大港"庆元、"天下巨镇"绍兴、"南孔圣地"衢州等名城巨邑,"城市型"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浙江南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具有资源禀赋极为优越、保护开发实效凸显、制度建设渐趋完备等基础优势,但也存在协调度、参与性、法治化、体验感等方面的矛盾问题,笔者因此提出强化文脉赓续传承、文遗发展动能、文保科技支撑、文化法治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3)
槟城的海珠屿大伯公庙是马来西亚华人祭拜华侨先驱的场所,也是槟城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文章主要探究大伯公庙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并对其在教学应用方面体现的自然、人文与宗教价值等进行了探讨,期望宗教艺术在大学教学应用中能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6)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若能通过分析韶关其他地区的寺庙和南华寺的相似性,从宏观上提出解决南华寺的保护、发展,禅宗文化的传承的一般途径与途径,同时从微观上得出正确解决南华寺现存的建筑残破问题、韶关南禅禅宗文化影响力小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把促进南华寺发展落到实处等一系列问题,其文化影响将提升,给南华寺各方面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21)
艺术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的设计人才存在"文化断层"现象,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从创意产业、创造价值、传承文化等视角,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以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国设计注入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