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8)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郑州市2011年~2017年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郑州市能稳中向好发展。研究结果:郑州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郑州市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当以全国为参照区时,郑州市综合承载力超载,以河南省为参照区时,其尚且富余;郑州市未来发展,一方面,要重视土地资源保护,加强节约集约力度;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经济优势,实现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城区域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护大学城大气环境质量,减缓大学城人口膨胀对大气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本项目的研究。论文根据大学城现有用地规划及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区域气象资料,运用数学建模估算区域常规污染因子大气环境容量;根据人均资源消耗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及区域污染物排放情况;根据环境容量估算结果,论证大学城现有规划的合理性,并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对大学城人口规模控制提出反馈意见。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方法作了详细介绍。根据化工、石化行业的特点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建立了以资源-环境-社会为主题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基于2004~2016年中国部分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环境承载力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样本回归结果显示:环境承载力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环境承载力的减弱会促进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承载力变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对西部的影响显著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门槛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环境承载力对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随着环境承载力的减弱,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会增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针对济南城市发展的现状,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子系统中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2006—2012年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承载力与社会承载力持续上升,对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影响较为显著,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制约着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大幅度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城市经济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来提高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的不断推进,我国西部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所以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科学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许多的旅游资源利用不当,最终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的持续性开发。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社会发展历史影响着当地民居建筑的发展。文章主要以民居类型涵盖面较广的陕西民居为例,从陕北的窑洞、关中的窄合院到陕南的山地住宅,通过剖视其历史背景、形式成因以及相互交叉影响的结果,探究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有限承载力的矛盾形势下,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更新、改造我们的居住环境,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国林 《福建建材》2000,(3):8-8,11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大要素的有机协调。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保护与之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但面临土地资源浪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制约。本文探讨了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途径,认为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符合城市发展环境基础对城市规划的约束和导向、有效克服当前城市病的合理发展模式,并提出了营造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城市发展控制在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合理范围内、科学选址与布局各重要项目等几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是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协调稳定,社会和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弱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限制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提出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苑玉东 《山西建筑》2014,(19):198-199
以青龙县为研究背景,从环境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入手,对青龙县的城镇建设和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以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力为依据,提出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与措施,以作为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大开发面临着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因而在西部环境条件下,西部建设必须把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西部的自然资源,发展可持续建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在西部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论, 针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思想。结合地下水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提出地下水系统环境容量的概念。并给出一种考虑地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4.
兰鹏 《城市住宅》2021,28(1):156-158,160
为使多巴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开发后尽量不受破坏,建立适合多巴地区生态特征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包括评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生态安全格局子模型,分析水资源供给与水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子模型.相较传统评价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进一步严格控制多巴地区的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其分析结果更精准、更具综合性,科学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7)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环境承载力可以衡量经济发展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程度。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状态模型结合,从经济环境系统、社会生活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三个维度确定环境承载力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甘肃省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率,并对甘肃省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和测度。结果表明,2011—2013年甘肃省环境问题严峻,应建立合理的承载力评价体系,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甘肃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从资源丰度和环境容量两方面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基于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技术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文章以淮北市为案例研究区,以镇、街道为基本评价空间单元,得到各个空间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进而划分高、中、低三类承载力空间,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应对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备受重视.开发承载力作为衡量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对区域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中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从社会经济发达度、地下空间资源承载力、环境脆弱度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评价计算指数模型.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研究对象,计算评价其浅层和深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及地下空间开发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可持续发展风险系数和协调发展风险系数两个方面对西部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市1995-2008年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仍处于较高等级,协调发展面临的风险也仍然较大,这与乌鲁木齐作为西部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还不相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部中心城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口控制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尽可能降低西部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保护和适度利用的角度出发,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数学模型。再根据青秀山森林公园的特点,确定计算因子,计算相应的动态值和瞬时值,从而得出青秀山森林公园的环境容量。即在日环境容量为34197人次,年环境容量为1025.91万人次时,可使青秀山森林公园的环境资源保持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集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探寻西安市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计算西安市2010年~2018年城市消费水平下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以期为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基础与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10年~2018年西安市生态足迹由0.2873 hm~2/人上升至0.4139 hm~2/人,人均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西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2843 hm~2下降至0.2603 hm~2,降幅为8.44%,生态赤字总体呈增长趋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形式严峻。因此,调节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进行节约集约型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提高西安市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