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
地处黄河流域中华文化发祥地的山西,有许多以石雕形式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国十大名窟之一的云冈石窟是皇家石刻的代表,而在山西长治沁水县的南涅水石刻造像则以其民俗性而为人所知,有"皇家石刻看云冈,民间石刻在沁州"的说法。笔者就南涅水石刻与大同云冈石窟的年代背景、题材风格等方面对民间石刻与皇家石刻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5):29-32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中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里融合、升华,创造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经典模式——平城模式。这种造像模式对北魏其它地区及后代佛教造像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5):58-63
《云冈石窟11窟五十四人造像题记》铭刻于太和七年(483年),是云冈石窟最早的造像题记和开凿年代较早的民间工程,也是云冈石窟铭文字数最多、载录内容最为翔,实且保存状况相对良好的铭记。该造像题记具有突出的文学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在北魏平城佛教寺塔铭刻书迹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1)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第一次高峰时期的作品,其雕刻内容博大精深,融中西文化为一体,其造像样式对后世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供养人是云冈石窟雕刻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风貌最客观真实的记录。综合分析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对于认识北魏平城时期佛教供养形态及佛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5):37-43
云冈石窟从开凿起到主要洞窟的基本完成,无不与北魏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昙曜五窟"的开凿宣告了"沙门不拜王者论"的结束,而政治上的需求则引发了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皇室与社会民众的互动促进了佛教艺术世俗化的进程,并形成了云冈造像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尊,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其中宝顶山、北山摩崖石刻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转轮藏经洞"是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其中有6尊佛像,个个性格鲜明,精美绝伦。宝顶山圆觉洞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和巨型组雕,宛如世俗生活画卷,是不同于中国其他石窟的显著特点。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媲美,是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际崛起的大型摩崖造像群。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2)
源于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和犍陀罗艺术时代的盝形龛形式是佛教石窟的基本龛式之一,云冈石窟亦雕刻了大量盝形龛以装饰佛像、菩萨像以及其他佛经故事内容。这些盝形龛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的继承性,更表现了艺术的创新性。通过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表现,我们看到了盝形龛在云冈石窟的多种式样。这不仅使云冈石窟的盝形龛式样更加丰富,加强了盝形龛式在装饰意味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使盝形龛装饰佛像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其成为石窟壁面运用最灵活的造像龛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5):40-44
云冈石窟是北魏开凿保存至今集考古、历史、佛教、艺术等方面价值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以后对云冈石窟的研究国内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报刊是反映云冈石窟变迁的重要媒介,因此笔者以民国报刊这一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云冈石窟,主要从石窟的形制变迁、学术研究、修缮保护和旅游参观四方面深入阐释,以期体现民国时期云冈石窟的丰富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对云冈石窟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并称为中国五大石窟,就空间的独特性而言.麦积山石窟在修筑形式和空间形制上明显有别于其他四座石窟,对中国古代石窟的空间形制研究县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试图从佛学、人文、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等角度探讨麦积山石窟的空间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广佛市民地铁跨城活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揭示广州佛山城市居民基本活动的空间交互现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地铁出行者居住、工作、休闲等基本活动的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广佛同城化过程中居民跨城活动的空间流向、社会构成和典型个体的出行日志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流向方面,地铁线对广佛两地的空间效应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广州在休闲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吸聚优势,佛山更多地成为居住选择地,且对地铁的依赖性更大;在社会特征方面,高学历、专业技术、白领人群构成了两地之间跨城出行者的主要特征;在微观的个体层面,高技术影响下的跨城出行者,其工作日与休闲日的时间界限趋于模糊,而交通性的节点空间成为其转换各种基本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