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2,(5)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5):366-371
依据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获量和海水表层温度等环境数据,研究了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及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具有纬向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10°S两侧和25~3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5.8℃,中位数为27.0℃,多数渔场区平均海水表层温度为22~29℃;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分布偏向高温区,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分布变化一致,温度为17~18℃的海域渔场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最高;不同温度下总渔获量分布呈双峰型,分别为20℃和29℃附近海域;捕捞群体在高温海域(≥24℃)和低温海域(<24℃)有所不同,高温海域长鳍金枪鱼的个体相对较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南方涛动指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4)
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小黄鱼不同年份秋季HSI的分布,得出32°N33°N、122°30′33°N、122°30′123°30′E海域范围内小黄鱼的HSI值较高(HSI>0.5),比较适合小黄鱼索饵栖息,而在30°N以南、125°E以东海域HSI指数值较低(HSI<0.5),不太适合其索饵栖息。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8)
根据2009年5月、8月、10月对山东半岛沿岸浮游动物特征的调查资料,对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浮游动物种类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夏季丰度远高于春、秋季。山东半岛沿岸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大;优势度指数Y随着季节变化逐渐降低;均匀度指数J先增加后降低,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三季均匀度指数值介于0.43-0.7。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值除个别区域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余海域均处于较丰富丰富。  相似文献   

5.
《园林》1998,(4)
(一)冬季扦插繁殖的优点观赏植物扦插繁殖,一般在春、夏、秋季进行,在冬季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进行。实践表明,观赏植物于冬季扦插繁殖,比春插、夏插、秋插更具备一些有利条件:(1)冬季气温低,对一些须经低温处理才能较快生根的植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3)
为揭示三门湾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特征现状及变化情况,于2018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并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ABC曲线、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生态位宽度和营养级结构等方法,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渔业生物种类数最多(84种),冬季最少(42种);春、夏、秋、冬4个季节渔业生物优势种种数依次为3、6、6、2种;夏季渔业生物的数量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为最大,而冬季均为最小;秋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大,冬季最小;秋季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最大,冬季最小;夏季丰富度指数平均值最大,冬季最小;ABC曲线分析显示,2018年4个季节渔业生物群落均受到中度干扰;群落结构分析显示,渔业生物群落季节间差异较大,渔业生物的生态位宽度值在不同季节中存在较大差异;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总体呈现第三营养级种类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均占较大优势,第二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种类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相对较少,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弱化。研究表明,三门湾海域渔业生物种类数虽有一定恢复,但渔业资源衰退情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今后需加强对该海域渔业资源与海洋生态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
为研究西非沿海不同季节海洋环境因素对欧洲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渔场形成的影响,基于Logistic模型,利用2007—2011年中国渔船在西非沿海捕捞欧洲沙丁鱼的渔业数据和网络获取的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和海面高度异常(SSHA)],构建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欧洲沙丁鱼渔场与环境因素关系的模型,利用逐步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并对最优回归模型进行评价,最后利用该模型对4个季节影响欧洲沙丁鱼出现的各个环境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欧洲沙丁鱼的出现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4个季节中环境因素对欧洲沙丁鱼出现有着不同的作用,即春季影响欧洲沙丁鱼出现的显著因子为SST和SSHA,夏季为Chl和SSHA,秋季为SST,冬季则为SSHA。该研究结果对欧洲沙丁鱼渔场形成机制分析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2)
为研究西非沿海不同季节海洋环境因素对欧洲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渔场形成的影响,基于Logistic模型,利用2007—2011年中国渔船在西非沿海捕捞欧洲沙丁鱼的渔业数据和网络获取的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和海面高度异常(SSHA)],构建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欧洲沙丁鱼渔场与环境因素关系的模型,利用逐步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并对最优回归模型进行评价,最后利用该模型对4个季节影响欧洲沙丁鱼出现的各个环境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欧洲沙丁鱼的出现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4个季节中环境因素对欧洲沙丁鱼出现有着不同的作用,即春季影响欧洲沙丁鱼出现的显著因子为SST和SSHA,夏季为Chl和SSHA,秋季为SST,冬季则为SSHA。该研究结果对欧洲沙丁鱼渔场形成机制分析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6)
为分析鱼山渔场披山海域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8月在鱼山渔场披山海域进行底拖网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15个站位资料,定量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水文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虾类15种,隶属于8科11属,其中优势种为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uponicus共7种;不同季节的虾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其中以秋季的虾类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优势种种类数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不同季节渔获种类的水深分布有较大差异,虾类种类以510 m水深带分布较多,小于5 m水深带较少;多样性指数冬季低于其他季节,其中小于5 m水深带较高,1010 m水深带分布较多,小于5 m水深带较少;多样性指数冬季低于其他季节,其中小于5 m水深带较高,1015 m水深带较低,虾类多样性指数随水深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研究表明,水深、底层水温、表层盐度、底层盐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调查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6)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是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捕获鱼种之一,为了开展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及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11.34%,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时间(周),贡献率为6.35%;该渔场全年均可作业,5—7月CPUE值高于1—3月和10—12月,其中5月中旬—7月下旬为鱼汛盛期;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10°S30°S、162°E30°S、162°E174°E的海域范围内;中心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6.0174°E的海域范围内;中心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6.029.5℃,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229.5℃,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20.05 mg/m0.05 mg/m3,最适SSHA范围为03,最适SSHA范围为020 cm。研究表明,影响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时间(周)、纬度、SST、经度、SSHA和Ch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