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高灵敏度的时间分辨免疫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方法通过双功能螯合剂异氰酸苄基二乙烯三胺四乙酸络合稀土元素Eu~(3+)标记抗AFB_1的单克隆抗体,以AFB_1-OVA为固相抗原,优化反应条件,建立直接竞争时间分辨免疫检测方法。结果优化条件后,方法灵敏度为0.02μg/L,IC_(50)为0.73μg/L,线性检测范围为0.01~30μg/L,大米、花生、黄豆和干果样品回收率在91%~104%之间,检测结果准确;与结构类似物AFB_2、AFG_1、AFG_2、AFM_1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7.3%、4.49%、2.37%和0.73%。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可以满足实际样品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2.
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免疫亲和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国内自主研制的黄曲霉毒素专用荧光快速检测仪及配套的免疫亲和试剂盒建立一套快速的免疫亲和检测方法,对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测定。用10 mL石油醚和15 mL70%甲醇对5.0 g样品进行初步提取,过滤后,萃取液用免疫亲和微柱纯化富集,洗脱液放入黄曲霉毒素专用荧光快速检测仪中自动读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直接读数的线性范围为0.3-25μg/kg,R2=0.999 5,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7.11%,相对标准偏差为1.44%-6.33%,最低定量浓度为0.3μg/kg;应用于食用油样品AFB1检测,方便快速,安全准确,测定全过程所需时间可以控制在30 m in左右,检测成本低于其他仪器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是公认的I类致癌物,在粮食、坚果、油脂、乳及其制品等多种食品中均有发现。因此,研究出准确、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免疫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势,适合现场高通量快速筛查,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该文介绍了4类常用的荧光标记物(荧光素、量子点、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稀土离子螯合物),并详细阐述了5种荧光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吸附法、荧光免疫层析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免疫分析)的检测原理,以及上述方法应用于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研制快速定量检测试纸条,用于粮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以荧光微球为标记物,采用DNP独立质控体系和竞争法检测原理,构建了粮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荧光免疫定量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方法。评价其准确度、重复性、特异性、与仪器确证方法符合度。结果 该方法最适条件为:pH7.8硼酸盐(BB)活化,pH7.5磷酸盐(PB)偶联,微球抗体质量比为5:4,抗原抗体质量比为50:1。检测限在0.299 ng/g -0.997 ng/g之间,定量限在0.544 ng/g -2.663 ng/g。代表性样本准确度为92.2%-111%,重复性为3.2%-7.5%。除与黄曲霉毒素B2有交叉反应(6.1%),与其他类似物无(<0.1%)。该法检测结果与仪器确证法一致性好,在-12.5%—15.9%之间。结论 提供了一种准确、快速、定量、灵敏、便捷、适合现场检测粮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试纸条。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建立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法快速检测小麦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方法 采用量子点荧光微球作为荧光标记物,与黄曲霉毒素B1的单克隆抗体偶联,构建量子点荧光微球探针。优化缓冲液pH、抗体最小标记量、荧光探针用量和包被抗原浓度等实验条件,建立检测卡上T线和C线信号峰值面积的比值与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浓度的关系,构建定量标准曲线。针对小麦样品,将该检测方法与时间分辨荧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pH 7.5磷酸钠缓冲液,抗体标记量为20 μg,荧光探针用量为4.0 μL,抗原质量浓度使用0.40 mg/mL。小麦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0.05 μg/kg-25 μg/kg,其线性拟合方程为Y= -0.6058X + 12.523(r2=0.9994),检出限为0.02 μg/kg,定量限为0.05 μg/kg。加标回收率在91.50%~115.00%之间,变异系数在1.88%~4.35%之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方法快速、准确、稳定性好、可靠性高,适用于小麦中黄曲霉毒素B1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王琦  杨庆利  吴薇 《食品科学》2021,42(24):318-322
目的:利用核酸适配体(aptamer,APT)和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组装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的荧光适体传感器,用于两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方法:GO通过π-π堆积作用将荧光标记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APT1和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APT2吸附在其表面。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APT上荧光基团的荧光被GO猝灭;当向溶液中加入靶标AFB1和FB1时,APT1和APT2分别与AFB1和FB1结合,从GO中游离出来,恢复荧光。结果:该传感器为AFB1和FB1的荧光检测提供快速、灵敏的方法,AFB1的检出限为0.15?ng/mL,FB1的检出限为0.12?ng/mL。同时对白酒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分别为92.00%~100.81%(AFB1)和89.00%~99.50%(FB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荧光APT传感器用于两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该APT传感器同样适用于其他真菌毒素的多重检测。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由霉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感染后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I类致癌物质,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黄曲霉毒素很容易污染谷物、坚果、香料、植物油脂、乳类及其制品等多种食品。因此,研究出快速、准确、高效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是政府、企业和研究者们一直以来的共同目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免疫技术发展的各种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免疫传感器、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量子点探针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检测效果、优缺点及国内外应用等方面进展,为今后研发更优的检测黄曲霉素新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构建下转换荧光-适配体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 (aflatoxin B1,AFB1)的快速高效检测.体系中AFB1存在会减弱下转换荧光-适配体纳米颗粒层析至T线时与AFB1半抗原的结合能力,从而导致下转换荧光信号衰减,进而实现对AFB1的高效检测.该方法在AFB1质量浓度1~40 ng/mL范围内与荧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技术检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可行性,定性和定量分析花生中的AFB1。方法 制备不同浓度梯度的污染花生,经LIF系统采集荧光光谱,平滑后分析光谱数据结构。基于全波长光谱使用5种不同建模方法对污染花生定性判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BP神经网络(BP neural networks,BPNN)进行定量预测。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提取特征波长,研究其对定性和定量预测的影响。结果 对于全波长光谱数据,线性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with linear kernel function,SVM(Linear) )建立的判别模型效果最优,预测正确率100%。