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6)
家族叙事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种创作潮流,大多数研究者的焦点多集中于巴金、老舍、张爱玲以及路翎等人的家族小说上,对于曹禺的剧作中家族叙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雷雨》、《北京人》为例,从叙事模式、人物类型、家族情感三个方面探讨曹禺剧作中的家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7-9
田本相的《曹禺传》从戏剧史这样的专业角度考察了曹禺作品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成功的原因。首先,田本相以戏剧理论家的专业眼光考察了曹禺《雷雨》、《日出》、《家》、《北京人》的成就;其次,田本相明确指出,曹禺创作的成功与曾一度活跃于南开大学的戏剧家张彭春的培养有密切关系。曹禺的戏剧成就是中国戏剧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9)
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特立独行且能与世界文学接轨的重要作家,堪称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异数。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小说集有着不同的叙事指向。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9):20-22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被称作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在作品中曹禺塑造了各有不幸却异常饱满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渴望反抗却有心无力的悲惨下场。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时代的局限性、戏剧的冲突性、性格的多重性探讨《雷雨》中形成女性人物形象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赖德霖 《建筑师》2024,(2):125-131
以林徽因在28岁时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平郊建筑杂录》两篇文章作为依据,本文试图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揭示这位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者思想中若干“关键词”,即核心概念与近代欧美盛行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美学的关联。其旨有三:一是概括林的建筑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她的思想探讨西方建筑美学话语对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概念体系建构的影响;三是透过她对维特鲁威和拉斯金这两位西方建筑美学代表人物思想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质疑,揭示其美学理念所具有的中国立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4)
四幕话剧《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作,得到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喜爱,焕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笔者从当代视角,在强烈的戏剧氛围、激烈的戏剧冲突、深刻的主题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全球化既影响着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多元,也促使人力资源的台理流动。“海归”作为这种潮流中的一种现象.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历史上文化经济等的交流融合其实就没有间断过.这些交流催生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20年的飞速发展,就是开放交流的结果。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开始吸引全球建筑师的眼球.包括一批“海归”的建筑师。他们有着良好的海外教育背景.部分还有境外公司实践的经历.同时在资源信息方面占有优势.已迅速成为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的活力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8)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堪称日本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本文旨在探讨林译本《源氏物语》中对于和歌的楚辞体翻译的艺术特色,通过比较楚辞体与《源氏物语》中的和歌在形式,语言,音乐性,美学思想上的相似性,归纳出《源氏物语》林译本独特而定和歌翻译风格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