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列举了高速公路工后沉降的几种计算方法,对其计算的限制性和精确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已有文献中的两个算例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对高速公路工后沉降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以某厂区铁路装卸场堆载预压项目为依托,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拟合分析,对堆载预压时间及预压后装卸场地基的残余沉降量进行了预测,进而对各区域地基承载力加以评估,以判断堆载结束后是否需要采取地基加固措施,为下一步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在数据拟合的方法上,选取了双曲线模型。考虑到双曲线预测法,其精度受拟合初始时间影响较大。在评估前,通过对试验段观测数据的多次试算,最终确定以静载21 d作为预测初始点,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速公路的长期沉降观测资料,本文采用指数曲线和修正双曲线法拟合沉降观测曲线。应用DFP优化方法求解优化参数和最终沉降量。结合工程实例,编制程序并分析了这两种曲线在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计算结果表明,指数曲线法是很有效的,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某煤场试验区现场垂向变形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下土层的垂向变形特点和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抽真空初期和堆载初期沉降速率最大,能达到54mm/d,真空-堆载联合预压阶段,沉降是趋势渐变、幅度收敛的过程。真空预压的加固深度在边缘处能达到19m左右。土体压缩变形主要发生在地面下7.5~15m之间。介绍了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法,并运用Asaoka法、指数曲线法、双曲线法推算最终沉降量,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讨论了3种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计算结果表明Asoaka法推算的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是预测最终沉降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试验现场实测沉降数据,分别利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BP神经网络法和灰色系统理论法进行建模,对深厚软土层中桩基础的长期沉降趋势和最终沉降值进行预测,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采用双曲线法和星野法对某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典型断面进行工后沉降推算,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推算误差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双曲线法的起始时间点的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武英高速公路某软土路基实验段的实测沉降资料,应用双曲线配合法推测了该路基段的最终沉降量,并与现场实测的沉降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双曲线配合法预测软土路基堆载预压的沉降值虽然较实际值稍微偏大,但该方法预测误差较小,精度较高,适用于本工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