PLSR和BPNN均获得较好的定量预测效果,剩余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3.0,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20 μg/kg;对于特征光谱数据,SVM(Linear)定性判别预测正确率93.94%,F1值为0.94,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9。建立的PLSR模型性能优于未提取特征波长的两种定量模型,RPD为3.36,LOD为14.76 μg/kg。结论 LIF技术检测花生中的AFB1简单快速,定性定量预测模型准确性好,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基于量子点标记二抗的间接竞争荧光免疫吸附测定方法(indirect competitive fluorescenc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cFLISA),并研究检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的可行性。采用谷胱甘肽为稳定剂,在水相中直接合成碲化镉(CdTe)量子点,并利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与兔抗鼠二抗进行共价偶联,以黄曲霉毒素B1的单克隆抗体建立cFLISA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和最低检测限值分别为0.023ng/mL和0.001ng/mL,与传统的有机染料FITC-二抗法比较,灵敏度提高了30倍,花生样品加标0.1、0.05和0.025ng/g,回收率范围在88%~116%之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建立的cFLISA方法可以较好的检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并为其它真菌毒素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是一种均相荧光免疫分析法,具有快速、灵敏和环保等优点.本文对这一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评述,介绍了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优越性、示踪物结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作为一项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免疫分析方法,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本文根据不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所选择标记物的不同,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分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三个类别,并对各方法常用的化学发光标记物及分析方法原理进行介绍。同时,综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违禁添加物及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随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新型化学发光标记物及化学发光增敏体系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研究进展,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因其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及其原理, 根据化学发光体系中标记物质的不同以及检测体系的差别, 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并且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对其优点和不足做了透彻的分析。对该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运用, 包括检测食品中微生物、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进行了综述, 并展望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镰刀菌毒素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检测技术作为食品安全的技术保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鉴于镰刀菌毒素危害性大且广泛存在,镰刀菌毒素分析和控制对于人及动物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快速、高效的镰刀菌毒素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荧光适体传感器检测技术快速发展,已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荧光适体传感器在镰刀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其基本特征、原理及其应用。最后,对荧光适体传感器应用于食品中镰刀菌毒素检测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展望。本文可为荧光适体传感器的研究和相关新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因其较为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难以被有效去除.OTA广泛存在于谷物、葡萄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制品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光学传感器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不仅会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还对农业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常见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以大型仪器检测为主,需要专业的实验人员进行检测,且耗时长。新兴的免疫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干扰小、能同时处理大量样品等优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常见的免疫分析技术中免疫原、抗体的开发,系统地对比了各类免疫分析技术的优缺点,为免疫分析技术在检测真菌毒素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食物过敏在人群中的収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食物过敏已成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食物过敏事敀最有敁的预防方式是过敏者避克食用过敏食物,因此检测不同食物中是否含有过敏原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了食品法具委员会、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日本、南非、美国对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的情况,综述了基于蛋白水平的酶联克疫(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法、克疫层析技术和基于核酸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测食物过敏原的方法,探讨了质谱法以及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兵他新关检测技术在过敏原检测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加强食品质量监管的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中维生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其正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量均可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分析和评价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将对指导人群科学摄取维生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食品中维生素的前处理技术和常用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法、光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等,介绍了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着重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维生素测定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测定维生素的方法,应用范围很广,灵敏度也高,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样品用量少,分离速度快,可一次性分析多种维生素等优点。本文对目前食品中维生素检测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为今后维生素的高通量快速分析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的测定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GC法、HPLC法、GC-MS法、HPLC-MS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