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6,(6)
为了考察气提式曝气增氧装置在海水养殖水池内的性能表现和溶氧扩散分布规律,自行设计了一种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并安装于海水养殖生产车间水池内运行,通过定时定点取样测定池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分析该装置运行时养殖池内溶解氧的分布状态,进而确定该装置增氧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安装自行设计的气提式曝气除沫装置后,通过实际测试,氧转移系数(K_(La(20)))为0.77h~(-1),氧转移效率(E_A)为5.20%,曝气动力效率(E_p,以O_2计)最高可达4.33 kg/(kW·h);经测定,在养殖水池内各个取样点溶解氧分布均匀,溶解氧浓度同步增加。研究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曝气装置及其布置形式因省去动力循环能耗,曝气动力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纯氧曝气用于污泥高温好氧消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纯氧曝气高温好氧消化技术(TAD)处理污水厂污泥,并与传统空气曝气进行了对比,系统考察了纯氧曝气高温好氧消化反应器的运行性能.研究发现,通过合理调节纯氧曝气量来控制反应器内的溶解氧浓度,可以实现污泥的高温好氧消化,7 d后对VSS的去除率可达40%以上,达到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排放标准.纯氧曝气用于污泥高温好氧消化的氧气利用效率明显高于空气(<25%),最高可达80%.在达到同等污泥稳定化效率的情况下,纯氧曝气量远小于空气曝气量,由于尾气排放造成的能量损失较少,有利于反应器的保温.纯氧曝气速率过高会导致反应器内溶解氧的积累,而在高温条件下过高的溶解氧浓度(>15 mg/L)会对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3):226-229
为以曝气增氧方式的养殖系统(养殖平均体重为450 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密度为27kg/m3)设计了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即对水体溶解氧进行在线监测,对增氧设备进行自动控制。该监控系统是以覆膜溶解氧电极作为检测元件,用组态王软件设计在上位机中运行的监控系统完成在线检测,以PLC为下位机直接控制增氧气泵实现溶解氧控制功能。结果表明:该溶解氧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能直观地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养殖现场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并可以储存、打印、记录溶解氧的变化数值,为掌握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分析溶解氧产生变化的原因提供基础数据。对增氧设备进行控制,可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维持在适合鱼类生长的最佳范围内,减少了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了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曝气量对SBBR生物除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考察曝气量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除磷效果的影响,采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方式,通过控制好氧反应过程中的曝气量,研究了不同曝气量时SBBR的好氧吸磷效果,以及不同曝气量对生物膜脱落量的影响,并推导了生物除磷过程中生物膜内溶解氧的扩散模型。结果表明,曝气量是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满足生物膜内聚磷菌对氧的需求量,加快氧的传递速率,增加活性生物膜的厚度,加快聚磷菌的好氧吸磷速率,必须提高液相主体中溶解氧的含量。选择适宜的曝气量能够促进生物膜的脱落与更新,起到调控污泥龄的作用,从而增强生物除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可提式微孔曝气装置融合了微孔曝气器及可提式曝气装置的优点,不仅氧的利用率较高,又可以在曝气池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微孔曝气器提出水面进行检修和更换。可提式微孔曝气装置,主要包括曝气装置提升机、肘型回转接头和微孔曝气器三部分。并较好地解决了变速提升的特定轨迹、拉力点和机柄尺寸的优化选择等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5 000 m3/d处理规模的生产性示范工程条件下,开展了高压增氧系统提高待滤水溶解氧浓度、高压增氧系统与活性无烟煤滤池联用去除水源水中氨氮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压增氧系统的纯氧曝气效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将待滤水DO从6.3~6.6 mg/L提升至满足去除3~4 mg/L氨氮所需DO的总运行成本为0.040~0.049元/m3;当待滤水氨氮≤3.5 mg/L时,高压增氧系统与活性无烟煤滤池联用,能使滤后水中氨氮浓度降至国标限值(0.5 mg/L)以下。  相似文献   

