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3)
选用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和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藻体、培养液滤液和胞内物质对生长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孔石莼和赤潮异弯藻二者之间存在克生效应,孔石莼培养液滤液和胞内物质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而赤潮异弯藻培养液滤液和胞内物质对孔石莼生长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可以推测:孔石莼可能是通过分泌次生物质来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而赤潮异弯藻可能是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和分泌次生物质完成对孔石莼生长的抑制,其抑制物均存在于藻体和培养液中。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6)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0、2、4、6、8、10、20、40、60、80、100 mg/L共11个亚硒酸钠处理组,定期监测不同处理组小球藻细胞密度、吸光度值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球藻初始细胞密度为1×106 cells/mL时,添加2、4 mg/L的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6~100 mg/L亚硒酸钠对小球藻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试验第7天时,6~10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藻细胞恢复生长,至第13天时藻细胞生长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20~100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小球藻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前7 d为负值,第9天开始恢复为正值;蛋白核小球藻含硒量随亚硒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质量浓度(2~4 mg/L)的亚硒酸钠能诱导小球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高质量浓度(20~100 mg/L)的亚硒酸钠则能够诱导藻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用40~100 mg/L亚硒酸钠处理蛋白核小球藻时,藻细胞出现三分裂、四分裂及细胞团的现象。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硒能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而高质量浓度硒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抗氧化酶对硒的敏感性不同,小球藻富硒培养时亚硒酸钠的适宜添加质量浓度为2~4 mg/L,且培养时间应控制在一个月内,以免藻体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3)
为了优化断枝铜藻Sargassum horneri幼苗生长的室内培养条件,试验分别截取5、2 cm铜藻为材料,在培养箱中培养20 d,通过改变温度(10、15、20、25℃)、光照强度(4500、8900、11 000 lx)和营养盐配比(NH_4NO_3∶Na_2HPO_4=5∶1、8∶1、10∶1、16∶1,质量比)等条件,以及在不同培养时间点测量幼苗的生长情况,寻找有利于其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10、20 d时,温度对5 cm组铜藻幼苗长度、质量特定生长率及2 cm组长度特定生长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试验期间温度20℃时,5、2 cm组幼苗平均特定生长率最大且2 cm组生长率显著大于其他温度组(P<0.05);光强仅对2 cm组幼苗培养10 d时的质量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试验期间低光强组(4500 lx)幼苗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小于高光强组(11 000 lx)(P<0.05);本试验条件下,营养盐配比对幼苗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断枝铜藻幼苗生长适宜水温为15~25℃,最适水温20℃,适宜光强为8900~11 000 lx,且低培养密度(2 cm)有利于铜藻幼苗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漂浮铜藻幼苗生长提供基础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
为寻找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三角帆蚌稚蚌成活率,在水温(24±1)℃下分两个阶段测试了不同饵料和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的生长影响,第一阶段测试了两种底质(黄泥、黄泥加钙粉)和两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对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60 d阶段,投喂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
为寻找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三角帆蚌稚蚌成活率,在水温(24±1)℃下分两个阶段测试了不同饵料和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的生长影响,第一阶段测试了两种底质(黄泥、黄泥加钙粉)和两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对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60 d阶段,投喂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5)
以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Isochrysis galbana(Tahitian strain)为试验材料,采用Water-PAM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该藻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40℃)对其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在5、10℃和40℃下不能生长繁殖,该藻生长的适温为15~35℃,最适温度为20~30℃,各处理组的相对生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25℃>20℃>30℃>35℃>15℃;温度对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也有显著影响(P<0.05),从接种后第1天到试验结束,5、10℃和4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Fv/Fm、qP)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其中25℃和3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总体上低于15℃、20℃和35℃处理组,但高于其它处理组;试验结束时将5、10℃和40℃处理组的藻细胞重新置于25℃下继续培养6 d,5℃和4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不能恢复,而10℃处理组藻类的主要荧光参数可恢复正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温度的相关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6)
