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6)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
为了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采用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为饵料(藻液密度为10.0×104 cells/L),在室温条件下研究了5个温度水平(12、16、20、24、28℃)和7个盐度水平(18、22、26、30、34、38、42)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8℃时夜光藻的日增长率为负值,与其他4个温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种群密度一直降低,直至种群消失为零, 16、20、24℃温度下平均日增长率均为0.18,种群最高密度变化在10.0×104 cells/L),在室温条件下研究了5个温度水平(12、16、20、24、28℃)和7个盐度水平(18、22、26、30、34、38、42)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8℃时夜光藻的日增长率为负值,与其他4个温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种群密度一直降低,直至种群消失为零, 16、20、24℃温度下平均日增长率均为0.18,种群最高密度变化在10.0×103~10.6×103~10.6×10(3 ) ind./L,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为12℃时种群密度持续增长,并达到最大值14.8×10(3 ) ind./L,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为12℃时种群密度持续增长,并达到最大值14.8×103 ind./L;夜光藻密度与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y=-18.424x3 ind./L;夜光藻密度与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y=-18.424x3+1 055x3+1 055x2-19 822x+132 606 (R2-19 822x+132 606 (R2=0.999 4);夜光藻在盐度为18~42时均能存活,盐度为18~26时种群密度较高,尤其在盐度为26时密度最高可达25.8×102=0.999 4);夜光藻在盐度为18~42时均能存活,盐度为18~26时种群密度较高,尤其在盐度为26时密度最高可达25.8×10(3 )ind./L,盐度为30、34条件下次之,而在高盐度38、42时生长缓慢,最高密度值仅为3.8×10(3 )ind./L,盐度为30、34条件下次之,而在高盐度38、42时生长缓慢,最高密度值仅为3.8×103、3.0×103、3.0×10(3 ) ind./L,二者间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与其他盐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光藻密度与盐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86 3x(3 ) ind./L,二者间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与其他盐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光藻密度与盐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86 3x5+12.641x5+12.641x4-717.19x4-717.19x3+19 600x3+19 600x2-257 671x+102-257 671x+105(R5(R2=0.875 6)。研究表明,夜光藻在低温低盐度条件下生长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夜光藻赤潮的发生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3)
为了解獐子岛海域扇贝底播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于2011—2012年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及其理化环境进行了12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采水样品的Utermhl倒置显微镜分析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属119种,夏、秋季物种组成以甲藻和金藻为主,冬、春季以硅藻为主,裸藻、甲藻次之;各月平均细胞丰度变化为(17312)×103cells/L,年平均为77×103cells/L,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11月)出现两个丰度高峰;物种多样性程度在秋季较好,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硅藻物种在全年保持优势,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运动异双鞭藻Eutreptiella gymnastica分别在夏、秋、春季形成优势;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水温和溶解氧是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溶解态无机N、P营养盐对细胞的丰度分布、优势种演替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饵料丰富、丰度水平稳定,适宜扇贝生长和可持续的底播养殖;具槽帕拉藻、太平洋海链藻、梭状角藻等物种皆可以作为养殖区的饵料指示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3)
为了比较桓仁水库和碧流河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于2018年4、6、8月分别对两座水库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其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相似性指数(P′)等,并对结果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桓仁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202种,平均密度为0.97×1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12.92 mg/L,多样性指数为3.27,均匀度指数为0.769;碧流河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115种,平均密度为0.72×1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12.92 mg/L,多样性指数为3.27,均匀度指数为0.769;碧流河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115种,平均密度为0.72×1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16.05 mg/L,多样性指数为3.287,均匀度指数为0.714;两水库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为30.99%;桓仁水库浮游动物共检出107种,平均密度为526.6 ind./L,平均生物量为2.16 mg/L;碧流河水库浮游动物共检出60种,平均密度140.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80 mg/L;两水库浮游动物相似性指数为35.77%;桓仁水库总氮(TN)、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06、0.09 mg/L,碧流河水库总氮、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0.89、0.08 mg/L;依据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看,桓仁水库属于富营养型,碧流河属于中富营养型;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桓仁水库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COD、NO7 ind./L,平均生物量为16.05 mg/L,多样性指数为3.287,均匀度指数为0.714;两水库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为30.99%;桓仁水库浮游动物共检出107种,平均密度为526.6 ind./L,平均生物量为2.16 mg/L;碧流河水库浮游动物共检出60种,平均密度140.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80 mg/L;两水库浮游动物相似性指数为35.77%;桓仁水库总氮(TN)、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06、0.09 mg/L,碧流河水库总氮、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0.89、0.08 mg/L;依据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看,桓仁水库属于富营养型,碧流河属于中富营养型;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桓仁水库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COD、NO-_2-N、DO、SD、TP,影响碧流河水库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O-_2-N、DO、SD、TP,影响碧流河水库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O(3-)_4-P、TN、SiO(3-)_4-P、TN、SiO(4-)_4-Si、Chl-a。研究表明,桓仁水库和碧流河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水环境良好,桓仁水库浮游生物种类数及密度高于碧流河水库,物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根据2007年5月和10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共有甲壳类10种,其中虾类5种,蟹类5种;春季甲壳类资源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分别为41.62 kg/km2、2117 ind./km2,秋季分别为404.18 kg/km2、67 333 ind./km2;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两季优势种无共有种。研究表明:大连湾甲壳类资源生物量、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格局表现为湾口和湾内空间异质性较高,主要是由于部分优势种在湾口海域聚集造成的;大连湾甲壳类群落结构表现出种类组成较稳定、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异质性高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港口航运对甲壳类群落的扰动及水环境的污染所致。应加强对水质污染的控制,注重对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4)
