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22,(2)
为了进一步研究杂交鳢的经济性状和杂交优势,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a、乌斑鳢C.argus♀×C.maculata♂和斑乌鳢C.maculata♀×C.argus♂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了其肌肉品质。结果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斑乌鳢平均含肉率分别为68.24%、71.34%、70.71%、70.18%;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粗蛋白质含量为20.6%21.4%,粗灰分含量为1.2%21.4%,粗灰分含量为1.2%1.5%,水分含量为76.1%1.5%,水分含量为76.1%76.7%,脂肪含量<1.7%;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40%76.7%,脂肪含量<1.7%;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40%49.65%,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35%49.65%,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35%38.87%,其中乌斑鳢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研究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乌斑鳢蛋白质营养水平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相当,但其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所体现的肌肉品质则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3)
以体质量为(72.51±1.46)g的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hanna argus♂)为试验对象,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5.0%、7.5%、10.0%)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新鲜浆液配制的试验饲料进行投喂,养殖试验共进行100 d,研究赤子爱胜蚓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鳢血液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蚯蚓组杂交鳢的红细胞数(RBC)最多,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红细胞数最少;杂交鳢的白细胞数量(WBC)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蚯蚓的各组杂交鳢血清总蛋白含量(TP)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血清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0.0%蚯蚓组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血清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随着蚯蚓添加量的增加出现波动,7.5%蚯蚓组3种酶活性均最高,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7.5%和10.0%赤子爱胜蚓的新鲜浆液,能提高杂交鳢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提高血清中的LZM、ACP、AKP、SOD和PO活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以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北方大连养殖群体(N)和南方莆田养殖群体(S)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NN(N♀×N♂)、SS(S♀×S♂)、NS(N♀×S♂)和SN(S♀×N♂)4个试验组,比较了自交与杂交F1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与存活,研究了蛤仔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效应。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在幼虫期NS组和SN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分别为11.23%和-6.05%,双亲生长优势为2.12%,正交组NS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反交组SN表现出杂种劣势;在稚贝期,正反交组都表现出杂种优势,NS组和SN组的单亲生长优势分别为24.89%和15.12%,双亲生长优势为19.9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杂交F1的存活性状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蛤仔南北方群体杂交育种的方法,可有效地改良蛤仔的生长性状,并为蛤仔速生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
为培育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新品系,选择差异较大的两代自交家系进行家系内自繁和家系间杂交的试验,建立了三疣梭子蟹近交系和杂交系,并比较了其繁殖性能和子一代早期生长与存活的情况。三疣梭子蟹A家系为自交F6,B家系为自交F3,均为基因纯化程度不同的两个家系,试验设计自交组F66(A♀×A♂)、F33(B♀×B♂)和杂交组F63(A♀×B♂)、F36(B♀×A♂)4个试验组。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自交组亲蟹的抱卵量、排幼量和单位体质量抱卵量均比两个杂交组大,且均显著高于F63组(P<0.05),而自交组的单位体质量排幼量和孵化率也均比杂交组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繁殖性能上,杂交组并未表现出杂种优势。幼蟹的早期生长和存活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使Ⅱ期幼蟹至Ⅴ期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杂交组(F63和F36)在早期生长阶段相对于自交组(F66和F33),体质量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4.38%25.05%,全甲宽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5.57%25.05%,全甲宽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5.57%10.27%,体质量和全甲宽的增长速度各组均为F63>F66>F36>F33,其中F36组相对于F33组各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大于F63组相对于F66组的杂种优势;杂交组存活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2.49%10.27%,体质量和全甲宽的增长速度各组均为F63>F66>F36>F33,其中F36组相对于F33组各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大于F63组相对于F66组的杂种优势;杂交组存活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2.49%36.67%,其中F63组相对于F66组存活的杂种优势明显大于F36相对于F33组的杂种优势。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杂交组在繁殖性能方面虽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在早期生长和存活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杂种优势,这可为进一步开展三疣梭子蟹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5)
