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3)
<正>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由于既秉承了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意境神韵,又注重现代西方诗歌的自由奔放,明白通畅;既强调各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又呈现出一些普世意义;既有蕴含着深邃的"理趣",又有饱含着形象和情感血肉的"情趣",因而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然而,大多教师遇到新诗教学往往是草草带过甚至忽略不讲,这和新诗的艺术价值和学生的心理期待都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3)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索穆旦诗歌创作。穆旦用敏感的情思、矛盾的痛苦感受着人生的虚无、书写着世界的荒诞,频繁使用悖论的语言来表达内在世界的矛盾复杂,他诗歌中跳动着不同于传统诗歌的现代性抒情,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作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并成功探索出适合新诗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
近代是指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近代诗学中成就最突出的应该是那种非古典诗歌又非白话新诗的"近代诗歌"。钱仲联说:"近代诗歌达到了唐宋、清初以来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它发展后期矗起的有一座高峰。"近代诗歌在诗歌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临终的古典诗歌达到高潮,又孕育了"新诗"。虽然近代诗歌在多数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这一环却是必不可少的,值得用一些相关理论来分析它的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6):97-98
新诗的选本,既是新诗经典化中重要一环,也是地域文化等诸方面自信、自觉中的重要因素。作为地域化呈现的各地新诗选本,多数以行政省份为界,呈现艺术繁盛、相互竞争的诗歌生态。作为西南省份之一的广西,其诗歌圈子在新诗选本策划、编辑、出版方面并不发达,带有滞后、弱化的特征。《广西诗歌地理》立足于诗歌、地理、文化的学科交叉,从诗歌的视角来探照广西山川风物、人文地理与民族文化的特质,选题新颖独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广西诗歌地理的标志性选本。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136-141
在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上,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是一个异数。随着1949年中国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剧变,现代主义文学成为禁忌,但波德莱尔在中国的翻译、阅读与接受却并未完全中断。通过梳理波德莱尔在1949—1976年间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以《译文》杂志和陈敬容等的公开译介与改写,以施蛰存、钱春绮等为代表的地下翻译与当时流行的地下读书活动等相辅相成,将波德莱尔"比冰和铁还刺人心肠的快乐"撒播到中国地下诗坛,出人意料地与其他现代派诗歌一起,催生了新时期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1)
胡适是现代开创型的思想家,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与新闻、新闻记者不沾边,可他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是"同业"。本文分析了胡适与新闻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
<正>中国新诗诞辰百年之际,全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汉语诗人、诗歌研究者、普及推广者和读者等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其中,对汉语新诗的百年历程、取得的成就及其未来发展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展望,引发了高度关注。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汉语诗歌生命力的健旺,深刻体认到,中华大地,从古至今,都是诗歌滋生繁衍的深厚土壤。诗人白鹤林指出:"中国百年新诗,绝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汉语结构与文体形式的变革。其本质,是对时代生  相似文献   

9.
胡适其人     
正说起胡适,以前有太多的褒贬。季羡林曾说:"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胡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在他去世了50多年之后,还会有这么多围绕着他的话题?在他身上一定会有一种非凡的魅力。让我们拨开尘封的历史,去还原他的真实。从穈儿到胡适(胡适的成长背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6)
"知人论世"是一种延承了两千余年的诗歌解读手段。但在概念理解、方略实施等方面,"知人论世"仍缺乏有效且明晰的界定与廓清,进而成为语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祸源"。以几首新诗的教学为例,梳理新诗教学的现状,了解"知人论世"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深入探究"知人论世"背后隐存的问题;同时,从建构完善的角度,积极思索并介绍一些实践性规约,借以改善语文教学,提升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