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Planning》2022,(6):465-469
研究了慢性拥挤胁迫对鲤Cyprinus carpio的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养殖28 d后,高密度组(70 g/L)鲤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中密度组(35g/L)和低密度组(对照组,密度6 g/L,P<0.05),中密度组鲤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也低于低密度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密度组和中密度组鲤血清中尿素氮水平极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1),高密度组与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密度组鲤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鲤血清中游离脂肪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P<0.01);而高密度组血清总蛋白却极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P<0.01);血糖、乳酸、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肌酐水平,3个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5):361-365
在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10%、0.15%的木聚糖酶,饲喂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75 d后,测定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木聚糖酶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0.10%木聚糖酶浓度组鱼的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浓度组鱼血清中K+的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个试验组鱼血清中N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5%、0.10%浓度组鱼血清中C l-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鱼血清中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鱼血清中TP和ALB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组鱼血清中球蛋白(GLO)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组鱼血清中甘油三脂(TR IG)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和0.15%组鱼血清中TR IG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鱼血清中血糖(GLU)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水平,提高营养素的吸收量,促进尼罗罗非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3)
为探讨温棚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放养密度池塘的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确定最适放养密度,将暂养后规格为(0.61±0.05)g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苗种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放养密度的池塘,分别为低密度组(LSD, 37.5 ind./m2)、中密度组(MSD, 45.0 ind./m2)、中密度组(MSD, 45.0 ind./m2)和高密度组(HSD, 60.0 ind./m2)和高密度组(HSD, 60.0 ind./m2),每组设置3个平行,养殖时间为60 d,试验结束后测定池塘水质指标(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态氮、COD_(Mn)),以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生化指标(血糖、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甘油三酯)。结果表明:试验末期(60 d),HSD组池塘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LSD和MSD组(P<0.05);HSD组罗氏沼虾的存活率、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头胸甲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LSD和MSD组(P<0.05),而饵料系数则显著高于LSD和MSD组(P<0.05),但LSD和MSD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SD和HSD组虾的最终产量显著高于LSD组(P<0.05),且MSD组产值和利润最高;HSD组罗氏沼虾的血糖和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LSD和MSD组(P<0.05),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LSD和MSD组(P<0.05)。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池塘水质,以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最终确定温棚养殖罗氏沼虾最适放养密度为45.0 ind./m2),每组设置3个平行,养殖时间为60 d,试验结束后测定池塘水质指标(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态氮、COD_(Mn)),以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生化指标(血糖、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甘油三酯)。结果表明:试验末期(60 d),HSD组池塘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LSD和MSD组(P<0.05);HSD组罗氏沼虾的存活率、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头胸甲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LSD和MSD组(P<0.05),而饵料系数则显著高于LSD和MSD组(P<0.05),但LSD和MSD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SD和HSD组虾的最终产量显著高于LSD组(P<0.05),且MSD组产值和利润最高;HSD组罗氏沼虾的血糖和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LSD和MSD组(P<0.05),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LSD和MSD组(P<0.05)。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池塘水质,以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最终确定温棚养殖罗氏沼虾最适放养密度为45.0 ind./m2。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