为探究鳢肠道微生物与鳢健康养殖间的关系,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环境中成年健康乌斑杂交鳢Channa argus♀×Channa maculata♂(体质量100~150 g)及野生斑鳢(体质量50~100 g)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测序及信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珠海斗门DM,佛山南海BRCT、BRSNC,佛山顺德杏坛XT,阳江YJ)鳢肠道内容物共31个样品间OTU数具有一定差别,总数达585,表明不同环境下鳢肠道内容物中优势菌群较为丰富;采集的样品中优势菌群主要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梭菌属Clostridium、微杆菌Microbacterium、弧菌属Vibrio、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等,其中,梭菌属、红球菌属在所有样品中均存在,但不同环境所占的比例不同;热图分析显示,鳢肠道微生物群落中还包含变形杆菌属Prote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等其他菌属,但占比不高,说明菌群数量不多;PCA分析显示,人工养殖杂交鳢(DM、BRCT、BRSIVC、XT)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接近,但与野生鳢(YJ)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相同环境下鳢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群落菌属有所相似,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鳢肠道微生物类群数量和优势菌群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2)
为研究土池和高位铺膜池两种养殖模式下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maculata argus♂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土池养殖的健康杂交鳢(体质量为1 140.67 g±45.88 g)和高位铺膜池养殖的健康杂交鳢(体质量为1 130.00 g±96.27 g)肠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土池设置3个重复组,分别记为abce123、abce124和abce125,高位铺膜池设置3个重复组,分别记为abce126、abce127和abce128。结果表明:高位铺膜池的水温、pH与土池无显著性差异,但总氨氮、亚硝酸氮和总碱度等明显低于土池;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鳢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土池养殖杂交鳢肠道中细菌多样性远高于高位铺膜池;在门水平上,土池杂交鳢肠道样品abce123中变形菌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门类,样品abce124、abce125中分别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所占比例最高,而高位铺膜池3个肠道样品中均以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所占比例最高;在属水平上,土池abce123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均为未知细菌属类,abce124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按丰度依次为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支原体属Mycoplasma、食酸菌属Acidovorax、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abce125肠道样品中优势细菌属类按丰度依次为金黄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食酸菌属、支原体属和鲸杆菌属,而高位铺膜池3个样品中均以鲸杆菌属为主,占95%以上。研究表明,土池和高位铺膜池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杂交鳢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差异较大,其结果可为今后杂交鳢的养殖模式选择和微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5)
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Si)和光棘球海胆S.nudus(Sn)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通过对自繁后代(Si♀×Si♂、Sn♀×Sn♂)和杂交子代(Si♀×Sn♂、Sn♀×Si♂)的幼体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幼体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并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对自繁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各幼体时期的畸形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海胆的受精率均显著低于自繁海胆(P<0.05),Si♀×Sn♂杂交海胆在18℃时的孵化率与自繁海胆无显著性差异(P>0.05);Si♀×Sn♂杂交海胆幼体形态融合了两种自繁幼体的特征;温度对光棘球海胆自繁和杂交海胆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间球海胆在22℃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而光棘球海胆的最适受精和孵化温度为18℃,Si♀×Sn♂杂交海胆最适受精温度为22℃,而最适孵化温度为18℃;温度对海胆幼体发育的畸形率和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3种海胆幼体的最适生长水温均为18℃,Si♀×Sn♂杂交海胆在四腕幼体时期的畸形率最低,体长最小,除在八腕幼体时期畸形率最高外,在六腕幼体和八腕幼体时期的畸形率和生长性状均是介于自繁幼体之间。研究表明,Si♀×Sn♂杂交海胆在胚胎发育早期具有母本的热耐受性和生长劣势,但是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母性效应逐渐减弱,其在生长方面逐渐体现出父本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2)