7.
曝气设备的氧转移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失败的教训入手,深入分析了曝气设备各指标间的关系,区分了设备的效能指标与规格指标,探讨了曝气设备选择上的困惑,估算了曝气设备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了如下观点动力效率是曝气设备唯一的效能指标,应大力推广动力效率高的设备,坚决淘汰动力效率低的设备;充氧能力和氧转移效率是规格指标;在评价曝气设备性能、选择曝气设备类型时,氧转移效率不应考虑.  相似文献   

8.
AVS系统在A~2/O工艺稳定运行及节能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采用优化曝气流量控制系统(AVS)对二期工程原有的曝气系统进行改造,包括生物反应池好氧段溶解氧分区与设备布局改造、曝气管路系统改造和鼓风机控制改造,实现了曝气环节的大闭环控制,于2010年1月底完成。截至目前,该工程已稳定运行超过一年半时间,实现了对于好氧段溶解氧的精细控制(好氧段的溶解氧浓度维持在设定值的±0.5 mg/L以内)。微生物生化环境的稳定帮助技术人员实现了更为精细的调控,提高了出水水质;同时处理单位污水鼓风机的耗电量却显著降低,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的曝气模式对序批式生物膜法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续低氧(DO=0.9-1.1 mg/L)曝气模式相比,连续好氧(DO=2.5-3.2 mg/L)曝气模式可加速挂膜过程;在序批式运行期间,连续低氧模式较好氧/低氧模式的脱氮效率更高;以脱氮效能为衡量标准,采用连续低氧曝气模式进行挂膜、运行操作,更能促进生物膜内好氧、缺氧分区结构的稳定,更易于实现同时硝化反硝化或短程反硝化过程,提高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整前好氧池的曝气量,重点考察了多点交替进水阶式A2/O工艺的强化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前好氧池的曝气量宜控制在0.15 m3/h,此时前好氧池的DO浓度保持在1.0~1.3 mg/L的较低水平,增强了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提高了脱氮除磷效果。同时,降低前好氧池曝气量后,减少了反应池由好氧状态向缺氧状态转换的时间,延长了缺氧状态的有效时间,提高了缺氧反应效率,降低了运行能耗。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前好氧池DO浓度(稳定在0.6~0.8 mg/L)而对曝气量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1.
红色和黑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先锋颜色,在上个世纪它们代表着大胆不羁的意识形态和由革新方式表选的道德与文化信念所构成的艺术运动.这是那种能代表某种针对对象本质引发的潮流和张力的颜色,而白色代表用来罗列它们意义和内涵的虚无空间.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某公司工厂化养殖厂房的结构设计、施工及坍塌事故的现场调查情况,并根据现场检查结果进行了结构计算,进而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了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16.
Hospitable hospitals sounds like a contradiction, but architects are learning to design health-care facilities that alleviate stress for patients, families, and staff.  相似文献   

17.
18.
《Bautechnik》2006,83(8):583-583
  相似文献   

19.
20.
Messi P  Guerrieri E  Bondi M 《Water research》2002,36(13):3410-3415
The survival capacity of an Aeromonas hydrophila strain (named SB14) isolated from mineral water was investigated in an artificial mineral water microcosm. The bacterial count of this microorganism was compared with two strains of other species from aquatic environments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SD and Pseudomonas putida SSC) and a bacterium indicative of faecal pollution (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 Among the strains, all added to sterile Pyrex glass flasks (1 l) to yield a final bacterial count of about 5 x 10(6) CFU/ml, A. hydrophila SB14 showed a quite strong survival capacity (150 days), even though the Pseudomonas strains were better adapted to this habitat (more than 240 days). E. coli ATCC 25922 was the least well fitted to survive and was no longer detected after 70 days. When A. hydrophila SB14 was inoculated together with one or two of the above strains, its survival appeared to be dependent on interaction with other organisms. A marked decrease in survival by 30 days, possibly due to antagonistic interaction, was observed when this microorganism was associated with E. coli ATCC 25922, and an increase by 30 and 60 days, possibly due to commensalic interaction, was obtained when A. hydrophila SB14 was inoculated with P. fluorescens SSD or P. putida SSC,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