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6)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0、2、4、6、8、10、20、40、60、80、100 mg/L共11个亚硒酸钠处理组,定期监测不同处理组小球藻细胞密度、吸光度值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球藻初始细胞密度为1×106 cells/mL时,添加2、4 mg/L的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6~100 mg/L亚硒酸钠对小球藻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试验第7天时,6~10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藻细胞恢复生长,至第13天时藻细胞生长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20~100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小球藻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前7 d为负值,第9天开始恢复为正值;蛋白核小球藻含硒量随亚硒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质量浓度(2~4 mg/L)的亚硒酸钠能诱导小球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高质量浓度(20~100 mg/L)的亚硒酸钠则能够诱导藻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用40~100 mg/L亚硒酸钠处理蛋白核小球藻时,藻细胞出现三分裂、四分裂及细胞团的现象。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硒能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而高质量浓度硒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抗氧化酶对硒的敏感性不同,小球藻富硒培养时亚硒酸钠的适宜添加质量浓度为2~4 mg/L,且培养时间应控制在一个月内,以免藻体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4)
为了研究饵料种类及密度对透明溞Daphnia hyaline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沙角衣藻Chlamydomonas sajao 4种不同饵料(生物量均为7.5 mg/L),以及1.0×104、5.0×104、5.0×104、10.0×104、10.0×104、50.0×104、50.0×104、100.0×104、100.0×104 cells/mL 5种不同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分别培养北京密云水库透明溞,研究透明溞的寿命、生长、繁殖和种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蛋白核小球藻、双对栅藻、四尾栅藻和沙角衣藻培养的透明溞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310 2±0.025 0)、(0.292 3±0.030 6)、(0.292 9±0.031 7)、(0.252 1±0.018 9)ind./d,前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溞的寿命以双对栅藻最长,为(38.48±1.88)d,且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前发育期以小球藻最短,为(6.80±0.74)d,各试验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殖总量以四尾栅藻最高,为(70.27±5.34)ind.,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密度试验中,透明溞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随蛋白核小球藻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357 6±0.015 6)ind./d,净生殖率最大为(83.54±8.80) ind.;而寿命随饵料密度升高先略有增加,之后快速减少;产前发育期随饵料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透明溞规模化培养利用中,饵料藻类的选取和藻类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2)
为寻找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三角帆蚌稚蚌成活率,在水温(24±1)℃下分两个阶段测试了不同饵料和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的生长影响,第一阶段测试了两种底质(黄泥、黄泥加钙粉)和两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对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60 d阶段,投喂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2):97-98
采用响应面法(Box-Benhnken Design)对影响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ZJSX5003菌株产厚垣孢子的4个主要因素(黄豆饼粉-玉米粉用量,甘油添加量,装液量,初始pH)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考察了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厚垣孢子产量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基于统计学的回归方程,计算获得最佳发酵条件:大豆饼粉-玉米粉用量33.25g/L、甘油添加量8.86ml/L、装液量99.35ml/500ml、初始pH值3.26,此时预测的厚垣孢子产量为9.56×107个/ml。在此条件下,实际测得厚垣孢子产量为9.84×107个/ml。在此条件下,实际测得厚垣孢子产量为9.84×107个/ml,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7.07%,且比优化前提高了69.07%,进一步采用10L发酵罐进行适用性验证,厚垣孢子产量达到1.75×107个/ml,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7.07%,且比优化前提高了69.07%,进一步采用10L发酵罐进行适用性验证,厚垣孢子产量达到1.75×108个/ml,比摇瓶发酵的产量高,为木霉菌厚垣孢子菌剂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4)
为确定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人工苗种繁育中适宜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通过测定幼虫生长速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对饵料品种、配比及投喂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一饵料品种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饵料组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的体节幼虫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P<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球藻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17.24%±0.89%)显著高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和其他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是单一饵料投喂单环刺螠较好的开口饵料;混合饵料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和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中,体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但这两个混合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搭配投喂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21.72%±0.85%)显著高于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和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的混合饵料组幼虫整体培育效果最佳;进一步的饵料配比及投喂方式研究显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试验组,获得的幼虫变态率最高(24.73%±0.78%),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幼虫发育齐整度良好;饵料日投喂量结果显示,初孵担轮幼虫适宜的日投喂量为2×10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4~12×104~12×104 cells/mL。研究表明,单环刺螠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方案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4)
对小球藻Chlorococcum sp.和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nsis的回流式、气液加压气浮采收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子和综合因子试验,探讨了微藻液位高度、藻液流量、溶气压力和气体流量对微藻采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藻液位高度对小球藻和金藻采收效果的影响最显著;当微藻液位高度、藻液流量、溶气压力或气体流量分别为1.2 m、400 L/h、0.6 MPa或120 L/h时,微藻可获得较好的采收效果;小球藻Ⅰ、小球藻Ⅱ和金藻的最大采收率分别为60.3%、68.1%和65.4%。试验结果显示,在不改变藻液pH值和不添加絮凝剂的条件下,利用回流式、连续加压气浮技术对微藻进行采收,采收效果优于传统气浮采收。  相似文献   

7.