为选育出适合北方海域环境、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良种,以菲律宾蛤仔(以下简称蛤仔)中国莱州群体(C)与朝鲜新义州(K)群体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2个自繁群体CC(C♀×C♂)和KK(K♀×K♂)、1个正交群体CK(C♀×K♂)和1个反交群体KC(K♀×C♂)。结果表明:CC组受精率最高,为(96.23±1.67)%,CK组受精率最低,为(88.80±1.84)%;CC组孵化率最高,为(86.80±0.78)%,KC组孵化率最低,为(72.05±0.82)%;在幼虫期,生长和存活总体表现为杂种劣势,壳长和壳高在15日龄时由大至小依次为CC>CK>KK>KC,15日龄时CK组存活率为(33.00±3.51)%,KC组存活率为(13.40±4.45)%;在稚贝期,生长和存活表现出杂种优势,壳长90日龄和壳高120日龄生长的杂交优势分别达到最大,分别为16.91%和12.53%,120日龄时KC组存活率最高,为(79.82±1.02)%,KK组存活率最低,为(65.51±1.58)%;在45、90和120日龄,C群体父母本的壳长、壳高都具有正向的一般配合力(GCA),说明中国莱州群体可作为优良亲本与其他群体组配;KC组的特殊配合力(SCA)在90和120日龄后逐渐大于CK组。研究表明,以中国莱州群体为父本与朝鲜新义州群体为母本杂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利用湖北鄂州梁子湖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T)、浙江钱塘江原种场的三角鲂Magalobrama terminalis(S)、四川泸州龙溪河的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H)、广东西江肇庆的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G)野生亲鱼进行多种杂交组合与自交,所有杂交与自交组合为T♀×T♂、T♀×H♂、T♀×S♂、T♀×G♂、S♀×S♂、S♀×T♂、S♀×G♂、H♀×H♂、H♀×T♂,将各组合受精卵在室内同一水泥池不同孵化桶内孵化,并将各组合子代培育45日龄。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均相对较高,初步证明鲂属种间杂交具有可行性;团头鲂与厚颌鲂正反交子代除体高杂种优势不明显外,体长与体质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团头鲂与三角鲂正反交子代的体长、体质量、体高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因广东鲂母本催产失败,团头鲂与广东鲂正反交以及三角鲂与广东鲂正反交子代是否有杂种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6)
为探明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Si)与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Ac)种间杂交的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规律,对中间球海胆和紫海胆进行种间杂交,检测了不同水温和精子种类对海胆受精卵卵径、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并对自繁和杂交海胆幼体发育时间和体长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受精前中间球海胆卵径(86.64μm±4.21μm)极显著小于紫海胆(95.62μm±3.80μm)(P<0.01);在21℃和24℃下,自交组Si♀×Si♂受精卵卵径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杂交组Si♀×Ac♂(P<0.05或P<0.01),而杂交组Ac♀×Si♂和自交组Ac♀×Ac♂受精卵卵径则不受水温(24℃和26℃)的影响;相同温度下,种间杂交受精率均极显著低于自繁受精率(P<0.01),Si♀×Si♂组(或Si♀×Ac♂组)受精率在21℃和24℃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杂交组Ac♀×Si♂在26℃下的受精率极显著高于24℃下(分别为38.91%±8.25%和0.79%±1.11%)(P<0.01);杂交组Si♀×Ac♂在21℃下的孵化率(87.96%±4.18%)极显著低于自交组Si♀×Si♂(99.64%±0.81%)(P<0.01),而在24℃下,这两组海胆均不能孵化,杂交组Ac♀×Si♂在24℃下的孵化率(9.32%±4.33%)极显著低于自交组Ac♀×Ac♂(100%)(P<0.01),而在26℃下则不能孵化;Ac♀×Ac♂组和Ac♀×Si♂组在24℃下经5 d即可发育至八腕幼体,Si♀×Ac♂组在21℃下经9 d发育至八腕幼体,Si♀×Si♂在21℃下经12 d发育至八腕幼体。研究表明,杂交组Si♀×Ac♂适宜在24℃下受精,21℃下孵化,而杂交组Ac♀×Si♂则适宜在26℃下受精,24℃下孵化,杂交组Ac♀×Si♂可能更具备高温耐受能力,可作为耐高温品种培育的重点材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3)
利用磁珠富集法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方法分离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共获得阳性克隆1 200个,从中挑选466个进行测序,得到400个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占86.6%)。结果表明:完美型微卫星座位325个,占76.11%;非完美型微卫星座位75个,占17.57%;复合型微卫星座位27个,占6.32%。在得到的微卫星序列中,重复单元除CAG/GTC外,还观察到二碱基重复单元。根据侧翼序列设计引物139对,选择合成50对,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结果有27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目的条带,19对引物在黑龙江群体、山东群体乌鳢的DNA样本中表现出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2,(6)
从患病斑鳢Channa maculata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FS20100810),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该菌株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无芽孢,无荚膜,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七叶苷,氧化酶反应、接触酶反应、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该菌株对斑鳢的半致死浓度为6.83×105 cfu/mL。16S rRNA基因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同源性为9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氧氟沙星、菌必治、先锋噻肟等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中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耐药。通过对人工感染的斑鳢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鳃、心肌、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2)
