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4)
《梵像卷》中的摩醯首罗天像与大足石刻唐代圣水寺第3号龛、北山佛湾第9窟、高昌回鹘时期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属于同一种类型,特点为摩醯首罗天坐于牛背上,牛站立,身后有侍从。《梵像卷》中的摩醯首罗天处于"药叉形"的终结时期。明清水陆画中的摩醯首罗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梵像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5):53-55
北魏时期,出现了一类新的神王组合图像。神王肩部的兽首形装饰、膝盖上的象首形装饰、甲胄上的人脸装饰,是这类神王组合图像所独有的特点。该类组合图像的出现,是佛教文化与祆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安阳灵泉寺隋代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那罗延与迦毗罗神王像继承了北朝时期该类组合图像的基本特征,并有所发展。唐五代时期的那罗延与迦毗罗神王组合图像,其直接的源头就是隋代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神王像,图像的特征是神王分别站立于牛形与羊或鹿形动物之上。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53-55
北魏时期,出现了一类新的神王组合图像。神王肩部的兽首形装饰、膝盖上的象首形装饰、甲胄上的人脸装饰,是这类神王组合图像所独有的特点。该类组合图像的出现,是佛教文化与祆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安阳灵泉寺隋代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那罗延与迦毗罗神王像继承了北朝时期该类组合图像的基本特征,并有所发展。唐五代时期的那罗延与迦毗罗神王组合图像,其直接的源头就是隋代大住圣窟窟门两侧的神王像,图像的特征是神王分别站立于牛形与羊或鹿形动物之上。  相似文献   

4.
永修民歌《卖花调》是当地民歌中广受群众欢迎的一类重要题材,在长期的传承中不断变化发展,得到了专业音乐工作者们的重视。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江西卷》以及《中国民歌·第四卷》等文献中,均有对《卖花调》的记录与介绍。笔者经过实地调查,把收集到的《卖花调》加以记录整理,然后与文献中的《卖花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几首民歌是由一首民歌母体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在一样的基础上构成的民歌,具有一定的同构性,有“同宗民歌”的特征。本文试对永修《卖花调》的文化底蕴及三首永修民歌《卖花调》的曲子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为学界深入了解永修《卖花调》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或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8)
<正>三首诗的写法很别致。作者似乎不费什么气力就把両中的景物都点出来了。画中有高山、碧海、山上有云彩,海上有仙岛。沙岸、野桥,随手拈来,跃然纸上。第三首写到高浪、崩崖,陡然以冲劲的笔力来形容,"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可见画中的山水气势是非常磅礴的。这卣首诗还带出画外的真景。"屋"非山水画中的屋,"床"非山水画中的床。为了形容画中高浪翻腾的气势与崩崖欲压的险境,竟把"高浪"说得要"翻屋","崩崖"要"压床",这比"堂上不合生枫树"更"不合"。在这"不合"之中,把画景与真景揉合起来,不分彼此。这比他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中咏的"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还要奇,还要有气势。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也提到:"自来题画诗,亦唯此老使笔如画,昔人谓摩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方之杜陵,未免一丘一壑。"  相似文献   

6.
朱翔 《中国消防》2014,(7):49-49
晚清时期,南京就有了城市消防系统“水龙局”,并严令“闹市禁造鞭炮爆竹”……近日,作为继《六朝卷》《民国卷》和《明代卷》之后出版的第四部专卷,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南京通史·清代卷》在宁首发。《南京通史·清代卷》全书共60万宇,收录了很多轶事秘闻,堪称“了解清代南京的一部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7.
《消防与生活》2010,(4):38-41
宋代,在消防史上最大的贡献,无疑是诞生了世界第一个专职消防队。 自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七卷《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丙编第五章《城市和镇市》有《消防新制度》一节。该卷主编陈振在论述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消防组织时指出:“这是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1162-1164
工具书、古代文献、近现代文献对"摩法"动作形态的描述基本都是"环旋运动"。王之虹主编的《推拿手法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摩法"可以做"直线往返摩动",如果说这是手法的创新,那么其应该另用新名称来代替,如"刮法"由"推法"演变发展而来,可见其不属于手法创新,那么就是书中的表述欠准确、严谨。因此,"摩法"不应该具有"直线往返摩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0)
梵夹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态之一,是古藏文书籍在吐蕃时期的主要装帧形式,《西游记》中西天取经取回的经书就是梵夹装。梵夹装是中国书籍装帧形态发展历史中唯一的外来形态,它的引进对中国纸本书籍的纸张组合方式、打开方式和装订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现代封面和现当代书籍的基本形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2)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骆驼很少被列入作品主题。而在与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的作品中,载货的骆驼、牵驼人、驼队的形象被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该文将以骆驼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统称为"《驼运图》",以敦煌莫高窟第302窟、第296窟、第420窟等的壁画作品为例,对比河北宣化县下八里M4前室西壁辽代壁画、山西平定西关村M1东南壁金代壁画、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的类似作品,试得出敦煌壁画中《驼运图》的三点艺术特色:以线造型的手法具有意笔、抽象的特点;色彩不仅是对线描的补充,而且是直接造型的语言,色块对比生动有趣;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