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5,(4)
二十世纪上半期,为了改变中国农村破产的境地,各进步力量进行了许多建设农村的有益尝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根据地建设。这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根本的不同。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好地总结复兴中国农村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4)
美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4)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四明山腹地的余姚梁弄,其自古为姚南重镇。抗日战争时期,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也成为了江南七大游击区之一。岁月易逝,史迹尚存。如今,梁弄古镇区及横坎头村还集中保存着大量革命旧址,构成了内涵丰富而全面的浙东革命史迹网络,彰显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加快农村新型政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目标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奋斗时期,新农村的建设程度是影响中国梦伟大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是一项需要通盘考虑,综合推进的问题。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文化的兴起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实现更好的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栗 《四川建材》2020,(2):60-61
美丽中国建设中乡村建设是其核心部分,是农村在全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一次改革,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革命。美丽乡村建设中包含设计规划以及建设等其他内容。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深入分析,简单概括在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等内容,努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区正经历着剧烈转型与重构,乡村建设一直是城镇化关注的重点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家兴起了新一轮乡村建设热潮,乡村建设也被赋予新的内涵要求.乡村建设是不断转型的过程,正确认识乡村建设转型过程有助于推动乡村城镇化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乡村建设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总...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设》(1931—1937)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乡村发展期刊,详细记录当时山东建设研究院及下设实验区邹平县的乡村建设运动,并积极介绍其他地区乡村建设经验,是研究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活动的重要史料来源。文章基于《乡村建设》探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建筑活动,其中体现的注重乡村综合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打造、村民共建等理念,对当今建筑师、规划师参与乡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乡村建设》这扇窗口,让今天的乡村振兴与当年的乡村建设完成“对话”,不仅是历史脉络的延续,也是基于变化与转型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建 设的持续推进带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乡村治理的丰富实践开拓了乡土经济社会运 行的新思路。本文以乡村建设活动中涌现出 的乡村治理参与主体的组合结构与组合力量 作为分类的基本依据,构建全谱系的乡村治 理类型和模式,通过对13种模式所对应的典 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乡村治理主体的 基本特征与行为逻辑。案例表明,现阶段大 多数乡村通过外力型路径达成治理目标,内 生力量的匮乏导致乡村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 决,也难以建立长效机制。基于对不同治理 类型的路径与成本的分析,总结乡村治理模 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中国乡村治理 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胡斌 《四川建材》2019,(9):63-64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本文对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对比分析,对实施乡村振兴、创建美丽乡村的途径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惠州市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阐述了乡村景观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关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视角,融合城乡规划、市政规划及建筑设计等规划设计手段,对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建设》2006,(4):25-29
为规范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推动和指导农村村庄建设,并于2006年3月1日起在全省施行。 陕西省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立法?《条例》的立法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主要内容?又有什么特点? 让我们聚焦《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聚焦这部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相似文献   

12.
杨鹏 《华中建筑》2014,(10):170-173
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规模较小,空间结构多受单一主导因素影响,聚落职能相对单一。在传统聚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带状空间聚落职能定位需在区域旅游发展背景之下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该文选取碛口古镇作为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区位优势与景观特色,在获取其基础数据的基础之上分析聚落空间发展过程与结构类型,对其主要道路与外部空间进行承载力评价,并从区域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其基础设施承载力,指出碛口古镇应主要发挥其旅游基地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6,(1)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农村迎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关中地区是陕西省粮食重产基地之一,具有特殊的风土人情及村庄形成机制。文章以当地村民的内生需求导向为切入点,将村民作为规划参与的主体,从经济、文化、空间和社会的角度探讨社区单元体系的构建方法。同时,结合陕西省富平县荆川村规划设计实践,通过村民入户访谈及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出村民的内在需求,并且将其贯彻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和实施保障规划中,最终形成以需求导向为切入点、以村庄内生发展为动力和以自治为手段的社区单元规划方法,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哲明  杨柳青 《城市建筑》2014,(23):207-207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南三公里处坐落着这样一个村庄,叫李家山村。文章从李家山村的修建方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对其民居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南三公里处坐落着这样一个村庄,叫李家山村。文章从李家山村的修建方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对其民居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已经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标志着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迈入了法治化轨道。这部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全面规范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改变当前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滞后状况,进一步解决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一、充分认识制定和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  相似文献   

17.
湘峪古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其空间格局完整,建筑遗产丰富,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堡寨式聚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2006年,湘峪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院落分布、院落构成、社会地位与居住心理、地形处理、立面构成、屋瓦特征、防御功能等方面对湘峪古村民居建筑的特征进行横向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具体院落实例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能够展示以湘峪古村为一例的晋东南堡寨聚落民居建筑的研究价值于万一。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6):32-37
北魏政府从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发,普遍施行救济行为。在形式上可分为物质救济和精神救济,在时间上可分为平日救济和灾害救济。受救济人群广泛,一般普通民众都可能得到政府的救济。北魏政府的救济行为虽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其积极方面的作用还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9.
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作为完整保存了仿木构建筑形象与建筑装饰形象的案例,对宋金时期建筑装饰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精细测绘成果,对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 M1 主室的建筑装饰形象与建筑色彩进行了系统整理与记录,对其建筑装饰形象进行了多方案色彩复原的对比,并探讨了该墓装饰与《营造法式》彩画系统的关联性,总结了其建筑装饰特征与装饰手法。  相似文献   

20.
杨豪中  韩怡  卢渊 《安徽建筑》2011,18(5):43-44,47
通过对陕北佳县木头峪村传统聚落的村落形态、空间构成、居住空间、礼制空间、祭祀空间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传统人居环境中人文结构及文化意义在传统村落空间构成中的具体体现及社会功能,以及特定时期礼制文化和民间信仰对于乡村日常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的濡染和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传统聚落的人文结构与传统文化之间一一印证、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的研究以及反映了这种关系的建筑文化特征的类型学研究,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传统聚落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