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日常家庭生活中不同卫生器具的用水行为,考察了不同节水技术的适用性,从增强节水意识、研发节水型卫生器具、构建用水评价指标体系、计费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节水的措施,有利于实现节水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水资源匮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课题。为了提高建筑物特别是现代城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的水循环效率,应强化建筑给排水的节能节水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的概念与主要组成部分,其次分析了基于节水节能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点,并从供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水循环与排水系统以及节水系统等方面介绍了建筑设计中的给水节水节能与排水节水节能,旨在推动建筑给排水设计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4.
当前城市绿化评价主要以绿化率、绿地率等二维指标为主,忽视了居民对绿化的三维空间感知。结合实地调研提炼出六类街道环境感知因子,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试验对街道"阔叶树比例"等3个街道空间环境变量进行研究,发现"舒适性感知"最能影响行人对街道环境的感受,而街道环境变量中,"墙面绿化"对于提高街道整体环境感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针对京津冀商业型街道增加"墙面绿化"提出了实施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深刻影响居民的空间行为和空间体验评价。本研究基于眼动行为实验范式,招募大学生受试者观看高、低活力的北京市区街景视频,并采集眼动数据和量表分数,利用图像语义分割和因果推断建模,探讨场所尺度的活力和个体尺度的人际信任两种因素对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场所活力与人际信任对环境恢复力、社会性视觉偏好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场所异质性;同时,对视觉行为的作用则具有场所同质性和协同性,场所与人格特质匹配时,视觉加工和搜索负担减弱,引发注意的兴趣点增多。本研究证实了人格和环境对于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对未来的街区个性化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虚拟博物馆设计中虚拟空间与建筑(物理)空间的隐喻关系,在微观层面解析虚拟和现实空间之间力的作用和能量的传递,从而分析参观者在虚拟空间和建筑(物理)空间中互动的内在逻辑;区分参观者沉浸与临场的空间临界面的形态;探索视觉感知参数对虚拟空间的映射在虚拟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隔震技术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成熟的抗震新技术在福建省已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对实际隔震工程项目的调研和技术分析,获取相关基础研究数据。调研和技术分析表明,隔震技术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不易推广,需要政府政策给予支持和引导。结合现存问题和政策制度,从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这两个角度提出推广应用政策建议:(一)明晰强制应用的建筑类别,完善隔震技术应用的相关法规规章;(二)设立建筑隔震技术应用专项资金、建筑隔震技术应用税收优惠、建筑隔震技术应用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综合节水技术开发与示范”共设立5个课题:课题1、城市综合节水规划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课题2、城市供水厂综合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3、城市供水管网系统漏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4、城市供水用户端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5、城市综合节水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其中课题4“城市供水用户端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承担单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1)
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以一种电影文化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相似文献   

10.
刘雨潇  张建国 《园林》2021,(1):88-92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文本分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够反映游客对景区的真实感知.文章以携程、大众点评等重要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为对象,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高频词汇进行分类和语义网络图绘制,对神龙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行为和形象感知进行研究,为相似景区的管理和发展思路提供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前往景区主...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107-109
进入21世纪,一系列新的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逐渐颠覆了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产品差异化的追求日益增长,产品的制造模式由单纯的标准化向着更多元化的个性设计方向发展。而3D打印技术就是解决大批量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矛盾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为满足人们对居室空间室内设计的新要求,运用3D打印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创新,利用计算机科学优势,努力为人们创造出舒适、高效、经济、节能的居室空间室内环境,以此为依据探索居室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建筑业是每一个建筑人的梦想。该文从混凝土3D打印机、3D打印混凝土材料两大主要部分出发对3D打印混凝土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自行设计并制作了一台混凝土3D打印机,开发出了适用于3D打印的混凝土材料,并打印出了混凝土实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应用已由工业领域扩展到建筑领域,出现了以选择性沉积打印技术为基础的"轮廓工艺",以及以选择性黏合打印技术为基础的"黏结工艺"。通过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的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体系相结合,提出一种新型的3D打印体系——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体系。将该体系的材料强度与传统砌块进行对比,并根据现有规范计算分析了以该体系建造的示范工程,论证了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3D打印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为驱动源,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空间形态的快速成型技术。首先介绍了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3D打印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分析3D打印技术在工程建造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最后讨论了目前3D打印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3D打印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其实质是增材制造技术。该文对3D建筑打印相关文献资料和实例进行梳理、汇总,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了目前主流的3D建筑打印工艺方法与特点。其中,D-Shape打印工艺以细骨料和胶凝料为打印材料,形成特定形状且坚固的石质建筑物;轮廓工艺(Contour Crafting)以混凝土为打印材料,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施工方法来构建整个房屋;尼龙纤维激光烧结工艺(Softkill Design)则以骨骼架构为原型,以纤维尼龙为材料制作所有的部件。若在这些技术研究基础上,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新的低成本的3D打印方法体系,将有助于解决全球住房危机和节约能源、环保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动化生产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广泛,但是在建筑业却发展缓慢。近年来发展迅猛的3D打印技术使打印建筑物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建筑建造自动化。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建造技术——3D打印建筑技术,重点介绍了"轮廓工艺"和"D-Shape"。新型的建造技术催生出新型建造逻辑、新型结构形式和新型建筑材料,它将广泛而深入地影响设计和建造的每个环节,颠覆传统的建筑行业。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要格外关注3D打印建筑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合物在不同剪切速率下对3D打印建筑砂浆表观黏度的影响,同时还对3D打印建筑砂浆的触变性、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掺保塑剂(HMC)会对3D打印建筑砂浆的表观黏度、触变性、塑性黏度和屈服应力产生较大的影响;HMC与塑化剂(KHC)复掺、乳胶粉(FX)与KHC复掺以及HMC、KHC、FX复掺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复掺HMC、KHC、FX的砂浆在适当掺量下,可取得良好的3D打印性能.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6)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各种高精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了重大改变,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3D打印技术能够打印出传统打印技术难以打印的物件,其中金属零件3D打印技术作为整个3D打印体系中的前沿技术,有着极其客观的发展前景。基于此,文章将针对金属零件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行提出的表征水下3D打印建筑砂浆(3DPBM)性能的方法,研究了抗分散剂——聚丙烯酰胺(PAM)、纤维素醚(HM)和自制复合抗分散剂(UAD)对水下3DPBM工作性能、抗分散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AM制备水下打印砂浆时,易使砂浆团聚,连续性较差,难以泵送挤出,无法满足水陆打印要求;HM和UAD可以增强打印砂浆的水下抗分散性能,进行水下打印,且掺加UAD的3DPBM的水下堆积性能显著优于掺加HM的3DPBM;掺加适量PAM、HM和UAD均可提高3DPBM的水陆强度比,但HM掺量过大时,3DPBM的水陆强度比反而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