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说,建筑是艺术史的起点。说明建筑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那么建筑设计也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艺术作品的接受标志着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结,接受的实现需要创作者与欣赏者双方的共同努力。艺术接受者本身素养如何会对艺术作品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大的反作用。这种前瞻性的设计思想对以后的现代建筑及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8):124-125
接受美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提出文学艺术研究的重点应由文本向读者、观众或接受者进行历史性转移,这些经典的观点恰好适用于解析电影市场营销的现象。电影同为艺术作品,电影受众即接受者。对电影营销成功与否的评价,其实也是对电影受众即接受者的接受状况的研究,因此,该研究视野与接受美学理论是基本重叠的。本文将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读者及视野融合等理论对2019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三名的好莱坞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跨文化市场营销进行分析,旨在探寻跨文化影响下的电影营销经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7)
从消费者(接受者)的角度对商标翻译进行研究越来越受人关注。故而本文旨在研究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以期为商标翻译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8):53-55
<正>宋时久没有料到,他竟然在无意间参加的艺术品展览上遇见了姜宁。她穿着一身棉麻的格子裙衫,一副文艺女青年的打扮,欣欣然地坐在一个展览台边接受采访。她是最近几年插画界的后起之秀,微博粉丝百万,她的人物和风景都带着水墨画悠长清婉的意境,却又有着现代的清新感,将现代和古风完美融合,以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国家,来华记者和一代代中国学家是其传播与接受的主力。不同于日本汉学家对古典中国文学的译介是为了找寻归属感、亲和性和凝聚力,日本中国学家长期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政治意味浓、现实考量较重,且学理性较强。日本翻译、传播、研究和接受现代中国文学的基础和规模决定了它的深广度。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125-131
"五四"时期,中国作家在接受现代主义时表现出明显的"浪漫化"倾向,注重反传统、重个性的先锋精神,并对其寄予启蒙大众、引领人生的"厚望"。"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诉求发生了由文化启蒙向社会革命的转变。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现代主义逐渐被左翼文艺界指称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艺术,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反面。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一"颓废性"嬗变,既有社会现实的外在因素,也有艺术自身的内部原因,更与这一时期俄、日激进文艺思潮及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0):202-2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从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作出的阐述,具有多重价值性。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中国文艺实践引领,开辟新时代的文艺之路,积极发掘中国文化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支持着"现代国家大厦"体制的建立,为实现集中群众意志、要求民主共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任务服务。因此大革命文艺延续了绝对主义国家的新古典主义文艺形式,出现了革命戏剧、口号文学等文艺样式,但在精神内核上实现了启蒙理性对道德理性的取代、从贵族精神向平民精神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1)
反常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核心概念。"反常化"(оСтраненйе)一词由"奇怪的"(Странно)误写而来,在俄语中"о"加在动词前有"变为……"的意思。"оСтраненйе"使"Странно"的语义衍化为具有动作意味的名词,也就是"使变为奇怪的"或者"变为不同一般的",即"反常化"。"反常化"与"自动化"相对立,有三层意思。第一,反常化是俄国形式主义阐述艺术的新原则,俄国形式主义以反常化为基础,对艺术的形式、目的以及本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第二,从受众的心理和接受方式上讲,反常化是接受者进行艺术审美时的必要手段。反常化可以使受众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在审美接受中获取对艺术和人生新的感受。第三,从文艺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讲,反常化是艺术形式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自身的形体、功能和技术等问题,对于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也是其涵盖的内容。建筑空间——建筑的基本内容的表达方式,人——建筑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日趋成为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创造,是现代建筑存在的本质与发展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