为给白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对白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时空格局进行了周年研究。结果表明:白石水库共发现浮游植物239种,其中绿藻138种,硅藻39种,裸藻26种,蓝藻19种,甲藻8种,金藻、隐藻、黄藻各3种;主要优势种为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为13.44×106cells/L,生物量为11.33 mg/L,优势类群为硅藻、隐藻和蓝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其中浮游植物密度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凌河>牤牛>上游>下游>中游;根据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划分标准,白石水库属于富营养型水体;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为0.240.48,一周年的平均值为0.36,多样性指数为1.730.48,一周年的平均值为0.36,多样性指数为1.733.44,一周年的平均值为2.61。研究表明,白石水库目前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氮、磷对水库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
为了解獐子岛海域扇贝底播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于2011—2012年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及其理化环境进行了12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采水样品的Utermhl倒置显微镜分析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属119种,夏、秋季物种组成以甲藻和金藻为主,冬、春季以硅藻为主,裸藻、甲藻次之;各月平均细胞丰度变化为(17~312)×103cells/L,年平均为77×103cells/L,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11月)出现两个丰度高峰;物种多样性程度在秋季较好,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硅藻物种在全年保持优势,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运动异双鞭藻Eutreptiella gymnastica分别在夏、秋、春季形成优势;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水温和溶解氧是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溶解态无机N、P营养盐对细胞的丰度分布、优势种演替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饵料丰富、丰度水平稳定,适宜扇贝生长和可持续的底播养殖;具槽帕拉藻、太平洋海链藻、梭状角藻等物种皆可以作为养殖区的饵料指示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2)
为研究卤虫培养中饲料藻的利用状况,以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Aibi Lake为对象,研究了艾比湖卤虫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试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藻(P<0.05),以盐藻为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的摄食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卤虫的食物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培养中饵料藻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4)
为了研究饵料种类及密度对透明溞Daphnia hyaline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沙角衣藻Chlamydomonas sajao 4种不同饵料(生物量均为7.5 mg/L),以及1.0×104、5.0×104、5.0×104、10.0×104、10.0×104、50.0×104、50.0×104、100.0×104、100.0×104 cells/mL 5种不同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分别培养北京密云水库透明溞,研究透明溞的寿命、生长、繁殖和种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蛋白核小球藻、双对栅藻、四尾栅藻和沙角衣藻培养的透明溞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310 2±0.025 0)、(0.292 3±0.030 6)、(0.292 9±0.031 7)、(0.252 1±0.018 9)ind./d,前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溞的寿命以双对栅藻最长,为(38.48±1.88)d,且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前发育期以小球藻最短,为(6.80±0.74)d,各试验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殖总量以四尾栅藻最高,为(70.27±5.34)ind.,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密度试验中,透明溞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随蛋白核小球藻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357 6±0.015 6)ind./d,净生殖率最大为(83.54±8.80) ind.;而寿命随饵料密度升高先略有增加,之后快速减少;产前发育期随饵料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透明溞规模化培养利用中,饵料藻类的选取和藻类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2)
大量水母涌入核电站取水口会对核电冷源取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把握夏季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的密度和基本运动规律,分别于2017年7、8、9月在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使用同时搭载科学探鱼仪(120、200 kHz)和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调查船,沿垂直等深线方向进行25 h、10 n mile长垂直断面往复走航水母资源声学调查和潮流观测,并在次日昼间使用多锚张网进行水母样本采集;利用频差处理技术分离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沙蛰Nemopilema nomurai及浮游动物的叠加声学散射信号,使用回波积分法推定沙蛰和海月水母密度,并结合潮流数据计算水母通过调查断面的通量。结果表明:2017年7、8、9月份潮流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80、0.70、0.65 m/s,流速随涨潮和落潮周期逐渐增大和减小;海月水母的平均密度高于沙蛰,二者7月分别为9.79、2.30 ind./m2,8月分别为11.05、1.51 ind./m2,8月分别为11.05、1.51 ind./m2,9月分别为0.82、0.32 ind./m2,9月分别为0.82、0.32 ind./m2;海月水母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5.85、3.53、0.40 ind./(s·m2;海月水母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5.85、3.53、0.40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2.84、-6.07、-0.36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2.84、-6.07、-0.36 ind./(s·m2),沙蜇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1.45、0.44、0.17 ind./(s·m2),沙蜇在7、8、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1.45、0.44、0.17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0.86、-0.76、-0.13 ind./(s·m2),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0.86、-0.76、-0.13 ind./(s·m2)。研究表明:水母通量与涨落潮流速变化具有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水母的移动趋势,并可作为核电站冷源生物监测预警的重要指标;水母在取水口外侧海域具有随机分布的特性,适合声学浮标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