为寻找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三角帆蚌稚蚌成活率,在水温(24±1)℃下分两个阶段测试了不同饵料和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的生长影响,第一阶段测试了两种底质(黄泥、黄泥加钙粉)和两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对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60 d阶段,投喂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
为寻找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三角帆蚌稚蚌成活率,在水温(24±1)℃下分两个阶段测试了不同饵料和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的生长影响,第一阶段测试了两种底质(黄泥、黄泥加钙粉)和两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对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60 d阶段,投喂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为探明不同泥沙比例的底质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潜沙的影响,在水温1315℃的室内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规格(壳长为13、17、23、25 mm)的蛤仔幼贝在5种泥沙比例的底质(泥沙比为全沙、3∶7、1∶1、7∶3、全泥)中的潜沙情况。结果表明:4种规格蛤仔在5种底质中的48h潜沙率以全沙组最高,其他含泥组均比全沙组明显降低(P<0.05),且含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质相同时,规格越小蛤仔的潜沙速度越快,平均48 h潜沙率越高;方差分析表明,蛤仔规格、底质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潜沙率有显著影响(P<0.05);底质中总有机碳含量与48 h潜沙率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说明底质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共同影响蛤仔的潜沙速度。研究表明,滩涂养殖时选择1015℃的室内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规格(壳长为13、17、23、25 mm)的蛤仔幼贝在5种泥沙比例的底质(泥沙比为全沙、3∶7、1∶1、7∶3、全泥)中的潜沙情况。结果表明:4种规格蛤仔在5种底质中的48h潜沙率以全沙组最高,其他含泥组均比全沙组明显降低(P<0.05),且含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质相同时,规格越小蛤仔的潜沙速度越快,平均48 h潜沙率越高;方差分析表明,蛤仔规格、底质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潜沙率有显著影响(P<0.05);底质中总有机碳含量与48 h潜沙率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说明底质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共同影响蛤仔的潜沙速度。研究表明,滩涂养殖时选择1015 mm蛤仔苗种,投放在沙比例较大的海区将利于蛤仔快速潜沙。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3)
研究了饲料中维生素C(VC)的含量对花Hemibarbus maculates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在水温为(25.0±3.0)℃的条件下,将14.84 g的花鱼种放养在12个网箱(60 cm×60 cm×120 cm)中,网箱放在室外2个水泥池(6.0 m×2.0 m×1.2 m)中。试验设F0(对照)、F1、F2、F3 4组,分别投喂按0、1 000、2 000和3 000 mg/kg(饲料)剂量添加含量为95%的包膜VC的试验饲料(粗蛋白37.0%、粗脂肪11.0%)。125 d的饲养结果表明:花的成活率为93.33%98.67%,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花鱼种的特殊增重率先上升后降低,摄食含973.00 mg/kg VC的饲料时(F1组),鱼的特殊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根据二次曲线拟合计算得出,花特殊增重率最高和饲料系数最低时,饲料中VC的含量为1 415.7898.67%,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花鱼种的特殊增重率先上升后降低,摄食含973.00 mg/kg VC的饲料时(F1组),鱼的特殊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根据二次曲线拟合计算得出,花特殊增重率最高和饲料系数最低时,饲料中VC的含量为1 415.781 451.74 mg/kg;花鱼种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VC含量为973.00 mg/kg时达最高值,该组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P<0.01);花鱼种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在VC含量为2 857.00、1 882.00 mg/kg(F3、F2组)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
为探明不同泥沙比例的底质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潜沙的影响,在水温13~15℃的室内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规格(壳长为13、17、23、25 mm)的蛤仔幼贝在5种泥沙比例的底质(泥沙比为全沙、3∶7、1∶1、7∶3、全泥)中的潜沙情况。结果表明:4种规格蛤仔在5种底质中的48h潜沙率以全沙组最高,其他含泥组均比全沙组明显降低(P<0.05),且含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质相同时,规格越小蛤仔的潜沙速度越快,平均48 h潜沙率越高;方差分析表明,蛤仔规格、底质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潜沙率有显著影响(P<0.05);底质中总有机碳含量与48 h潜沙率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说明底质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共同影响蛤仔的潜沙速度。研究表明,滩涂养殖时选择10~15 mm蛤仔苗种,投放在沙比例较大的海区将利于蛤仔快速潜沙。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4)
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 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3)
于2008年5月—11月,以不同蚌、鱼混养模式的6座小型水库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水库排放水的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各水库中的pH差异不显著,变动范围为8.08.7;红旗水库中NO2-N含量显著低于横塘水库和七里垅水库(P<0.05);后垄水库中NO3-N含量显著高于红旗水库和七里垅水库(P<0.05);横塘水库中总氨氮(TAN)、无机氮(DIN)、总氮(TN)除与七里垅水库差异不显著外,均显著高于其它水库(P<0.05);横塘水库中PO4-P含量除与后垄、七里垅水库差异不显著外,显著高于其它水库(P<0.05);横塘水库中总磷(TP)和CODMn含量除与后垄水库差异不显著外,均显著高于其它水库(P<0.05)。除此之外,其它水库间这些水质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中人工投饵型蚌、鱼养殖水库排放水中CODMn、TAN、TN和TP含量较施有机肥型蚌、鱼养殖水库分别下降40.9%、73.6%、42.0%和97.1%;水库排放水DIN中主要以TAN形态存在,而TN中主要以DIN形态存在;各水库排放水同一水质指标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