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0)
一些经济学家断言,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近年来,安徽也认识到城市群发展对区内经济的推动作用,分别在皖南、皖北和江淮之间这三个区域各形成了一个城市群,即皖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及合肥经济圈。但这样的城市群格局呈现出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对全省的影响力和带动能力不强。本文对如何发展安徽江淮城市群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倪梅生  储金龙 《规划师》2013,(9):104-108
社区规划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社区规划研究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基于对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类型划分的认识,总结我国社区规划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未来社区规划研究的趋势,提出引入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完善社区规划理论,在扩展社区规划研究视角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方法的介入,丰富社区规划研究对象类型,实现城乡全覆盖。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综述了粉煤灰原料及性质、活性研究、应用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提出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问题和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城市群过去半个世纪里,世界城市发展经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空前发展,城市人口和面积急剧扩张,城市形态彻底改变。同时,在区域层面上出现了一批在城市功能上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我国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阐释,提出当前城乡融合研究中重点关注的5大议题,分别是基础理论、多维度的城乡融合内涵、多尺度的城乡融合特征、多类型的城乡融合模式和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政策,继而评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对接国际研究趋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城乡融合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加强对中国城乡融合理论体系的建构、强化对城乡融合空间组织机理的研究、深化对市县域尺度城乡融合特征的研究、加强差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拓展城乡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伴随中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规划学界对乡村规划的研究热度亦不断增高.在回顾我国乡村建设和规划研究历史基础上,基于乡村规划主题文献的梳理,从乡村变迁研究、乡村规划的内涵和特点、乡村规划体系、乡村规划方法、乡村规划实践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乡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对未来乡村规划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5)
中小企业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相关主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在梳理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后续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城市之一,其周边地区基本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基础对该地区发展的现状、趋势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组成等要素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优势,为宁波及其周边地区城市群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5)
本文基于城市群的相互独立性及其复杂性的关系,分析了中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状况,知其结构发展状况是存在非线性关系的,最后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该如何调整其发展战略来实现自身优先发展,防止"边缘化",进而推进长江中游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群地域结构是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群地域结构的主要特征有 :分形特征、“二次极化”、交通制导、传动作用、网络组合特征。未来发展的趋势表现在 :动力机制、内涵、居住空间的影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正确处理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辨证关系,使城市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城市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当前城市化质量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理论研究方面已从多元视角诠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但至今尚未形成对"质量"的共识,缺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影响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系统探讨。方法方面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但未形成通用范式。实践方面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过慢"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尚未达成共识,但仍未将"提质"摆在首要位置,且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及机理、时空(时间、空间)演变规律及城市化发展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地铁作为缓解地上交通的承载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因为其复杂的地下环境,给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混凝土的耐久性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主要整理和介绍了混凝土耐久性的发展现状,总结了集料、掺合料、外加剂和纤维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以及目前地铁混凝土所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国内外地铁混凝土的耐久性的研究进展给予了综述,与此同时,为地铁混凝土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4)
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新兴分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其主要内容是从会计的角度研究经济建设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近年来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从而使我国环境会计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完善,人们对住宅特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区域文化的主体所在,具备重大意义。文章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江淮地区的建筑空间特征进行总结,并从三河古镇建设、李鸿章故居设计、扬州古城风貌三方面,论述了江淮传统民居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15.
王光雄 《华中建筑》2014,(1):129-132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西部大开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是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高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西部城市群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渝城市群作为现阶段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市群,既是当前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群,又是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该文拟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和城市群潜力,并找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地域结构是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群地域结构的主要特征有:分形特征、"二次极化”、交通制导、传动作用、网络组合特征.未来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动力机制、内涵、居住空间的影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国的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四横四纵"的高铁布局。高铁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加强了各大城市的联系,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快速转移和流动,也使各个城市的分工更加明确。依托这样的高铁时代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大城市群都希望能搭上这个时代列车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南半岛──南昆城市群网络──展望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两省(区)与中南半岛各国之间经济区域化进程的发展和跨国交通网在这一地区建设的启动,中南半岛──南昆城市群网络形成的前景已显端倪。笔者对此趋势作了初步的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茜华 《规划师》2004,20(9):101-103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监测模型在构建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赋予基层指标相同权重,然后计算指标变动强度,再分类汇总,逐层递归,最后得出城市一体化指数。通过此监测模型,可以得到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空间规划协调与多规合一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多规合一是解决多规矛盾、建立规划协调机制、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加强国土空间精细管理的迫切需要,已成为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新方向和空间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推动规划协调也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空间规划所经历和空间规划/政策变革的长期命题梳理了国外空间规划的内涵、空间规划纵向、横向协调的主要认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多规合一研究的数量分布和内容分类,对国内多规合一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梳理与评述.最后提出,“多规合一”作为空间规划家族的新成员,目前多规合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均有待进一步深入.未来,应在明确多规合一的本质及定位的基础上,借鉴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开展多规合一的综合协调机制研究,强化管控绩效评估研究及其在多规合一推进和维护全过程中的指导价值,注重对我国空间规划的理论建构,为国家开展多规合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