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8,(4)
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改革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方向。《道德与法制》课中,社会生活是其源泉,唯有回归社会生活实施教学,才能够焕发出道德与法制的活力。道德与法制教学要改革"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试图将生活知识与课程知识相融合,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9)
生活化教学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让课堂上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的建构。多年来,这一教育理念已经在各类学校以及各个学科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教育理念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所以该课程的教育理念更应该紧跟教育形势,在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27-31
美感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维度。将民国初期以来我国小学音乐与美术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关于美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了我国小学美育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六个主要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从美育课程的内涵上看,表现出从"元美育"到"小美育"再到"大美育"的过程;在美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上,经历了从儿童的一般素养、个别学生的特长到全民必备素养的定位;就课程立场而言,经历了从儿童本位、社会本位发展到"立体化课程取向"。美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启示我们:要超越狭隘的以美的知识与技能为主旨的小美育,走向关注美的素养的大美育;超越艺术学科育美的定位,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美育格局;超越特长本位的美育课程定位,回归"全人化取向"的美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3)
生活德育理论作为新课改的指导理论之一为德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生活德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以及实践操作不当,呈现出德育课程理念和实践上的两难境地。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上的人文主义取向与价值目标虚化;课程内容的经验论转向与知识陷阱以及课程活动的交互多样性与实践形式化。这需要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学理与德育课程实践重新思考以及整合,通过课程理念的生活化回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继续探索有弹性的真实活动形式,推动德育课程生活化的切实转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6)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来源,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体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认同知识;进行信念教学,促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践行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7)
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本身就源于生活,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用教材中的理论解释身边的事例,用身边的事例印证所学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7):3-5
观照当下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走向"学习为本"的趋势越来越凸显。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与专业成长的进步,主题有回归学习的教育再概念化,建构学习为本的课程哲学,优化网络化学习环境,研制读者为本教材,开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学习为本的评估体系,深化学习取向的教师有效专业发展,培育学教取向的校长领导力以及创造学习为本的课目教育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
手工课程的价值定位有三种不同的取向:"一般陶冶"的课程价值取向、"实用陶冶"的课程价值取向和"生产陶冶"的课程价值取向。要使手工的多重课程功能得以发挥,在小学阶段进行手工校本课程开发时,需要超越把手工课程视作"艺术课"或"劳动课"的性质定位,把手工课程的性质定位于"综合性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需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程内容构建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文化三者有机整合,以多样课型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实施效果,同时需基于教学环节进行全程性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113-119
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心理学类课程在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上具有奠基作用。通过对中美6所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状况从开设院系、课程学时、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心理学素养课程设置应考虑如下几方面:课程性质的应用取向——基于小学教育场中心理学素养提升;课程学时的效能取向——基于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融合与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取向——基于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模块化设计;课程组织的案例取向——基于真实教育情境的情境化学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3)
在现在的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更加强调对小学生品行道德的培养,更加强调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效开展课堂教学,让教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并把这种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之中。文章聚焦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探索,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来自生活,并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将课本内容生活化、将授课方式生活化、将课后回顾生活化,真正实现生活化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