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2)
为研究鲑鳟鱼的血细胞形态学差异,采用光镜及电镜技术对白点鲑Salvelinus malma(体质量49.07 g±12.05 g)、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体质量83.23 g±15.07 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60.12 g±11.86 g)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42.04 g±10.26 g)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大小、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淋巴细胞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在4种鲑鳟鱼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4种鲑鳟鱼的成熟红细胞形态结构相似,血栓细胞形态多样,其他种类白细胞形态结构相似,白细胞均以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体;白点鲑血栓细胞最多,成群结队排列,红细胞数量也较多,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最大,单核细胞中富含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较多;红点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也较多;虹鳟红细胞密度最小,淋巴细胞最多,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金鳟红细胞和白细胞密度最大,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研究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与其他鱼类相似,但不同物种间血细胞数量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Z1)
采用Ficoll-Urografin法探讨了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的最佳分离条件,并通过瑞氏染色和细胞分类计数对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指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罗非鱼最佳白细胞分离条件为18℃,且细胞分离液的相对密度为1.082;分离前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总数为1.5×109个/mL,红细胞约占65%,白细胞约占35%,其中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分别是5.81%、12.79%、12.79%和1.16%;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得到(1.31.5)×107个细胞,其中白细胞可达90%以上,用瑞氏染色可明显区分出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但嗜碱性和嗜酸性细胞较难分辨,且各类白细胞之间的比例分离前后保持一致。血细胞指数测定显示,单核细胞最大,其次为嗜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最小,各类血细胞指数与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5)
为揭示高水温对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免疫指标的影响,以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F-A.h)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F-IPNV-sp)作为免疫原分别腹腔注射健康杂交鲟,观察18、23、28℃温度下杂交鲟血清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数量,以及抗体水平及吞噬细胞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杂交鲟血清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红白细胞数量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红细胞数量约为白细胞数量的100倍;随着水温的升高,免疫血清中抗A.h凝集抗体效价和IPNV-sp中和效价均呈升高趋势,但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水温的升高,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和调理指数(OI)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和23℃组的PP、PI、OI均显著高于28℃组(P<0.05),而18℃与2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高水温对杂交鲟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该药在血液、肌肉和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1.14%、92.65%±1.5%、92.82%±1.39%,在杂交鲟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其在血液、肌肉和肝脏的表观分布容积v/f分别为26.987、6.2298、2.1515 L/kg;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0.139、114.9、901.835 h,总体清除率分别为0.2288、0.1047、0.02164 L/(kg.h)。鉴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它药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4)
为了研究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肠道形态、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22℃条件下用添加AKG的饲料饲喂体质量为(7.65±0.04)g的杂交鲟,试验分为4组,每组设5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鱼,试验饲料分为大豆浓缩蛋白源、鱼粉与大豆浓缩蛋白复合蛋白源两种,每种蛋白源饲料均添加不同浓度(0和1%)的α-酮戊二酸,用4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4组体质量为(7.65±0.04)g的杂交鲟鱼8周。结果表明:AKG能显著提高杂交鲟后肠绒毛高度(P<0.05),不同蛋白源对肠道形态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肠道形态无交互作用(P>0.05);AKG能显著提高杂交鲟蛋白酶活性(P<0.05),但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无显著影响(P>0.05),大豆浓缩蛋白源能显著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复合蛋白源对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有交互作用(P<0.05);AKG能显著提高肠道中SOD活性并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但对GSH和CAT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蛋白源对肠道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MDA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对其他抗氧化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AKG可以促进杂交鲟肠道发育,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2)
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 min将受精卵放入3℃水中处理60 min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并对其后代的血红细胞核体积、染色体核型、Ag-NORs带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杂交三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38.29±3.14)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二者血红细胞核体积之比为1.37∶1;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 NF=96,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 NF=64;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3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3个FISH杂交信号,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2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2个FISH杂交信号;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3个,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2个。研究表明,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构成为2套染色体组,表明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该结果为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3)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0.1、0.5、1.0 mg/L3个Cu离子浓度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研究了Cu离子对体质量为(803.1±35.5)g的杂交鲟(欧洲鳇Huso huso Linnaeus♀×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的行为指标、血液指标和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样分24、48、72 h 3个时间段。结果表明:Cu离子对杂交鲟的行为指标和血液参数有相同的影响趋势,即随着Cu离子浓度的增大,杂交鲟的呼吸频率和摆尾频率逐渐增大,血清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暴露于Cu离子中时间的延长,4种指标逐渐降低;Cu离子对杂交鲟白细胞数以及CAT和SO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Cu离子浓度的增大,白细胞数以及CAT和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而在相同Cu离子浓度下,随着暴露于Cu离子中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研究表明,低浓度Cu离子对杂交鲟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细胞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高浓度Cu离子则抑制其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3)
对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 Georg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患嗜水气单胞菌病的杂交鲟体表黏液稍增多,鳍基部和腹部轻微发红,鳃丝腐烂、色浅或呈紫黑色,腹腔壁及内脏器官可见出血斑;肝、肾、脾等内脏器官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循环障碍,微血管扩张,广泛出现充血、出血或溶血;实质细胞经变性发展到坏死,严重时出现弥散性坏死灶。电镜观察显示,病鲟肝、脾、肾组织和细胞内感染大量短杆状细菌,细胞内线粒体普遍发生肿胀、膨大,严重时其嵴状结构消失或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