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4,(9)
加强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特色建设,对于强化法学专业服务片区发展能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及增强专业竞争力等意义重大。本文以教育法学课程为例,探索了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课程加强地方性、基层性、实践性特色建设的意义、内容、相互关系及相关保障机制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95-99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校1998年新建的本科专业,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对2013届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为对就业形势不乐观、为就业所做准备不足、择业意向不明确、择业意向偏高、择业观模糊,提出增强专业认同感、注重学科知识掌握、突出专业特长等对策,以期提高该专业每一个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6):95-97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校1998年新建的本科专业,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对2013届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为对就业形势不乐观、为就业所做准备不足、择业意向不明确、择业意向偏高、择业观模糊,提出增强专业认同感、注重学科知识掌握、突出专业特长等对策,以期提高该专业每一个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广谱性",是面对所有学科和所有专业学生的教育。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独立运行,与专业教育处于"双体同行"状态,失去了创新创业的专业特色。创新创业又具有专业性,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通识教育、专业主体课程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全过程,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专业教育实践性。构建"精神与通识课程相互渗透—能力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入—教育与专业实习和实践相互嵌入"的聚合模式。并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与社科类专业教育的聚合实践,具体过程包括:与公共基础教育聚合、与专业主体课程教育聚合、与素质拓展教育聚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从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人才需求变化的实际出发,以提高黑龙江东方学院对俄贸易方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为宗旨,提出了"以国际技术贸易为先导培养对俄贸易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学院实际将该教学模式分为明确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评估与修正四个组成部分;并从重视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密切关注对俄贸易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与优化专业培养方案、认真开展分工合作下的监督与评价等方面加强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道德是指将人与人的伦理道德态度提升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明晰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内容。本文以福州大学校园建设为例,通过环境伦理道德的视角来探讨校园规划建设,从而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1):1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因此,深度优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前提。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实践基地缺失等问题,高校应该采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9)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改革创新培养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建立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确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深度校企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根据江苏和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共建课程、培养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求。发挥城乡建设多学科多专业优势,基于专业群融合,打造专业群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专业群融合为背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构建"专业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群+小语种""专业群+创新创业""专业群+技能竞赛""专业群+BIM技术",提高学生特色语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新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期为专业群融合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吸收融合西北河湟民族走廊回、藏、土等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与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典型当地民族特征的聚落和民居建筑。该文在对保安族聚居地大墩村调研测绘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和思考聚落格局特征及其文化遗产价值;在分析传统村落更新保护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保安族聚落保护与更新适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结构构思的创作方法强调将结构作为建筑创作中的积极因素。框架结构作为建筑师常用的结构,放在结构构思论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框架结构的基本特性,探究利用这种常见结构进行建筑创作的可能性与方法。具体地讲,该文针对框架结构的特性提出此种结构的结构构思,并从梁和柱子变形,结构的外露和作为非主体承重体系等角度进一步探究了框架结构的创作方式。此外,该文进一步解析了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思潮多元化的情况下的结构创作。  相似文献   

13.
以丝绸之路的文化视野梳理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的综合价值,并且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历史环境进行定量的评价。从而得出影响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主因子依次为丝路交通因子、军事工程因子、工业遗产因子、区域环境因子、区域文化因子和民俗工艺因子。结合丝路城市特色,依照评价结果从区域环境、区域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工艺四个层面构建历史环境保护体系。最后,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当下面临的问题,根据综合得分排序分主次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研究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语境,强调用动态保护的思维协调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探讨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对丝绸之路城市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规模预测是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及用地模式确定的主要依据.目前城市规划专业领域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已有研究及探索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的视野出发,提出基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融合的物流园区规模容量分析方法——主体定位与多模型分析法.并在济南市峨嵋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15.
采煤沉陷区是伴随着煤炭的开釆而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单纯指出现地表沉陷现象的孤立地理空间,它是人居环境的一种特殊空间环境类型,具有以釆掘业发展起来的特色。然而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矿区的停产,这些地区正面临着人居环境老化、社会活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从矿区的现状问题入手,并以我国重要煤炭城市阜新为例,对影响沉陷区人居环境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从城市建筑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以空间适老性和精神慰藉性为切入点,对采煤沉陷区空间规划、建筑及景观进行一体化更新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校园景观遗产作为历史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度较之历史建筑亟待提升。以北美唯一一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学校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探究其将历史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保护理念和措施:基于档案调查,梳理再现校园景观的时空变迁;基于考古研究,发掘物理遗迹与蕴藏的人文信息,同档案调查互为补充;结合宏观背景揭示文化动因,诠释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多重价值和变迁,开展相应的展示、导览与纪念宣传。以期为中国众多历史校园的景观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云浮市教育园区位于云城区西南端,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环境优势。规划通过对地形地貌、景观、用地条件等进行分析,在尊重地方传统聚落及自然环境形态的基础上,打造山城互溶、组团布局的生态学府;通过建设开发控制、城市设计等控制策略对园区建设加以引导,构建一核三廊四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一轴多级渗透的景观空间结构和一环两翼四片的道路结构体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综合型教育园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南京市紫金白下科技创业特别社区高科技人才创业中心核心区建筑规划设计实践,探讨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台湾高等建筑教育的内容从以工程技术为导向,经过法国学院派的训练,演变成为现代主义设计为主的课程,到今日强调可持续性与智慧生活为重点,并将文化遗产也纳于建筑教育之中的发展历程.该历程不仅是见之于成功大学,更是台湾建筑教育的共同现象,在这种脉络发展下,培育出数千位建筑师与相关从业人员,建筑教育的目标已从最早单纯的职业训练成为多元发展的整合教育.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9):55-5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也逐渐成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及时分析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与思想动态的影响,探索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