从患内脏白点病的斑鳢Channa maculata肝、脾、肾组织中分离并筛选出一株致病菌GC1,对该病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均符合舒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的特性。以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该菌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长约1 502 bp。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舒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株具有极强的致病力,LD50为104.5CFU/mL。29种药物筛选结果显示:该菌对菌必治、先锋必、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先锋V、萘啶酸、四环素、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1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杆菌肽、苯唑青霉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5)
为探究乌鳢Channa argus烂身病的病因及患病乌鳢的体表组织病理学变化,从广东中山某养殖场患烂身病乌鳢病灶处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S20200317,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16S rRNA及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检测了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最后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分离菌株为导致乌鳢烂身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烂身处的肌肉组织出现了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LB琼脂培养平板培养结果显示,该菌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菌株ZS20200317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一致性高达98.5%;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的赖氨酸脱羧酶、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和VP等生理生化反应为阳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沙星等2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羧苄西林、青霉素G、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7种药物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乌鳢死亡。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广东中山地区乌鳢烂身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乌鳢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5)
为了解不同饲料类型和放养密度对体质量(136.62±5.34)g的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围隔养殖试验法,研究了3种放养密度(15 000、30 000、45 000 ind./hm2)和2种饲料类型(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对乌鳢生长性能、生物学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放养密度对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投喂组乌鳢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冰鲜鱼投喂组(P<0.05),放养密度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饵料类型与放养密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类型、放养密度对乌鳢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试验组乌鳢肌肉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肌肉蛋白质品质优于投喂冰鲜鱼的乌鳢,且以低密度养殖时最佳;脂肪酸分析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鱼(P<0.05),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低于投喂冰鲜鱼组(P<0.05);投喂冰鲜鱼相对于投喂配合饲料,可提高养殖乌鳢生长性能,改善生物学性状,降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对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种放养密度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配制饲料时可参考冰鲜鱼的营养成分,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以提升养殖乌鳢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5)
为了解不同饲料类型和放养密度对体质量(136.62±5.34)g的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围隔养殖试验法,研究了3种放养密度(15 000、30 000、45 000 ind./hm2)和2种饲料类型(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对乌鳢生长性能、生物学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放养密度对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投喂组乌鳢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冰鲜鱼投喂组(P<0.05),放养密度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饵料类型与放养密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类型、放养密度对乌鳢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试验组乌鳢肌肉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肌肉蛋白质品质优于投喂冰鲜鱼的乌鳢,且以低密度养殖时最佳;脂肪酸分析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鱼(P<0.05),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低于投喂冰鲜鱼组(P<0.05);投喂冰鲜鱼相对于投喂配合饲料,可提高养殖乌鳢生长性能,改善生物学性状,降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对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种放养密度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配制饲料时可参考冰鲜鱼的营养成分,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以提升养殖乌鳢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