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9,(32):255-256
词汇的产生至消亡与社会生活变迁、人文情怀、人们的认知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的产生与流行是社会物质文化丰富,认知多元化、审美取向多样化的结果。与传统颜色词语相比,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在语义方面有诸多特点,主要体现在语义的内隐性、语义的主观性与模糊性、语义的指向性这三个方面;而化妆品新兴颜色词语作为颜色词系统中的新词语,又拥有传统颜色词语无法比拟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增添颜色词的表色方式、能起到导向性作用、体现对人的关怀以及对自然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2)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的同时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以"小姐"一词为例分析了其古今意义、范围变化,进而讨论了社会文化变迁对一个名族语言文化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网友们借助网络相互交流思想,直接目的就是放松心情,于是他们使用的一些新词语也就必然带有幽默效果。而且他们竟然给动物人名般的名称,典型的例子是网络新词语"朱坚强"、"章鱼哥"和"鳄鱼哥"的运用。这样使得常规的形式负荷了超常规的内容后,人们心理的能量突然释放、莞尔一笑,产生了幽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1)
新词的产生往往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完成的,当旧有的词语无法准确表达某一社会现象和事物的时候,新词语就会必然产生。本文举出了2014年一些新词语,进而分析新词语的特点,再表明作者对于新词语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6):245-246
色彩词又称颜色词、色彩描写词、色泽词等,是用来形容颜色的词语,属于语言学的范畴。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对色彩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并随之产生了多种表示色彩的词。在汉语里,存在着大量记录色彩的符号—色彩词。色彩词作为一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通过对汉语色彩词文化记忆的探析,可以探究色彩词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人们文化素养和理解运用汉语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色彩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认知,并进一步促进色彩词的研究。近十年来,色彩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将色彩词与文化、性格、心理等联系起来研究,由此可见,对色彩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将其深入到了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
网络时代,新词语的产生不仅记录了社会生活变化的瞬间,更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词语的传播现状和现状成因;其次探究了新词语中所反映出的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趋势;最后指出了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新词语背景下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为新形势下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政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周静 《建造师》2010,(7):236-237
从汉语新词语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词语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变迁的印迹。本文以2007年汉语新词语为例,从新词语反映文化变迁和走向和新词语中体现的消极文化两个方面来论述汉语新词语折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纳西族史诗《黑白战争》作为东巴叙事传统依存于地方知识体系中,随社会文化发展,其文化身份经历相应转变,在不同时段分别以"史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在纳西族文化传统中得到凸显,成为纳西族民间叙事传统的代表。《黑白战争》在纳西族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变迁,是在现代社会文化变迁中文化主体参与重构的文化再生产实践,更是文化主体在多种资本博弈下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9)
大众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期为广大社会成员消费的文化,流行语正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形象写照,本文以流行语"正能量"一词为例分析了流行语的成因、特性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正能量"的解读,剖析出当今人民大众心理状态及情感需求,"正能量"对大众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流行语"正能量"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0)
对"水军"一词的产生,意义与用途进行介绍,这是一个网络新词,"水军"是被雇来在网络上发帖、回帖,对网络进行灌水的人的统称,他们使用的这种方法是网络营销的新手段。像"水军"这样的新造词产生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用新的词来描述新事物;二是民族间交流的原因,民族间语言的交互使各语言都产生新的词汇;三是因为人们的从众心理,这是让新造词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前提条件。我们对于新造词应该采取顺应其自然发展规律,去伪存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三月,春风送暖,人们沉浸在“两会”召开的喜悦中。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不小,但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紧迫任务”的时候,我坐在会场,心情异常激动。它说明,早在13年前国家建材局提出的中国建材工业要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也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想……  相似文献   

12.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多少让世界刮目相看。但20多年的建设并非叫好声一片!相反,越来越多的专家甚至老百姓都提出了许多异议: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立交桥、宽马路、大广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住宅设施》2009,(8):32-32
8点15分,方太的上班时间,展厅接待主管谷陶已经在忙忙碌碌的做接待准备。今天的来宾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油烟机分会一行,共四十人,几乎网罗了全国的厨电知名企业精英人员,更不乏国内排得上名的厨电巨头。谷陶介绍,今天总共要接待五批客人,这是今天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徐工新疆地区代理商伟业公司的会客室里,我见到了第一位采访对象——徐老板。憨憨的体型,黑黑的皮肤,浑身上下透着一种朴实,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聊起来之后,我渐渐发现徐老板朴实、率真之外更透着一种睿智。从做生意上来讲,他绝对是个有想法的人。十几年前,徐老板凑钱买了几台平板车,  相似文献   

18.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建筑文明是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文明的外在形式;建筑文明尺度对建筑文化品位的内在制约,建筑文明的价值转换,充实为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全球化文明散布引发的建筑文化增熵及抗衡文化增熵的三种“负熵流”。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朽木不可雕也。"然而,一根根残根枯木,到了艺术家手里,经他们随形赋意,巧施雕凿,再着点睛之笔,就成为一件件有生命的工艺品。艺术家以高超的创造技巧,把天然美和人工美结合起来,巧夺天工,相映生辉,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