采用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除菌前后米氏凯伦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组(0.2、0.4、0.8J/m2)米氏凯伦藻藻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除菌藻高剂量组(1.6、3.2J/m2)无明显的指数生长期,带菌藻高剂量组可以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除菌后低剂量组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含量高于对照组,而带菌藻仅3.2J/m2组高于对照组。除菌后0.8、1.6、3.2J/m2剂量组胡萝卜素(carotene,Car)增长缓慢且低于对照组,带菌藻先增长、然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除菌前后的变化类似。除菌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在除菌前后变化相似,均在第3天和第6天增加到高于对照组水平。除菌藻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并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带菌藻低剂量组在第6天和第9天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从除菌前后各生理生化特征来看,藻际细菌在防御UV-B辐射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3)
为应对近岸海域褐潮频发及贝类养殖密度过大而导致的饵料微藻丰度不足的现象,以小球藻Chlorella与螺旋藻Spirulina混合藻粉、海藻酸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为原料制作成规格适中、黏性适宜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并开展了饵料微藻缓释饼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养殖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在青蛤池塘中可缓释15 d左右,相比于未使用饵料微藻缓释饼的对照组,试验组青蛤养殖池塘水体中以原甲藻Prorocentrum sp.、鼓藻Cosmarium sp.、隐藻Cryptomonas sp.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为主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显著增加(P<0.05),浮游植物生物最高达到15.0 mg/L;试验组水体NH_3-N含量前期(1~6 d)下降趋势明显,由0.99 mg/L下降至0.68 mg/L,后又小幅上升,对照组则变化不大;试验组间NO_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_2--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_2--N和TP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青蛤存活率、壳长、湿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制备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性,可用于海水贝类养殖中。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3)
在水温为22.026.0℃下,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舟形藻Navicula sp.和双肋藻Amphipteura sp.及其等比例组合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长为40026.0℃下,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舟形藻Navicula sp.和双肋藻Amphipteura sp.及其等比例组合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长为400500μm的樽形幼体变态、附着及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硅藻组中,圆筛藻组幼体的附着率最高(13.3%±2.2%),显著高于舟形藻(6.9%±1.8%)和双肋藻组(5.9%±0.7%)(P<0.05);混合硅藻组的附着率均高于单一硅藻组,其中圆筛藻+舟形藻组幼体的附着率(23.2%±3.2%)显著高于对照组(18.0%±2.16%)(P<0.05)。混合藻类密度为1500μm的樽形幼体变态、附着及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硅藻组中,圆筛藻组幼体的附着率最高(13.3%±2.2%),显著高于舟形藻(6.9%±1.8%)和双肋藻组(5.9%±0.7%)(P<0.05);混合硅藻组的附着率均高于单一硅藻组,其中圆筛藻+舟形藻组幼体的附着率(23.2%±3.2%)显著高于对照组(18.0%±2.16%)(P<0.05)。混合藻类密度为125万个/cm2时,幼体的附着率(27.2%±4.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46 d的饲养,单一和混合藻类组幼参的最终体长(P<0.01)和成活率(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稚参变态附着后至体长为70025万个/cm2时,幼体的附着率(27.2%±4.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46 d的饲养,单一和混合藻类组幼参的最终体长(P<0.01)和成活率(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稚参变态附着后至体长为700800μm的10 d内,以3种混合底栖硅藻为食物,之后以营养来源丰富的人工饵料为食,可明显提高仿刺参的生长速度和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1)
通过对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基本成分的测定与对多肋藻中活性成分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提取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小鼠血清高血脂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肋藻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10.55%、15.40%、11.13%、2.00%(质量分数,下同),多肋藻的总膳食纤维、碘、甘露醇含量分别为48.05%、0.10%、11.30%。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优化提取工艺为酶加量0.10%、温度50℃、pH 5.5、酶解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率为1.859%,总糖与总硫酸根含量分别为1.416%和0.972%。建立高血脂症小鼠模型,采用岩藻聚糖硫酸酯粗提物对其灌胃,试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对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剂量高于500 mg/(kg.d)时,对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多肋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粗提物对高血脂症中的三项指标均具显著抑制作用,表明其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