陈剑宁 《城镇供水》2023,(1):60-64+93
建立了浸入式固相微萃取(DI-SPME)-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和地表水中的苯胺。本文以正交表L16(45)设计了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对DI-SPME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由正交试验得到DI-SPME最优条件为:萃取量15mL、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25min、NaCl加入量0.60g、pH=8。方法在25min内有效分离并检测生活饮用水及地表水中的苯胺,在2.0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为0.33μg/L,实际水样加标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7.7%,加标回收率为83.2%~109.6%。检出限能够满足检测要求,适用于检测饮用水和地表水中的苯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4)
研究了不同盐度、pH和温度条件下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C12、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及假丝酵母菌Candidasp.对高浓度总氨氮(910 mg/L)和亚硝酸盐氮(110 mg/L)和亚硝酸盐氮(12 mg/L)净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荚膜红假单胞菌C12可在盐度为02 mg/L)净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荚膜红假单胞菌C12可在盐度为040、pH为740、pH为79、温度为259、温度为2537℃条件下的淡水、海水养殖中发挥高效净化亚硝酸盐氮的作用;枯草芽孢杆菌较适宜在盐度为037℃条件下的淡水、海水养殖中发挥高效净化亚硝酸盐氮的作用;枯草芽孢杆菌较适宜在盐度为020、pH为5.520、pH为5.58.5、温度为208.5、温度为2037℃条件下的水体中发挥净化总氨氮的作用;而假丝酵母菌净化总氨氮的较适宜条件为淡水、pH5.537℃条件下的水体中发挥净化总氨氮的作用;而假丝酵母菌净化总氨氮的较适宜条件为淡水、pH5.57.0、温度207.0、温度2030℃。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为推动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室内养殖,采用体质量为(6.26±1.68)g的岩虫进行了人工养殖方法(铺沙水槽和塑料箱)、养殖密度(50250条/m250条/m2)和饲料配方选择(藻粉、鱼粉和虾粉)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悬挂式养殖方法的养殖效果较好,养殖30 d后岩虫的成活率为88.6%;经过60 d的养殖,50、100条/m2)和饲料配方选择(藻粉、鱼粉和虾粉)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悬挂式养殖方法的养殖效果较好,养殖30 d后岩虫的成活率为88.6%;经过60 d的养殖,50、100条/m2密度组岩虫的成活率为86.7%,与150、200、250条/m2密度组岩虫的成活率为86.7%,与150、200、250条/m2密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132密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13125条/m125条/m2(7052(705750 g/m750 g/m2)是比较适合的岩虫室内人工养殖密度;饲料中添加动物蛋白30%2)是比较适合的岩虫室内人工养殖密度;饲料中添加动物蛋白30%70%或投喂新鲜卤虫可以满足岩虫的生长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岩虫的人工促熟及增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2)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养殖污水进行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栽培试验,探索小球藻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其生物量增殖的情况。结果表明:小球藻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NH+4-N和PO3-4-P;当NH+4-N浓度为2.06.0 mg/L时,去除率在90%以上,PO3-4-P浓度为0.590 mg/L时,去除率达94.6%;小球藻对NH+4-N和PO3-4-P的去除速率最大分别可达到2.657、0.445 mg/(L·d);当污水中NH+4-N浓度由0.8 mg/L升至10.0 mg/L时,培养72 h后小球藻细胞密度由1.33×107cells/mL增至2.61×107cells/mL;栽培期间,污水的pH为8.196.0 mg/L时,去除率在90%以上,PO3-4-P浓度为0.590 mg/L时,去除率达94.6%;小球藻对NH+4-N和PO3-4-P的去除速率最大分别可达到2.657、0.445 mg/(L·d);当污水中NH+4-N浓度由0.8 mg/L升至10.0 mg/L时,培养72 h后小球藻细胞密度由1.33×107cells/mL增至2.61×107cells/mL;栽培期间,污水的pH为8.199.74,适合于小球藻生长。研究表明,利用养殖污水栽培小球藻,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污水,还可以获得较大的藻细胞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